篇下序
农业
篇下序
篇下序
【综述】 按地委提出的“全党动手,全面动员,大办农业,办大产业”的农业发展方针,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开发相结合,突出冷凉型生态农业、节粮型寒地畜牧业、资源加工型乡镇企业三个重点,实施粮牧企、农科教、贸工农、林农一体化战略,促进了第二次飞跃,使农业经济全面增长。总播种面积完成113万亩,比上年增长61.4%。粮豆薯总产1.6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4.5%。粮食自给率由上年的47%提高到91%。 实现建区以来第一次粮食总量基本自给。黄牛存栏1.7万头,比上年增长8%; 山绵羊存栏2.3万只,比上年增长59%;生猪存栏5.3万头,比上年增长5%;禽存栏61万只,比上年增长14%。 各类畜禽专业户836户,比上年增长16%。肉类产量5612吨,比上年增长10.6%。牧业总产值9 40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养鱼水面5500亩,其中驯化养鱼面积615亩,亩产310公斤;常规养鱼面积4888亩,亩产320公斤;温流水养鱼亩产14 000公斤。渔业总产量648吨,总产值985.2万元。农机保有量达446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31台,小型拖拉机3236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6%。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3万千瓦,平均每亩拥有机械为90瓦。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率达75%。
实现农业总产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农村总收入4.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8%。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比上年增长31.6%。
加强党风廉政和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地区农业局、水利局在地林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超标单位,其他单位均取得达标单位。地区农科所获得地级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农业系统有2人获省级劳模,受到省政府表彰,1人获全区“十佳”青年光荣称号,1人获全区“十佳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6个单位获全区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受到地委、行署、林管局的表彰。
(郝凤林)【农业科技】 实施丰收计划面积36万亩,以主栽品种麦、豆、薯为主。在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上,重点推广了小麦、大豆模式化栽培、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大豆的“垄三”栽培等14项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158万亩次。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用1/3的面积,获得1/2的粮、豆、薯产量。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增产因素达到33~35%。全区无霜期短,平均在85~105天。 为使种植业适应这一气候特点,注重选择和培育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和当家品种,以耐寒、高产、早熟或超早熟的品种为主攻方向,从而变劣势为优势,优良品种率达到90%以上。 种子都进行了药剂处理,做到无白籽下地,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加之精心的田间管理,及时的收获,获得较高的产量。利用开展“科普之冬”活动的有利契机,各地都利用冬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68期,受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和水平。为使培训上档次,在两次农场场长会议上,请省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收到明显的效果。新上了马铃薯脱毒检测设备,使马铃薯脱毒、检测、生产、经营自成体系。1997年4月份,全国马铃薯专家30 多人来加格达奇,对地区农科所马铃薯脱毒技术项目进行综合鉴定,专家们经过多方考核、测试、评审,一致认为农科所马铃薯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郝凤林)【加大农业投入】 全区播种面积超过百万亩,仅春播期间投入资金8 131万元,比上年增加3 901万元,增长92.5%。这些资金都是以农民自筹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充分证明在全区农业生产中已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在农用物资的投入上,以岭南新开发区为例,1997年,投入化肥1 700吨,是1996年的12倍;农药25吨,是上年的 5倍;投入优良种子450多万公斤,是上年的 7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5 349.16万元,是上年的3.63倍,由于向农业的资金、农田物资的投入增加,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郝凤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机服务、畜牧兽医、水利等站(点)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地、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以往林场(镇)多数都没有农业、畜牧服务网点。自1990年以来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地方和林业部门都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地区农机局投资40多万元,在岭南开发区中心地带建起了一处农机服务站和一处加油站,塔河林业局机修厂拓宽服务领域,也建起一处农机修理厂,并兼营农机配件销售业务。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方便了岭南开发农户。
(郝凤林)【农业产业化体系】 全区种植业产业化已形成产业链。一是马铃薯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产业链以地区马铃薯科研中心为龙头,一头连着市场,搞脱毒种薯销售,一头连着种植基地,搞脱毒种薯生产,已形成年生产微型薯500万粒,脱毒种薯1.5亿公斤;二是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地区丽雪精淀粉厂和各地马铃薯粗加工企业为龙头,一头连着市场,搞马铃薯初高级产品加工和销售,一头连着种植基地,搞加工用薯生产;三是粮食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林田公司建成并投产的集烘干、清选、加工、贮存于一体的粮食处理中心,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贮存能力已达一万吨。这些产业链使岭南的粮食生产基地逐步走上集团化经营路子。
(郝凤林)【庭院经济与棚室蔬菜生产】 庭院经济主要以从事种养业为主,有一些家庭的“五坊”已作为替代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大农业的重要补充,其中生产的食用菌(木耳、蘑菇)已基本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养植的黑木耳产量在500 吨左右,销往全国各地。全区棚室面积已达5000亩,比上年增长20.4%,春夏菜的自给率已由1996年55% 上升70%,提高了城乡春夏菜自给水平。
(郝凤林)【引种草莓】 1995年,从地区邮电局邮票公司经理岗位上退休后的薛兆禄,投资7000多元从牡丹江草莓种植户引进 1万株“戈雷拉”草莓秧苗,首次在大棚里试栽,由于初次试栽,秧苗成活率仅达65%。 针对实际情况,他购买了《草莓栽培技术》、《草莓病虫害防治》、《草莓高效益栽培》等10多本技术书籍,一方面学习栽培草莓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到加南村考察栽培草莓的土壤、地温以及棚室栽培和田间管理等作法,并先后三次赴省城,向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请教,向外地专业户取经,他用地膜、麦杆和牛粪做覆盖物,实现在摄氏零下45度气温,保证秧苗根系安全越冬。当年,虽受风灾,使草莓减产,但仍采草莓果300多公斤,收入5 000余元。1997年 6月,草莓果收获季节,地委书记杜宇新以及政协工委、行署农委的领导,到草莓园参观,对引种草莓给予了肯定,认为此项新型的种植技术应尽快在大兴安岭普及,形成大面积规模,为发展草莓果浆高级饮料,对振兴区域经济起积极作用。
(邵义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各地对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到年末,各县、区、林业局都购置了微机和传真机,和地区农业局、农业开发办联网。年内已形成省、地、县(含林业局)三级传输网。为了加大全区农业信息的辐射面和履盖面,地区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办了《大兴安岭农情》、《大兴安岭农业开发简讯》、《大兴安岭农业信息》三种简报,不定期地向全区发行,及时准确地传播全区农业生产、农业开发的信息与动态。
(郝凤林)【深化农村改革】 1997年开始,开展新一轮土地承包工作。按着国家和省的部署,认真总结了第一轮土地承包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第二轮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解决第一轮土地承包中遗留的问题。在全区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意见》,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开展了以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村级财务清理和建立集体资产评估、集体欠款回收、贷款审批、财务审计监督制度为主的“三清四建”制度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管理制度:加强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各地认真开展了自查,地区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两次联查,使全区农民负担率控制在3.6%之内,在省政府组织检查验收时,得到充分肯定和好评。
(郝凤林)【村级组织建设】 按照地委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地对村一级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呼玛县处级干部包乡,科级干部包村,实行目标管理。基层组织整顿和经济指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加格达奇区委从机关中选派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挂职锻炼,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任职三年,改变了村容村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经过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村一级党支部普遍建立起来,改变村委会软、散、懒的状况。党、政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通讯等事业有明显改观,文明村镇建设有很大起色。
(郝凤林)【组建林田公司】 地委今年第二十次常委会研究决定,在原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管理办的基础上,组建林田公司。宗旨是在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实行政企分开,农业开发项目审批权与经营权分开,理顺林农关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组建一个推动林区宜农土地资源开发流转,促进国有林区多元化发展的投资与经营主体。公司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所属国有独资企业。林业集团授权林田公司经营加格达奇、松岭两个林业局施业区内散户开发的土地资产,走林农复合经营之路。实行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建成一个以农为主,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并通过参股、投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向集团方向迈进。
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170万元,大中型拖拉机468 台,播种机261 台,联合收割机72台,农机具1208台(件)。接管并改造了4 户危困企业,新建了13户专业子公司,职工总数1 100人,直属农场217 户。年内,播种面积34万亩,粮食总产550 万公斤。利用新成立的林田土地资产经营三公司和四公司,安置了地区筑路总队分流富余职工260 名到岭南农业开发区从事农业开发;300 名地区筑路总队分流的富余职工签订了买断3 年职工身份合同。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多次发布招聘广告,公开招收下岗职工到岭南务农,现已安置47名。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每年可安置林业企业分流下岗职工2000人。
为解决岭南开发区粮食收购入仓问题,提高粮食的质量、防止霉变,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公司建成了岭南粮食处理中心。可仓储10.58 亿克的钢板仓3座、20亿克钢板仓3座、2.68亿克暂存仓1座,已收购、烘干、处理人仓粮食1 206.8万公斤,移交粮食部门1 206.8万公斤。
公司按照规划,实行林农复合经营,完成了26小区第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在26小区和泽田、富饶农场进行了标准化造林,栽植田间绿化护路林带16万株,完成造林面积5000亩。新修农林兼用道路37 230米,改善了开发区的交通条件。
年内,公司接管危困企业大兴安岭生产资料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盘活存量,以新建的物业资产经营公司激活闲置资产,同时实行机构消肿,重新安置分流40人,实现了减员增效,企业经营面貌出现新的转机,成为岭南农业开发建设生产资料供应的主渠道。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有2 个党总支被评为地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 人被评为地级三八红旗手,2 人被评为地级劳动模范,其中,刘海东的先进事迹被《黑龙江日报》登载。13人、15户农场受到表彰奖励。
林业部部长陈耀邦来大兴安岭视察工作时,对林田公司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挥毫题词:“林农结合大有作为”。
(田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