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财政

财政

财政



  【综 述】 2002年,全区财政工作围绕组织财政收支平衡这个中心,推进各项改革,依法治税,大力清理欠税,认真抓好争取资金和政策保障工作,确保各项重点支出,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全年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比2001年实际完成数增加5.5%的任务目标,共完成16 821万元,超收25万元,是年度预算数的100.1%,其中,国税完成收入2146万元,地税完成收入5197万元,财政完成收入6881万元,罚没等其它非税性收入完成259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7973万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45.4%,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收支加减同省的各项结算后,全面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在“双评”活动中,地、县两级财政部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部获得了“综合管理类”第一名;地区财政局被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在目标考核中连续 5年被评为超标单位,班子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一类班子。               (赵晓杰)
  【争取资金工作】 不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利用一切机会反映大兴安岭地区的困难,无论数目大小,都积极争取。全年共争取到财政补助资金126笔,总计 3.17亿元,比2001年增加1.5亿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0524万元、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309万元、“天保工程”减收补助资金4558万元、困难县财力补助资金308万元、加漠公路省财政配套资金 4000万元、政企合一单位调整工资补助资金 8596万元、农业税灾欠减免补助资金25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经费只能用农业税附加解决,地区财政局领导三次赴省向主管部门汇报大兴安岭地区农民耕地少、村型小、农村基础薄弱等特殊情况,取得省财政厅的理解、支持,同意给大兴安岭地区农村税费转移支付资金1128万元。                   (金 华)
  【争取三项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中俄采伐项目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对国家将出台的《对俄合作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讨论稿)提出了符合大兴安岭地区情况的修改意见并被采纳。先后9次去省财政厅及财政部汇报争取,使大兴安岭地区本年可申请的此项补助资金从134.5万元增加到 1955万元,占黑龙江省申请总额的75%。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要求将加格达奇、松岭两区划转税收基数由1988年以来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的问题,局长王利群带领有关人员5次去财政部说明现状及存在的困难,中央财政最终同意每年补给内蒙500万元,减轻了地区今后的财政负担。争取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在获悉如能及时成立担保公司,省财政厅有可能注入资金的信息后,地区财政局有关人员立即赴省财政厅汇报,求得支持,并已同意在行署匹配资金到位后,给大兴安岭地区投入资金500万元。      (赵晓杰)
  【县级财源建设】 完成了各县区上报的财源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审核,选出28个项目上报到省财源建设推进组,共申请资金13403万元,贴息1550万元。已批准立项8个,申请资金4543百姓元,其中有偿4056万元,贴息 487万元,及时办理了项目单位贷款贴息资金申报手续。省财政厅确定办理贷款贴息资金手续的项目单位有6个,共发生贷款 7485万元。申请贴息资金446万元,其中,塔河肉牛养殖项目 49.3万元、呼玛绒山羊养殖项目92.6万元、加格达奇林业局大鹅养殖与加工项目87.8万元、地区饲料公司大豆膨化生产项目 6.3万元丽雪马铃薯仓储中心扩建项目,200万元、加格达奇山水漂流社景点建设项目 10万元。已完成对项目单位的原始贷款合同、贷款凭证、进账单、申请报告和有关账簿的审核工作,并报省财政厅有关部门进行审核。                                 (赵晓杰)
  【保证重点支出】 在采取各项节支措施的同时,支出上继续坚持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了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发放,全年共发放职工工资 2.1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3500万元;积极安排“两个确保”和“低保”资金,其中,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支出8185万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5339万元,增加188%;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支出 121万元,比2001年增加32万元,增长36%;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1345万元,比2001年增加921万元,增长217%;同时保证了教育、科技、农业等各项重点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
                                     (赵晓杰)
  【农村税费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区派出督查指导组78个,共计 215人,深入到县、乡、村、组,一级抓一级,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广泛宣传,发放公开信 1.28万份,张贴公告440张,印发宣传单2000多份,电视讲座23次,出简报30期,座谈 20次,宣传车11台次,深入调查摸底、测算数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确定全区农业计税面积 86.9万亩(二轮承包面积28.3万亩,其他计税面积58.6万亩),比改革前增加0.7万亩。计税常产全区确定为 193公斤,税费总额比改革前减少369万元,平均每亩税费较改革前减少37%,人均年减负85元。
                                     (赵晓杰)
  【政府采购工作】 以财政支出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供应商资格认证管理,地本级首次推行了政府采购预算。全年实现政府采购招标金额391.5万元,节约资金31万元,节支率8%。                 (金 华)
  【落实“三个工作方案”】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对 185个重点单位进行了预算外资金专项检查,查出各类有问题资金439万元,缴存财政专户358万元,已收缴财政专户41万元,维护了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根据清理回收财政借出资金工作方案,共清理出以前年度财政借出资金及个人欠款199笔,已清理回收财政资金419万元。对未清回的资金除呆死帐外,都与欠款单位制定了还款计划,限期逐步清回。根据整顿规范财经秩序工作方案,在已经清理确定行政审批事项为23项的基础上,再次清理废除11项。
                                     (金 华)
  【人员培训】 强化对局内人员的素质培训,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学习制度,坚持开展好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每位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都要进行汇报讲课,达到了培训 1人带动全局进步的良好效果。分层次地开展计算机培训,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编写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教程》一书,结合财政实际工作,将Windows98、Word2000、Excel2000等内容融入其中,从不同层面提高了财政人员的电算化水平。从省高等院校请来财政专家,举办为期一周的“新财税知识培训班”,全区财政系统86人参加了系统培训。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对基层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法》、农业税专管员等方面知识培训,共培训 870人,使全区会计执业人员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金 华)
  【调研信息工作】 地区财政局2002年完成调研材料 17篇,其中,《加入WTO后对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壮大地方财力的对策》、 《会计信息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停征过时税种与完善税制的思考》、《关于对大兴安岭地区财源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分别发表在《财政探索》、《黑龙江经济》、《林区经济》等杂志上。全年编发“双评”专题信息18篇,财政信息36篇。其中,省纠风办转发1篇,省财政厅转发1篇,地委转发 3篇,行署转发11篇,地区纠风办转发2篇,地区机关工委转发1篇。地区财政局“双21评”工作的做法又被地纪委推荐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发表在《大兴安岭日报》上。全年在电视台播发有关“双评”工作情况5次,报纸发稿28篇。                       (赵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