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全区教职工6680人,其中小学3655人,普通中学2729人,职高 296人;专任教师4857人,其中小学2771人,初中1464人,高中486人,职高136人;高级职称 213人,中级职称2469人,初级职称1055人;本科学历以上(包括本科)814人,专科学历2533人。
(王怡敏)
【规范化学校建设】 按照《新一轮中小学规范化建设五年规划》的要求,一手抓投入,一手抓管理,推进了规范化学校建设进程。行署、管局为地直三所中小学投入近千万元,进行规范化学校建设, 地级规范化学校合格率达82%。有重点地指导地区实验中学、阿木尔林业局二小、新林区二中,加格达奇区四中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性中小学建设工作,实验中学通过试评审,新林区二中、加格达奇四中和阿木尔林业局二小通过了省级示范中小学评审,管局育才小学完成了由标准化学校向省级示范校的过渡。至年末,全区已有所8初中(占初中学校的35%),11所小学进入省级示范校行列。 (王怡敏)
【师德建设】 在全区开展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全区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在全区组织“教师教育职业观、道德观、名言警句征集”和“致学生或家长一封信”活动,宣传了新林林业局二中和管局育才中学师德群体典型事迹,在教师节期间集中宣传18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开展“树师表形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质教育”师德建设活动以及“形势和任务”、“权利和义务”、“奉献兴安”三项教育活动,在加格达奇区一小召开了“五好教师”、“五比五看”活动现场会。 (王怡敏)
【师资培训】 下发了《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和《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员考核办法》,召开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推进会,组建全区教育学会中小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年地县两级共培训教师8321人次,其中,高中教师475人次,初中教师 3535人次,小学教师4178人次,幼儿教师133人次;信息技术培训3240人次,新任教师培训205人次,教师岗位培训2936人次,新课程培训3231人次,其他培训792人次。 (王怡敏)
【教师待遇】 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上半年呼中区和十八站林业局补发了拖欠多年的教师工资 462万元,全区拖欠的所有教师工资补发完毕,大兴安岭地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不拖欠教师工资的地市,多家报纸以《大兴安岭教师笑了》为题作专题报道。设立每年 100万元的教师奖励专项基金,教师节期间,拿出43.45万元表彰了五名“兴安园丁”和100名优秀教师。
(王怡敏)
【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扎实有效,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化了中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教师,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定新林区为省级课改实验区,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课改作法已被刊载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动态转发全国。稳步推进了小学英语、写字教育。深化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开展绿证教育。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不断加强。建成大兴安岭教育网站,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 (王怡敏)
【小学英语教育】 根据地区总体规划,地教委重点指导了呼玛县、漠河县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区所有县镇及部分乡(林场)小学从三年级始已全部开设英语课。开设英语课的小学占全区小学校数的 65%以上。地教委对全区小学英语教育实验阶段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 (王怡敏)
【写字教育】 在认真总结首批8所写字教育实验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新确立了 14所县级实验校,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地教委对 8所首批写字实验校实验阶段成果进行了检查评估。 (王怡敏)
【绿证教育】 制定下发了《农村初中“绿证”教育实施意见》,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指导加格达奇区、呼玛县“绿证”工作。组织加格达奇区、呼玛县有关人员到呼兰县对农村教育改革情况进行考察学习。 (王怡敏)
【信息技术教育】 制定下发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方案和“校校通”工程实施方案》,建成大兴安岭教育网站,各县、区教育局均建立电子信箱,举办了全区校园网培训班和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技术培训班,召开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会,实验中学、图强一中、塔河三小被省确定为“校校通”工作首批试点校。全区现有微机 4148台(其中赛扬以上1829台),平均每16个学生拥有一台微机;有计算机室119个,多数为网络教室;中小学有多媒体教室45个,电教室45个,电视双向控制系统7个;有6所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站,有4个学校联入了相应的远程教育网;共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124名,第一轮培训已经完成。
(王怡敏)
【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召开全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讨会,下发《大兴安岭地区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规范“三科”教学。推广使用了体质健康监测软件,开展全区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推广了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成功举办有1300余名学生参加的 “爱兴安、庆六一、欢庆未来”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和第 13届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以及首届“新风杯”中学生足球赛。在黑龙江省中学生艺术比赛中,大兴安岭地区参赛的12名同学全部获奖。 (王怡敏)
【“三文明”活动】 以“争创文明学校,争当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推进中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对2001年度地级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进行了评选,共选出地级文明学校20所,文明班级40个,文明学生230人,并将活动情况通报全区。 (王怡敏)
【法制教育】 在抓好德育“十有”、“五评”和“三文明”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地教委与地区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意见》,通过开展法制知识讲座、组织收看专题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等项活动,中小学生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提高。 (王怡敏)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月】 在全国森林防火会议期间,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月”活动。 印发 《“预防森林火灾,维护生态和谐”全区安全教育月防火常识50问》25 000册,防火知识宣传单 3500张,制作防火知识光盘170张,发往各学校。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讲座等形式开展了安全教育月、生态保护月和爱国卫生月活动,进行安全防火,自救自护及紧急疏散演习。 (王怡敏)
【科技节活动】 全区中小学开展以“奇思妙想动手做,变废为宝我能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组织参与完成了科技周活动,展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组织 150余名中小学生到地区气象局的科普基地听科普讲座,进行科普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地区科协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小学生“军事夏令营”活动。 (王怡敏)
【中小学课改】 制定下发《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全区分步实施规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课标培训,全年培训教师3231人次,为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还从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大庆聘请专家来区讲学,为课改传授经验,示范指导。作为省级实验区的新林区已在秋季开学时使用了新教材。 (王怡敏)
【高中课改】 结合全区实际,实施科研课题牵动战略,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中课改学校联合检查等项活动,稳步扎实地推进了高中课程改革,其做法已被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转发全国。 (王怡敏)
【招生工作】 2002年全区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考2875人,其中理工类1863人,文史类851人,体育类28人,艺术类133人。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共录取2033人,本科录取 909人,专科录取 1124人,本科升学率44.71%,专科以上升学率为70.4%(比2001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初中高职(中专)、高师(中师)报考702人,经过考试录取482人,录取率为69%。 (王怡敏)
【高考文、理科前三名】 全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 理科前三名分别是: 邢继胜(680分,清华大学),李畅斌(652分,哈尔滨工业大学), 何晓峰(648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科前三名分别是:王妍(640分,北京大学),陈鹏(581分,西南政法大学),李健(568分,西北政法学院)。 (王怡敏)
【实验中学综述】 2002年,大兴安岭地区实验中学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以迎接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工作为重点,确立了“三服务”(服务林区,服务边疆,服务全体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开展了“形势和任务”、“权力和责任”、“奉献兴安”三项活动;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创一流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全员聘任制为主体的竞争用人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并实施《教职工考评方案》和《校内结构工资方案》;以创建省级示范高中为契机,创一流的教学质量;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个习惯,四种能力和六种意识(一个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六种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商品意识。),构建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体制,更新教育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突出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为动力,创建一流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积极落实“三育人”、“四靠我”、“管好五件主人事”等活动,全校师生爱心助残捐款4067.22元,防洪捐款780元,职工为马志国老师大病捐款5620元;行署先后投入200余万元, 装修教学楼、维修部分建筑物,增设宣传栏,宣传灯箱、壁画、浮雕和引导性约束性标牌,美化、净化了校园环境。 (刘国庆)
【教科研工作】 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塑师”的战略思想,寒暑假派全体高中教师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蓝青工程”,有20多位新老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学校还开展了“反思性教学论坛”、“课堂开放日”等活动。 2002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实验基地, 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十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实验学校。 (刘国庆)
【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按照示范高中验收标准,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9月 18日,以省教育厅姜同河处长为组长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三评审组来校,分别就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质量和办学条件等 6个方面,采取听、看、问、谈、查、访等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评审,9月20日通过试评审。 (刘国庆)
【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硬件建设, 购进新树种,绿化校园;购进4吨锅炉 2台,改善了学校冬季取暖问题;维修电教室和化学实验室的部分桌椅,购进学生桌椅1300套,教师办公桌椅 120套,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2年新建学生公寓9556平方米,容纳学生550人,已投入使用。7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公寓2号楼,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也已破土动工。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