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
气象
【综 述】 全区气象系统稳定基础业务工作,巩固测报标准化整建成果,开展全区测报联检,推动了测报工作。全年有3人通过 “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的验收,16人创建“百班”,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地面测报质量为0.0‰,消灭了重大错情,全区气表平均错情为0.0个,上报及时率为100%。1~11月份地台不定期预报质量为100%,中期质量87.7%;地台单点24小时预报质量为74.8%, 重大天气质量为100%;地台区域指导预报质量 24小时为74.8%,48小时为66.8%;长期温度趋势预报70%,降水趋势59.5%; 早晚温度平均误差为1.94℃;县站平均预报质量一般天气为84.1%,重大天气为82.4%。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四三一”活动为重点,(四好三优一满意)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廉政教育、整顿机关风纪。开展了党员“一帮一”帮扶活动,认真落实地委提出的“帮扶万人上岗就业”工作,帮扶的 9户中已有4户落实了帮扶项目,从行动上实践了 “三个代表”要求。全区气象部门荣获“先进文明系统”称号。 (栗昭东)
【凌汛气象服务】 3月20日,地区防汛指挥部召开了黑龙江凌汛预报讨论会, 会上气象局阐述了2001年大兴安岭地区的凌汛形势,形成了凌汛形势是近几年较为乐观的一年,利大于弊,没有冰坝灾害,开江日期为4月24日到29日的预报结论, 29日黑龙江全段开江,无冰坝灾害,与预报结论一致。 (栗昭东)
【防火气象服务】 打破气象内部常规服务方式,采用周报、手机短信息、微机终端等服务方式,确保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各级领导手中。两防期间制作林火气象服务周报22期,不定期天气预报18期,旬月报42期,重要气象决策服务信息10期,火场天气预报 4期,气候概况40期,公益服务周报44期,手机短信息240余条,接收轨道525条,处理林火监测图像1050张,共监测到44处热点情况,及时向森林防火指挥部汇报,为及时扑灭林火提供了准确的火场信息。
(栗昭东)
【农业气象服务】 完善和充实地、县农业经济信息平台建设,保证了大子杨山气象站在春播前投入运行并正常传输气象数据。全年上传农业经济信息 512条,宣传绿色、特色农业。1~10月份发布年景分析等农业服务信息16期,森林病虫害、农业病虫害信息8期,组织科技人员加大对全区特色农业气候条件、气候区划的研究,为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在农区进行防雹作业10次,发射炮弹 136发,影响区内未出现雹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 (栗昭东)
【拓展服务手段】 针对全区较为严峻的防火形势,加之全省范围内的大面积干旱,大兴安岭地区春防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局面,气象局及时提出了建立人工增雨作业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议,得到行署、林管局的支持,投资 252万元,在“三县”、“三区”建立了人工增雨作业车载火箭系统12台(套),初步形成了全区人工影响天气网络。全区共组织作业37次,发射火箭弹134枚,累计降水228.2毫米,增雨效果良好,增加了林地湿度,火险等级普遍由4级降为2级以下,缓解了农业旱情,为春秋两防工作奠定了基础。 (栗昭东)
【重点项目、大型活动气象服务】 支持加漠公路建设,漠河、加格达奇机场论证工作,气象局抽出专人为其提供气象数据上万条,并组织有关气象科技人员帮助有关专家论证大型工程的气象条件,保证了大型项目在寒冷地区建设的可行性。3月 26日全国森林防火现场会在大兴安岭地区召开,气象局用2天时间按行署、林管局领导要求在 29日前拿出全区气候特征及森林火险特点的演示片,并总结出与全国其它林区的差异。地区气象局组织预报服务人员加班加点查阅分析各类气象服务信息,使用较先进的预报方法和工具,为全国森林防火现场会,提供4月5日~13日逐日天气预报,特别是12日野外灭火演习时的天气情况,保障了现场会及野外灭火演习的顺利进行,受到领导的好评。 9月初,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组来区调研生态情况,地区气象局用3天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 《大兴安岭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和《我区夏火发生的气候成因分析》两篇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栗昭东)
【气象宣传】 2002年在《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年鉴》上刊登专版,宣传大兴安岭气象事业。在《中国气象报》刊登信息2条,《大兴安岭日报》宣传气象工作报道5条,电视台播发新闻7条。圆满完成了 “农业科技大集”、“科技周”、“世界气象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大型宣传活动。 (栗昭东)
【重点项目】 顺利完成了大兴安岭多普勒雷达基地建设的前期论证准备工作。承担的省农业开发办支持的地方气象事业重点项目——大子杨山农业综合开发区自动气象站,克服了没水没电等许多困难建成,正式投入运行。漠河气象局PCVSAT成功并网运行,结束了漠河通过网络传图作预报的历史。大兴安岭局还积极参加省局开放实验室项目,承担了《黑龙江湿地生态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项目中大兴安岭森林湿地部分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气象局科研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栗昭东)
【机构改革】 地区气象局机构改革“三定工作”已基本完成,行政管理、基本业务、科技服务与产业三大块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政事、事企分开的新型气象事业格局,经省气象局和地区编委的批准,全区14人依照公务员管理已上报待过渡,事业单位人员 119名,已按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实施,全面完成了聘用合同制工作。 (栗昭东)
【依法管理】 组织全区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21人通过培训取得行政执法证;对全区媒体传播气象信息进行联检;调整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办法》,规范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安全工作,行署防雷办组织消防、防雷中心等单位对全区易燃易爆场所和重点单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防雷安全检查,杜绝了安全隐患;规范民用氢气球、飞行器市场,调整民用氢气球、飞行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查处了一起违法施放氢气球案件,保证了山城人民群众的安全。 (栗昭东)
【队伍建设】 年内又选派 2名学科带头人攻读研究生。结合机构改革,对人事、办公室、后勤等中层领导通过竞聘,实行了轮换,对全区新提拔和转岗的干部均实行了任前公示,对入党的同志也实行公示,对新提职的干部进行三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知识培训,增加了选拔任用干部的透明度。 (栗昭东)
【局务公开】 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县(区)气象部门全面开展了局务公开工作。地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县(区)气象局开展局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调研,针对全区开展局务公开工作现状,地局下发《县局开展局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进行法律、法规和办事议事程序的公开,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保护群众民主监督管理权力,抓好重大决策方面的公开,预防和治理腐败,抓好廉政建设内容的公开。全区 5个县局均已开展了局务公开工作,公开栏目新颖,公开项目各具特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栗昭东)
【农业经济信息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县农业经济信息平台建设,运行情况良好。地局信息中心上传并被采纳农业经济信息 410条。依托农经网,积极开展计算机终端服务。地局信息中心与地区防火中心、森警支队、加格达奇林业局、地区防汛办等四家单位实现了终端联网,为白桦乡建立了政府网页。设立专门气象信息终端服务器,终端用户稳定。呼中气象局在防火期与呼源等六个林场,林业局防火办、自然保护区和呼中经营所等九个单位实现了信息联网,适时地提供气象信息,巩固专业有偿服务,为建立网上气象台奠定了基础。 (栗昭东)
【气象服务年】 将2002年定为“气象服务年”,全区范围内开展“三满意活动”,即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公益服务让群众满意,并将活动内容列入年度工作目标。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区气象决策服务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达到预期目的。(栗昭东)
【服务创新】 建立林区人工增雨作业系统一期工程,增添林区防灭火和抗旱防雹作业能力,为林区防灾减灾增加了新的服务手段;在地区气象局的建议下,漠河县天气预报上到中央电视台旅游频道,为宣传大兴安岭形象做出了贡献;建立林区首家科普展厅,添补全区无科普教育基地的空白;开展了保险重大疾病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和环境预报业务。 (栗昭东)
【学术研究】 2001年至2002年,全区气象科技工作人员为国家及地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气象依据,2002年的森林病虫害分析预测,在黑龙江省气象局重要天气服务中,获重大天气预报服务二等奖;常诚局长等人撰写的《关于建立大兴安岭林区人工增雨作业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议》等33篇建议及论文在大兴安岭地区科协组织的2001年、2002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及重大建议评比中,获一等奖6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8篇;赵玉洁同志撰写的《中高纬林区气候资源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在中国最高规格的学术会——中国学术年会2002年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被收录在周光昭主编的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书中;《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关系》 2等篇论文在黑龙江省气象学会组织的2002年预报方法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并有一篇获本届交流会论文评比最高奖;孙喜民等人撰写的《WINDOWSNT远程访问服务配置方法及常见故障处理》等9篇论文在《黑龙江气象》上发表;气象科普成效显著,赵玲等人两年间共撰写科普文章40余篇,发表在 《大兴安岭日报》上,2人被地区科协授予科普之冬“播种人”称号。在地区科协举办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科协干部评比活动中各有1人获此殊荣,气象局连续两年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赵玉杰)
【气候状况】 2002年气候的总体特征为气温特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热量高,大风日数少,初霜正常,终霜早。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全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常年,加格达奇、呼玛均为1.5℃,新林、塔河为 -0.8℃~-0.4℃,呼中、漠河为-2.2℃~-2.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34.5℃; 年最低极端气温为-42.7℃~-33.9℃; 年降水量分别为新林480.2毫米,加格达奇434.5毫米,呼玛397.9毫米,漠河282.0毫米,塔河259.7毫米,呼中273.2毫米。年度日照时数分别为加格达奇2510.5小时,比历年多20.7小时,呼玛2646.1小时,比历年多65.8小时,塔河2466.9小时,比历年多52.0小时,新林2457.9小时,比历年多89.4小时,漠河2452.2小时,比历年多12.2小时,呼中2487.5小时,比历年多 135.5小时;年度≥10℃积温为加格达奇、呼玛为2272.8℃~2471.0℃,新林、塔河为2017.2℃~2075.1℃,呼中、漠河为1926.4℃~1976.9℃。 (张春梅)
【冬季气候状况】 气温明显偏高,属于暖冬天气,降水正常偏多。冬季平均气温均比历年值高, 其中,呼中、漠河为-20.7℃~-20.2℃,新林、塔河、呼玛、加格达奇为-18.1℃~-15.2℃。最低气温-30℃日数分别为,加格达奇8天、呼玛11天、新林22天、塔河 24天、漠河41天、呼中45天。 (张春梅)
【春季气候状况】 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稍多,北多南少,终霜早,呼玛、加格达奇出现在5月1日和5月5日,塔河、呼中均为6月8日,新林、漠河为6月6日和6月7日。春季平均气温,加格达奇和呼玛均为3.9℃, 新林和塔河为1.8℃~1.9℃,呼中和漠河为0.7℃~0.8℃。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加格达奇、呼玛、塔河均为3月30日,呼中、漠河出现在4月 25日。新林为4月22日。 (张春梅)
【夏季气候状况】 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平均气温分别为,加格达奇和呼玛18.7℃~20.0℃,新林和塔河17.1℃~17.9℃,漠河和呼中17.4℃~16.9℃。日最高气温≥30℃日数,呼玛、加格达奇25天~19天,塔河、新林16天~11天,呼中、漠河天9~17天。 (张春梅)
【秋季气候状况】 气温正常,降水偏少,光照充足,初霜正常,加格达奇、呼玛出现在9月11日和14日,塔河、新林、呼中分别出现在9月4日左右,漠河为9月13日。秋季平均气温,加格达奇、呼玛5.2~6.4℃,新林、塔河3.0℃~3.1℃,呼中、漠河为2.1℃~0.9℃。
(张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