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种植业

种植业



                  种 植 业
  【综述】  1998年,地委、行署、林管局的领导把发展全区农业作为避危兴林,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分流企业的富余人员,培育多个经济增长点的高度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农业的领导,提出,到本世纪末金区自产的粮食产量要实现自给,要彻底改革吃外进粮的局面。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农业在国有林区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产业开始升温,成为基础产业受到全区人民的关注。为加速这一产业的发展,地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产业”的战略方针,全区上下对发展农业形成了共识。在工作的摆布上,实施稳定政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的举措。在具体操作上,实行“常规农业、开发性农业”两手抓的策略。做到常规农业保证开发性农业,开发性农业促进常规农业发展。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使种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保持种植业较快的增长速度。首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使农业生产走捷径,少走弯路。同时针对全区地理、气候特点,栽培适合的作物品种,开展模式化栽培,效果显著。其次,加大对种植业的投入,保持其发展后劲。第三,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职能部门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清肩负的重任。其他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农业,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其快速发展。
  全区的农业近几年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98年,在遭受建区以来特大的洪涝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经受住了考验。在全区近一半的土地受灾的情况下,除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外,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与上年持平。              (郝凤林)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农村改革】  1998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全区于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开展了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延长30年不变。这项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从学习中央文件、制定方案、加强宣传和组织领导、尊重群众的意愿到丈量土地、发放土地证书等环节,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这项工作已于上半年基本结束。全区17个农业乡镇、100个村,已有99个村完成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承包面积25 300公顷,签订承包合同9 947份,对承包户及时颁发了省政府统一印制的土地承包权证书。这项工作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村务公开工作。这项工作由地区农办、地委组织部、地区民政局协同进行。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从宣传动员到制定方案、检查指导、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开展了清理农民负担工作。1998年,地区农办协同地纪委、人大法制处,分上下半年二次检查清理。全区农民负担控制在4%以内,是全省最轻的地区之一。       (郝凤林)
  【发展“二高一优”农业】  1998年,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了传统的粗放羟营、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发展局面。 (1)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落实“丰收计划”面积26 667公顷,比上年增长20%,占总播种的28.6%。为使丰收计划田起到示范作用,落实了科技人员的责任,开展集团承包,在实用技术推广上,重点推广了小麦、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包衣、田间化学灭草、大豆“垄三”栽培等14项综合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18 666 公顷,为种植业增产起到重要作用。 (2)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不断提高田间作业水平。全年在加大“节本增效”工程的前提下,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加大了深松面积,使农机在增加粮食产量上起了重要作用。(3)注重培养科技典型,发挥先进科技典型部门的辐射作用。 在岭南开发区加卧、古中、布齐公路沿线落实科技示范带2 万亩,把良种繁育、科技示范、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虽然灾情较重,但是示范带农场收到较好收成,起到了示范作用。(4)全面实施“种子工程”。根据全区冷凉型气候特点,大力推广了优质麦、超早熟大豆、脱毒马铃薯和油菜优良品种,使全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5)加强了科研工作,向农业的高科技靠拢。地区脱毒马铃薯生态基地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技术监督局科研项目;超早熟大豆原种基地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农业部科研项目。这两项农业高科技项目在全区农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同时,为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还请日本专家来地区进行圆葱栽培技术讲学,收到明显效果。 (6)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田水平。利用“科普之冬”的有利契机,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进行科普培训。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8期,受训农民达5000人次,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为规范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还进行了“绿色证书”培训,经认真考核,已有205人获得“绿色证书”。(7)开展了生态农业培训。按照地委提出的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于12月8日至12 日,举办了全区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培训班。请省内知名专家讲学,收到效果。 (8)注重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地区农广校在漠河、塔河两县招收、培训现役军人,经考核有101 名现役军人获得省教委颁发的农广校中专毕业证书。                           (郝凤林)
  【加大农业投入】  1998年,由于土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建区以来最多的一年。在投入上实行三级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扶持,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形式。仅春耕生产就投入资金9326万元,比上年增加1016万元,增长12.2%,其中:农民自筹6145万元,贷款2235万元,其他资金940万元。全区的化肥投入量达27 000标吨,比上年增长217.6%,购入农膜113吨,农药85 吨,都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农机配件,农用油料货源充足,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需求。在春耕期间,地区种子公司方便农户,保证优良种子的供应。调剂良种1500吨,对有困难的农户采取春赊秋还的办法,保证农民能种上地,缓解了农户资金紧缺状况,受到农户欢迎。                                (郝凤林)
  【农业产业化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首先,加速建设马铃薯产业化链条。马铃薯在全区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无退化的优势。随着脱毒种薯技术的新突破,为马铃薯产业化创造了广阔前景,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产业。为扩展这条产业链条,1998年,地区投资6000万元,建起一座年产2万吨精淀粉厂,全部由进口设备组装,10月份一次试车成功,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使马铃薯产业化有了保证。年内,在马铃薯产业化上已形成两个链条:一是脱毒种薯产业链条。其模式是,市场——科研——基地——农户,脱毒种薯市场已经打开,全国各地客商客户争相求购,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二是商品薯产业链条。其模式是,市场——加工——基地——农户。发展商品薯已被广大农民认识,使生产加工薯的面积不断扩大,农民积极地为这条产业链生产商品薯。在粮食就地转化加工上又形成一个产业链条。1998年对加格达奇制米厂进行了改造,投资300万元,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15 000吨的面粉加工厂,为全区小麦就地转化、加工、增值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生产的优质面粉,正在占领加格达奇市场,前景可观。         (郝凤林)
  【农业综合开发】  1998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果。全区争得国家立项项目7个,争取国投资金500万元,于当年全部到位。利用国投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162台(套),修筑农田主干道公路62.5公里。林业管理局向农业开发投资400万元,其中73万元为有偿资金,用于购置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其余327 万元修筑农田主干道60公里。为保持农业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由地区农业开发办协同管局林科所在岭南第17小区建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生态系统要求进行组织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综合治理。按规划设计,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生态林,保证农业生态区的建设。在生态建设上,引进美国、俄罗斯都柿、沙棘等品种。这一举措为全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大胆探索,坚持了农业开发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为今后农业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郝凤林)
  【农业执法】  随着全区农业的升温,农业服务体系和网络不断扩大。农用物资及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营、集体、联户、个体营销网络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无证、无照经营业户乘市场管理漏洞,进行非法经营,以假乱真,出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和种子,坑害农民。农业执法人员协同工商、物价、技术监督部门,对全区农用物资市场进行了执法检查。(1)地区种子管理站对全区种子市场进行四次突击检查,共检查集体、个体营销业户68家,取缔无证、无照营销业户44家,处罚4家。(2)对加格达奇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了清理,收缴了一些不合格农用商品,并对经营业户提出警告,限期整改。            (郝凤林)
  【农业灾情】  1998年,全区遭受建区以来特大洪涝、低温、寡照等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水害冲毁桥涵、农田,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大部分农田受灾、成灾、绝产。据地区扶贫救灾办统计:从5月18日到6月26日全区连续降雨,降雨量达315.1毫米,比常年同期多2倍多。气温比常年同期低5.9℃,比上年同期低7.1℃,日照时数≥l0℃,都比上年和常年同期偏低。截止6月30日统计,全区24个乡镇、59个村受灾,受灾人口达3万人,其中被洪水围困人口2万人,紧急转移人口1.8万人,损坏房屋3.1万平方米。农作物受灾面积41 980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8.4%,其中:成灾面积28 707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39.1%,绝产面积13 273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5.3%。这次水害还冲毁路面240公里,桥涵122座,损害堤防28.8公里,堤防渠道决口21处,4.1公里,损坏护岸、水闸、塘坝65处。这次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             (郝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