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 【综 述】 2002年,是大兴安岭地区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第二年。全区药品监管系统以改革统领全局,完成了大兴安岭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地区药品稽查大队、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的职能归并工作。12名林业行政事业人员、30名公务员通过全省药监系统公务员录用考试。开展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项清产核资工作,理顺药监系统人员经费的使用管理,全面掌握地、县、区局药政、药检和医药管理部门的资产情况,应上划的资产已全部到位。加强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执法观念,从“人制”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消除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法倾向,在近百次的检查、处理中,未发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问题。年内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 6项制度(52项条款)。“用制度管人,凭规矩办事”的行政机关管理模式以见雏形。 (樊士敏)
【队伍建设】 提高全区药监系统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能力,人员管理上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印发党风党纪知识问答手册100本,执法人员拒吃请 90多人次,拒收现金近万元,制定完善41项规章制度。建立一月一训,逢训必考的学习制度。每周四为“局长接待日”,完善办事公开化制度。年内全系统在职36名执法人员有33人通过了省法制局举办的执法培训,3人通过了行署法制办举办的执法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刘伟华)
【依法监管】 采取“拉大网、过筛子”的方式,集中开展大规模检查。从药品和医疗器械两方面入手对每一户生产厂家、批发企业、药店、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不留死角。检查重点放在库房、黑窝点、黑店,查原始单据、查进出、台帐、查保管记录。对一些曾出现过问题,受过举报的单位,采取通检和回检相结合的方法,查源堵漏。坚持全面治理与专项整顿相结合。全年开展了3次全区性的专项治理整顿战役,出动260多人次,检查涉药单位 580户次,立案68起,全部结案。吊销 《药品经营许可证》8户,取缔无证照或证照不全违法经营药品、医疗器械黑窝点20户,查处个体诊所变相经营药品25户,抓获江湖游医药贩20人,收缴假劣药品、医疗器械标值3.5万元,并在6月25日、9月15日两次集中销毁。年内罚没款累计 10.8万元,高于前20年的总和。坚持集中整顿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接到群众举报50件,经过调查核实,立案10起,结案10起。坚持市场治理与换发证照相结合。为达到验收标准的 204户药品零售企业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对25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颁发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80多户零售企业参加国家局组织的首批 GSP认证培训班。坚持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相结合。完成检品500批次,项目全检率60%,比2001年提高了20%,计划抽验 435批次,不合格率为30%,办案抽验65批次,不合格率为86%,不合格品种90%以上为中药饮片。坚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结合。在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检查中,公安机关出警80多人次,新闻曝光案件17件。通过工作,全区假劣药品、医疗器械数量明显下降,2001年价值为78万元,2002年价值为3.5万元。(刘伟华)
【法制宣传】 围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6·25”药品销毁日、“9·15”药品质量日及11月《药品管理法》宣传月和12月1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时机,开展不同形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散发宣传单50000份,出动宣传车80台次,设立咨询 台85处,宣传条幅216幅,组织宣传人员400多人次,举办知识讲座21次,召开座谈会16次。地区药监局全年发新闻稿件57篇。11月30日,举办全区药监系统第二届“兴安杯”《药品管理法》知识竞赛活动。
(刘伟华)
【帮扶企业】 强力推进GMP、GSP认证工作。20多人次深入北芪神公司、圣中药业公司、加格达奇林业局林兴饮片加工厂等医药企业全程服务。对软件、硬件改进工作进行指导,为企业节省资金50多万元。5家医药公司在地、县药监局的帮扶下,投入390万元进行改造,仅塔河县医药有限公司 GSP认证用于硬件改造就投入近160万元。出台 《大兴安岭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十五”期间扶持医药企业发展方案》,帮助呼玛县建立五味子资源保护区和新林野生药材保护区,大兴安岭地区药品检验收费项目58项全部取消。为企业、医疗机构减轻费用近30万元。
(刘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