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建立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请示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建立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请示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
           关于建立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请示
  省环保局:
  为贯彻落实《省环境保护建设纲要》,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抢救性保护,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根据省环保局黑环发〔2002〕77号文《关于开展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区结合实施“天保”工程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特申请在嫩江源头建立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是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西北部的母亲河,为下游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嫩江源头保护的意义,远远超出大兴安岭自身和整个嫩江流域的范围。我区地处嫩江源头上游,建立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对调节气候,控制自然灾害,遏制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保我区及东北三省区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保障。
  专此请示,请批复。
  附: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区保护简要报告
                                 2002年10月25日
  
             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简要报告
  1、建立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意义和必要性
  1.1意 义
  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是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西北部的母亲河,为北方重镇齐齐哈尔、工业基地大庆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的农牧业区提供着宝贵的淡水资源。我们不会忘记,1998年嫩江洪灾给嫩江流域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受灾人口 150万人。这场水灾除气候气象和水利建设方面的原因,与源头及上游地区生态破坏有关密切关系,是一场因破坏环境而引发的生态灾难。因此,嫩江源头保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大兴安岭自身范围和整个嫩江流域,嫩江源头生态恶化最直接受害者将是东北各省。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嫩江源头和上游,建立嫩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遏制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是确保我区自身和东北三省区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2必要性
  建立嫩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改善源头地区的环境状况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其必要性在于一是我区于今年 6月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嫩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做为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尽快排上日程,抓紧实施;二是该区在东北地区占据重要地理位置,生态贡献巨大,不仅为下游及周边地区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而且具有调节气候和控制自然灾害的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三是该区地处高寒禁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经破坏,极难恢复:而且投入巨大,既使有投入,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该区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做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开发30多年来,森林采伐、采金、矿产开发、农业垦殖等致使天然林和湿地加速消亡,森林防护功能,森林和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局部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自然灾害有加剧的趋势,亟待恢复以针叶树为优势种的最稳定的森林群落。五是通过建立嫩江源头生态功能区,可以减少很多水利工程投入,节省大量投资。
  2、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嫩江源于大兴安岭东坡,源头以上为二根河和南瓮河,到十二站林场两河汇流始称嫩江。源头以下流经大兴安岭地区 280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28亿立方米。嫩江全长1370公里,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嫩江为松花江两大支流之一,到肇源县与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汇流始称松花江,奔流向东至同江汇入黑龙江。
  嫩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所属松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和韩家园林业局,面积为 2 034 277公顷,行政区划位于松岭区、加格达奇区和呼玛县。区内河道纵横,湿地连片,具有岛状沼泽和冰壶湿地的典型特征。有二根河、南瓮河、嘎拉河、加格达奇河、罕诺河、古利库河、那都里河、方里河等条Ⅰ级支流,是嫩江源头主要汇水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维管束植物约 8600余种,野生动物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0种,二级保护物种40种。
  历史上嫩江源头和中上游有茂密的森林,水势平稳,丰富变幅不大,素有“铜帮铁底”之称。近百年来由于战乱、农业开垦,过量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原因,嫩江中上游林缘一退再退,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质量降低,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成灾,自然灾害增多。特别是1998年嫩江洪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格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独木支撑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缺少大工业项目的拉动,基础产业薄弱,企业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亟待改变。大兴安岭林区继1998年开始启动“天保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之后,于今年开始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嫩江源头保护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建设目标、任务、措施、步骤
  3.1建设目标:遏制嫩江源头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 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1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确保区内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2社会发展目标
  调整区内人口密度,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3.1.3生态环境目标
  加快公益林营造,提高森林质量,恢复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功能,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水系污染,使嫩江源头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2主要任务
  3.2.1建立管理机构, 成立行署和相关县(区)两级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工作,并在行署环保局设管理办公室。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3.2.2编制试点规划,划定生态功能区, 制定各分区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报省经专家审查后,经行署批准由项目所在地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3.2.3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在生态功能区内, 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污染的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开展资源开发利用的执法检查。
  3.2.3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3.2.4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结合实施 “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矿区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封山育林,加快公益林营造,提高森林质量;控制嫩江水系污染,改善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嫩江水系甘甜清澈,渊远流长。
  3.2.5加强生态保护的科研与监测。 以科技为支撑,加强生态保护技术和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展生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3.3保护与恢复措施
  结合“天保工程”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把嫩江源头保护做为一项工作重点,摆上日程。通过封山育林,控制林火和病虫害防治,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矿区植被恢复等措施,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嫩江源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3.4建设步骤:项目实施期分三个阶段。
  3.4.1近期(2002~2005年):完成项目申报、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 建立管理机构,划定生态功能区,进行特殊生态保护区、禁伐区、封育区、抚育区、造林区、生态定位站、水文站、化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的场区选择、区划、规划,基建施工,设备到货,物料、苗木准备。实现南瓮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工作目标。
  3.4.2中期(2006~2010年):完成保护区、定位站、水文站、化验中心、 计算中心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开展业务活动,实施规划的造林、抚育、促进更新、矿区恢复、水系污染防治等工作,开展规划的各项研究、观测工作。
  3.4.3远期(2010~2015年):全面完成项目规定的建设内容。 撰写报告,进行项目验收和评估。
  4、保障条件:
  4.1将嫩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目标。 利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以行政、立法等手段,严格生态功能保护区监管,禁止一切滥砍乱伐、毁林开荒、滥捕乱猎、无规划开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区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4.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舆论渠道, 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激发公众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热情,使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4.3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我区的生态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减少采伐量,建立多层次的公益林培育系统,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止资源税减、林缘退缩、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森林资源消长的良性循环和新产业的替代。
  4.4充分依靠科技生产。加强科学考察和基础理论研究, 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供决策的理论。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研究森林的水份平衡,径流规律,研究湿地的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工程建设上,要广泛应用科技新成果,采用先进技术,增加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4.5拓宽投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计划,尽可能多地利用政策性贷款,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提高企业环境建设资金的自筹能力,建立专项基金。项目建设上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项目的评诂论证制度,实行法人责任制,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