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人民的好记者”邵云环 邵云环,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51年6月19日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牺牲前是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
1968年12月,邵云环中学毕业,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大兴安岭参加林区开发建设,在加格达奇建筑工程处当工人。她以满腔的热情接受大兴安岭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和繁重体力劳动锻炼,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磨砺自己的意志。1971年9月,邵云环由于工作出色,被所在单位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工作。20多年中,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地从事翻译、选报和编辑工作。业务娴熟,工作踏实,是一位译、选、编俱佳的出色新闻工作者。先后担任俄罗斯东欧编辑室副主任和《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时事纵横》版的编辑工作。她精心经营《时事纵横》版,先后推出了《来龙去脉》、《历史一页》、《国际大特写》和《知识窗》等深受读者喜爱的好栏目,还撰写了许多广受好评的文章,很好地体现了《参考消息》“采四海风云,播五洲气象”的风格和特色。1990年至1993年期间曾担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采写了大量有关南斯拉夫和波黑冲突的新闻稿,内容广泛,深入具体。1999年3月,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她主动请缨到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3月15日到贝尔格莱德,3月24日就遇到了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艰难局面。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采写新闻,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伸张正义。她发回的消息和现场特写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炸弹横飞的贝尔格莱德,邵云环想的不是个人安危,最着急的是稿件因种种原因发不回总社。5月7日,邵云环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她与其他媒体的四名记者驱车230多公里,赶住尼什采访。在回来的路上,空袭的警报已经拉响,她赶回使馆时已是半夜,她想的是快点把稿子写出来发回国内去。5月8日凌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三枚导弹击中了贝尔格莱德市萨瓦河畔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不幸罹难。当救援人员把她从废墟中“挖”出来时,姿态仍是“伏案疾书”状。她以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忠于职守、忠于人民、忠于真实的优秀作为,树立了共产党人和新闻记者的楷模。5月1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专程前往新华社,沉痛悼念邵云环烈士,看望慰问烈士家属。5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对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南新闻工作者给予表彰的决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邵云环为革命烈士。中宣部授予邵云环“人民的好记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