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序言序言1 序 言
参编人员用全方位地域信息资料汇辑的《大兴安岭年鉴》2001卷,是大兴安岭人用创新的艰辛谱写出的改革乐章,是用结构调整举措的作为雕塑的时代丰碑,是用资源保护和“天保”挥写的继往开来的史诗。
2000年,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经过一年双文明建设的冲刺,使全区净化了环境,美化了家园,倡导了文明新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九五”目标。为新世纪良好开端和“十五”计划启动奠定了功不可没的坚实基础,煅铸了拉力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历史链条,实属可喜可贺。
在新千年前夕的2000年中,全区人民怀着跨世纪的喜悦和激情,用辛勤拼搏建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道亮丽风景线,诠释着求生存谋发展这个守望的主题。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大兴安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干力量的广大干部和党员,以“三讲”教育的成果焕发出新内涵的大兴安岭精神,通过“三个代表”思想学习,浸润出有理念的风貌和先锋队作为的实践,带领51万人民重塑林区经济和社会,这是无价的改革与发展的活力激素。
2001卷年鉴出版之际,时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三次巨变的近百年沧桑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伟大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光耀千秋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夺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又一个科学纲领,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阐释。因此,我们绝不可陷入五花八门的,所谓新时期和超经济理论的沼泽而迷失方向。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党员的作用,把我们的事情办好。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爆发力。我们要勇于和善于把精神文明的核能,转换成重塑大兴安岭经济的爆炸力和催化剂。
我们已经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壮大道,带着新的奋斗、新的创造、新的成就和2000年的胜利喜悦,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重塑林区经济的征程中,要抓住改革和“天保工程”的机遇,继往开来,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和繁荣昌盛的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落实地委、行署、林管局2000年末部署的,在新世纪第一年全区以“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总揽全局,以改革意识,市场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自强意识,开拓意识,资源综合开发意识等最佳意识,开展攻坚性的“四大工程”和“四大战役”,构筑有时代特色,有地域特征的历史丰碑。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中共大兴安岭军分区第一书记 杨喜军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