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 新 闻 人 物
上海“知青”毛三妹
毛三妹,女,1950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69年毕业于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中学,当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省呼玛县三卡乡三卡村。她意志坚强,在艰苦的农村生活中,闯过了寒冷关、劳动关、想家关。她做过饭,上山伐木、刨粪、打场、赶牛车、铲地收割什么累活都干过。由于表现突出,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过妇女队长,民兵连指导员。
1975年,毛三妹冲破阻力,同当地农民李瑞哲结为夫妻。1976年知青开始返城,她考虑再三,最终留了下来。1983年,当地政府落实知青政策,她把这难得的指标让给了丈夫,使李瑞哲当上了乡粮库工人,而她却继续留在艰苦的农村从事劳动。李瑞哲视力不好,婚后眼病越来越重,虽去上海医治过,但最终还是双目失明了,后来胃又被切除2/3 ,病退在家。毛三妹靠自己种地维持生计,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她家原来有52亩地,既无机械,又无牛马,除了机械播种外,田间管理和收割全靠她一人。1996年,女儿考上八一农垦大学,转年儿子又在上海理工大学自费学习。为了孩子,毛三妹又先后租了60亩地,总面积达到112 亩,她家离承包田8 公里,田间管理时,她起大早上地,中午在地里吃干粮,晚上很晚才回家。由于过度劳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经常是晚上在家点滴,白天照样劳作,有时累得休克在田里,醒来用泉水洗洗脸,吃点药又接着干。虽然她付出了汗水,但为给丈夫治病,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供孩子上学,欠下外债近3 万余元。毛三妹扎根边疆30年的感人事迹,被当地记者写成长篇报告文学《荷锄三十年》,《文汇报》于1998年9 月5 日以整版刊登,《中国日报》英文版也全文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在国内外引起反响。毛三妹与《荷锄三十年》的作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1998年10月14日以“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年为内容的《实话实说》节目的现场录制。
浙江“知青”钟瑞大
钟瑞大,1954年11月出生,浙江省鄞县樟村镇人。1970年于樟村镇中学初中毕业,同年12月18日,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大兴安岭古莲区当伐木工,现任西林吉林业局汽车队检修所锻工组组长。
当年来到古莲时正值建局创业之时,条件十分艰苦,住木刻楞房,吃高粱米饭,干重体力活。他吃苦耐劳,苦活累活抢着干,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由于表现突出,1971年10月份,被连队推荐到伊春大修厂学习技术,成了古莲区首批派出学习的技工。1974年6 月,钟瑞大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古莲综合林场汽运队当修理工。从此他在汽车检修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l978年,钟瑞大远在宁波的家人来信催他办返城手续,钟瑞大决心扎根边疆,坚持留在了西林吉。在西林吉汽车队里,他技术过硬,锻、焊、铆样样精通,被称为“万能工”,先后带了20多个徒弟。技术革新、修旧利废更是经年不断,每年都为企业节约和创收几万至十几万元。林业局在抢运火烧木时,运材车的车架弯曲断裂事故非常多,损失极大。他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车架矫正器”,解决了难题,每年为车队节约资金近十万元,这项技术革新获得县科技成果奖。1996年车队的一辆进口尼桑车大架子坏了,当时国内没有相应的配件和修理工具,他经过反复研究,自制了一些专用工具,解决了进口尼桑车难修理的问题。许多亲友劝他回宁波开个汽车修配厂,但他舍不得离开已生活近30年的北陲漠河。钟瑞大多次被评为林业局和县里的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先进工会会员,荣获全区“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先进工作者,并当选漠河县三届政协委员。
北京“知青”何洪元
何洪元,1949年3 月出生,北京市崇文区人,中共党员,现任阿木尔贮木场党总支书记。1964年9 月,年仅15岁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中二年级的何洪元,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生活条件艰苦、强体力劳动的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农垦工作,被编在3 师32团。他虽年小体弱,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劳动,一直到晚上收工,开荒、种地、割麦,他总是拼命劳动,很快就成了一名熟练的农业技术工人。由于表现出色,成为“知青”中的典型。1968年,19岁的何洪元应征入伍,在沈阳军区某炮兵部队当战士。新兵集训一结束,部队首长点名让他到部队的俱乐部当电影放映员兼广播员,可何洪元却觉得不锻炼人,强烈要求到部队的开荒支队,在黑龙江克山开荒,当上了拖拉机手。为完成开荒任务,他在拖拉机上过了7 天7 夜。为此,他荣立三等功,还被连队评为五好战士。1971年复员,部队领导根据他的表现要把他分回北京,他铁了心扎根边疆,又回到了3 师32团。这一年,大兴安岭到伊春、密山等地招录转业军人,他报名来到艰难创业的阿木尔林业局育英林场。在育英林场的28个春秋里,他抬过木头,开过拖拉机,当过汽车驾驶员、材料员、调度员、机械技术员,1985年后历任阿木尔贮木场工段长、党支部书记、副场长、阿木尔林业局环卫处主任、多种经营公司经理,1997年任阿木尔贮木场党总支书记。在贮木场工作期间,阿木尔贮木场连续2 年被评为省级“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党总支连续3 年被评为地级先进党总支。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林业局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地区先进工作者。何洪元扎根边疆风霜雪雨34载,越走越往北,从未离开“艰难困苦”,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率先垂范,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以事业为重,在群众中树起很高的威信。
上海“知青”祁月英
祁月英,女,1950年3月16日出生,上海奉贤县人,197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塔河县依西肯乡卫生院院长。
1968年,祁月英初中毕业于奉贤县半工半读中学,在奉贤县插队。能在本市附近的县下乡,对当时的许多上海知青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一向积极要求进步的祁月英却多次向领导请愿,坚决要求到大兴安岭支援边疆建设。1969年10月,祁月英来到塔河县依西肯乡奋跃村。在生产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向农民学习农活技术。由于在劳动中表现突出,1972年,祁月英被保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上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毕业后,她深知缺医少药对于一个偏远的农村来说是多么不便,毅然回到大兴安岭,分配到呼玛县医院。3 年以后,已成为医院骨干医生的祁月英,难以忘怀养育她的第二故乡,送她上大学深造的依西肯乡父老乡亲,不顾院领导的苦苦挽留,回到设备落后、医疗基础薄弱、医疗点分散的依西肯乡卫生院,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视依西肯乡人为亲人,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坚持深入村屯为村民治病,遇到危重病人,总是亲自上门。1985年,当上卫生院院长。她言传身教,组织全院人员学技术。整顿医德医风;积极筹措资金购置X 光机、B 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依西肯乡卫生院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乡人民群众达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能诊断。1996年,依西肯乡卫生院晋升为乙级甲等医院,祁月英也被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祁月英几次放弃返城机会,亲属们为她在上海买好了楼房,上海郊县一家医院曾以每月3000元工资和上下班专车接送的优厚条件聘请她,但她一直没有离开艰苦的边疆。
上海“知青”陈建华
陈建华,1953年生于上海市,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现任加格达奇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1969年10月陈建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公社察哈彦大队插队,1972年7 月被选送到黑龙江交通学校学习,1974年8 月回呼玛县公路管理站当技术员,1980年10月调县文化馆任创编、副馆长,1987年7 月任县文化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90年1 月任县文联专职副主席,1990年10月任加格达奇区区委宣传部干事、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1996年7 月任加区政府办副主任,1998年任现职。来到边疆30年,陈建华无论是插队干农活,当技术员指导技术工作,还是搞创作,主持文化工作,直至担任区政府办主任,他干一行,爱一行,肯出力气,善动脑筋,认真负责,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担任区政府办主任以来,在加区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带领政府办一班人,厉行节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使政府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各项费用连年大幅度下降。陈建华酷爱写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1980年以来发表文艺作品200 余件,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次。小说《夏雪》获省优秀奖,散文《今日鄂伦春》入新华出版社《民族之花》专集,《鄂伦春舞蹈——斗熊舞》在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英文版发表,《思念与祝愿》获中外文学作品大展二等奖,《爱的祭奠》获全国黑土杯诗歌大赛一等奖,《生日的烛光》在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上以诗伴舞形式演出,快板书《风雪迷魂沟》入林业部《林业题材演唱作品集》,歌词《姑娘和小鹿》、《夕阳里的桦皮船》、《兴安风采》等分别在《上海歌声》和《北方音乐》上发表,《兴安青松》在全国“世纪之声”征歌中获奖并收入专集。现为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兴安岭地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加格达奇区文联副主席。1986~1998年被地区评为优秀文艺组织工作者;198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史志先进工作者;1991~1992年被评为加区模范工作者;1993年获区委、区政府晋升一级工资奖励,被地委、行署评为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分别授予省、地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被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1998年被地区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浙江“知青”邵福元
邵福元,1954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69年9月在绍兴市二中初中毕业,1970年12月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制米厂,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地区商业制酒厂副厂长。
当年年仅16岁的邵福元没有被高寒禁区的冰天雪地吓退,他与大兴安岭人一同战严寒,艰苦创业。由于表现突出,担任车间班长,并加入共青团。1972年邵福元被分配到加格达奇白酒厂,任白酒车间二班长。1982年任白酒车间主任,他勤于动脑,认真钻研,解决了制酒车间培盖单层不保温使酒液大量流失的难题,为酒厂年增加经济效益100 余万元。1984年任生产劳资股长,带头进行集体承包责任制,使加区白酒厂成为全区酿酒系统第一个承包企业。承包后吨酒成本下降120 余元,职工工资提高20%.他与职工们大搞设备改造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产量由1974年年产200 吨白酒,提高到1984年年产800 吨。除单一的散白酒外,研制出龙兴、兴安、北疆、小老窖、大老窖等瓶装白酒系列,果酒系列,红豆饮料,以其优良品质受到林区人民的喜爱。1986年任生产厂长以来,他以厂为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潜心钻研制酒工艺,改造设备,努力提高质量,扩大销量,为振兴酒厂殚精竭虑。多年来,从没休过节假日,从没要过加班费,累计义务献工400 多个。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职工们的敬爱。连续多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1984年被评为加格达奇区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地区商业局优秀共产党员。凭多年白酒酿造的经验和技术,邵福元完全可以开一个自己的小酒厂,亲友也多次劝他回绍兴帮家人做生意,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20多年来,他熟悉厂里的一草一木,虽然厂里的效益不好,但一直没有动摇和大家同舟共济把厂子办好的决心。
育林承包大户马秀臣
马秀臣,37岁,现为长山林场育林承包个体户。
1980年在长山林场参加工作,在主伐工队当集材拖拉机助手、拖拉机手。1990年后当过工队长、材料库工、营林队现场员、技术员、队长。马秀臣当拖拉机手时,生产工段作业条件艰苦,他起早贪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被林场树为青年模范标兵。任营林队队长时,每天跟职工一起深入山场,做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工作。在冬季天然林抚育生产中,无论天气多么寒冷,他总是先行踏查为生产作业及时确定出伐区,冰天雪地,挨饿受冻,从不叫苦。艰苦的工作使他患上风湿病,他仍然任劳任怨,一如既往。长山林场营林队在他的模范作用带领下,连续四年被林业局评为营林生产第一名。马秀臣积极参与改革,利用党的好政策带头开展自营经济。他抓住“5.6 ”大火灾后恢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时机,组织一支职工队伍承包火烧迹地清理、整地、更新造林等生产。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由过去的几十亩,发展到更新造林12 000多亩,火烧迹地清理8000亩,天然幼壮林抚育1000亩,人工幼苗抚育12000 多亩。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他率先承包2000亩公益林抚育任务,促进更新1500亩,为企业安置富余人员20多人。马秀臣承包造林,不仅为培养森林资源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林业实行多种所有制结构闯出了新路子。马秀臣富了不忘林场职工,帮助他们发展自营经济。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全场自营经济业户达60户,占全场职工总户数的50%.在帮助别人致富的同时还拿出5000元支援困难职工子女上中学。马秀臣以其勤劳务实的作风和朴实友善的人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马秀臣1989年5 月在地区举行的采、集、装技术操作大比武活动中获第一名,1997年度被林业部授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先进个人称号,林业部林业产业司、中国农林工会授予职工自营经济先进个人称号。
【心系大森林的刘玉珂】刘玉珂,73岁,1939年参加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担任过管理员、中队长等职务。1950年转业,曾在浙江省嘉兴、绍兴、上虞、宁波等地工作,1980年离休。刘玉珂老人一直关心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恢复。1997年刘玉珂老人先后将2000元寄到黑龙江省林业厅,请省林业厅同志代劳,购置树苗,为大兴安岭火灾区植树造林。1998年4 月3 日,地区绿化委员会授予刘玉珂老人大兴安岭地区特别绿化奖章,并号召全区人民向刘玉珂老人学习。
【百岁老人李于氏】李于氏,女,1895年出生,辽宁省黑山县彭家窝棚人,104岁。1964年从内蒙古阿里河搬到加格达奇。老人身体硬朗,除耳背外,没有其他毛病。老人有个古怪的念头,认定人只要过了百岁就会死,所以平时别人问她多大年龄,她都说是99岁。别人表示不相信,她也从不争辩,她自己已经说不清过了多少年“99”。平时,老人的兴致总是很好,极少生气,没事时就由孙女陪同到楼下散步,或坐在窗台上看林海路上车来车往的热闹景象。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自己倒便桶,自己洗漱,然后在屋里散步。每天按时吃三顿饭,不吃凉食,馒头要热透才吃。虽然满口假牙,但吃喝正常,一星期必须吃一次鸡肉,没什么特别的禁忌。老人喜好甜食,床头总放有红苹果。除1974年得过脑血栓,经针灸治疗后,25年来没得过大病。老人说话吐字清晰,打纸牌时还会算计,满头稀疏的白发,在前额处还长出缕缕黑丝。俭朴、平静的晚年生活使李于氏心境开阔,但老人也有一个怪脾气,儿子、孙子们给买的衣服,她都要拆开,重新剪裁,再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成古朴的式样,她说这样穿着舒服。
高考理科状元刘成
刘成,197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刘树文是工人,母亲杨友珍无业。刘成兄姐3人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姐姐刘兰毕业于陕西商贸学校,哥哥刘强就读于青岛化工学院。刘成1994年升入塔河二中读高中,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学习更加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处处起表率作用,深受教师和同学们好评。1997年参加高考,以515分的成绩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分数线,因报考志愿偏高,未被录取。1998年重读后,以629分的成绩,成为全区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高考文科状元孙常瑜
孙常瑜,女,共青团员,1980年8 月21日出生,原籍山东省平都县。孙常瑜1992年9 月升入呼玛一中就读,1998年高中毕业。在校期间思想上进,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靠进党组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习方法科学,知识面广,团结同学,热情助人,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曾被评为县、地级三好学生。在1998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以582 分的成绩成为地区高考文科状元,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