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地方发展计划调控地方发展计划调控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1亿元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完成
●全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三项投资总额152.67万美元
●全力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落实西部开发优惠政策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经集团公司审议通过
●22个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批复总投资10 390.6万元
地方发展计划调控
【综述】 2005年,行署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全区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全面落实“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4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 636万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80 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同比增长6.2%。
科学编制了《2005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累计争取省及国家预算内资金19 947万元。重点完成全区企业办社会和不良贷款历史问题的摸底调查,研究并提出需要国家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帮助解决的问题,综合整理了24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政策贷款项目。落实西部开发优惠政策,漠河民用机场、 洛古河-波科洛夫卡黑龙江界河公路大桥和塔林西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组织了绿色GDP 核算会议,探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森工企业改革与重组及相关政策建议。加大重点项目的储备, 针对地区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困难的情况, 起草了《大兴安岭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具体明确了地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加大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林海至呼中、白桦至大杨树、金沟至洛古河、加区至呼玛、呼玛至黑河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代行署行文向省政府上报《关于洛古河口岸公路及输变电线路资金的请示》,争取省对项目资金支持,省同意开行贷款4200万元。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会同地区电力工业局开展全区无电村屯情况调查,并制定无电村屯通电计划,该计划已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价格违法行为,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地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的稳定。 (刘芳)
【编制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年初, 行署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各县区、各职能部门及时沟通,根据2004年计划完成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机遇和困难,对2005年全区的经济运行形势进行预测和综合平衡,完成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各项分解目标的测算工作,编制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计划》 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地市领导班子经济工作实绩责任目标分解;城镇小康;农村小康;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指标;2005年生产总值目标;农村经济;第二产业;预安排投资实施建设项目;第三产业;财政、经贸、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保障;劳动工资、居民收入;人口;生态保护、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等16项计划内容。 (刘芳)
【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2005年, 行署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累计争取省及国家预算内资金19 947万元。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全区在搞好续建项目建设的同时,又开工一批新建项目。在续建项目中,呼玛县排水工程在2004年争取投资1300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完成投资976万元;漠河县集中供热工程,在2004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完成1339万元;塔河至呼玛公路建设,在2004年完成10 000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完成投资15 448万元;江河治理项目,在2004年完成投资3509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完成投资690 万元。在新开工项目中,呼玛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塔河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均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554万元;社会事业及科技项目2005年新开工项目13个,争取国家资金521.5 万元;机场建设争取国家资金8000万元;公检法系统建设争取国家资金270万元;市场建设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小城镇建设争取国家投资100万元。 (刘芳)
【重点交通项目建设】 加大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林海至呼中、白桦至大杨树、金沟至洛古河、加区至呼玛、呼玛至黑河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其中,林海至呼中公路、呼玛至黑河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省发改委以黑发改交通[2004]633 号文件、黑发改交通[2005]910 号文件分别批复;白桦至大杨树、金沟至洛古河、加区至呼玛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省级专家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于近期获得批复。公路建成后,对完善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刘芳)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为开展对俄贸易, 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行署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行署行文向省政府上报《关于洛古河口岸公路及输变电线路资金的请示》,争取省里对该项目资金支持,省同意开行贷款4200万元。向省呈报《漠河乡、洛古河地区供电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塔河县依西肯乡、开库康乡电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扩建大兴安岭漠河发电厂工程项目》和《关于塔林西水电站纳入省“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的请示。其中漠河乡、洛古河地区供电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发改委已经批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会同地区电力工业局开展了全区无电村屯情况调查,并制定无电村屯通电计划,该计划已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 (刘芳)
【 “十一五”规划编制】 行署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成立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于4 月初召开编制培训工作会议,对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8月,特邀请德国司图加特大学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彼得·特罗纳教授及鞠京莎博士,就加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分析挑战与机会及推荐对应重点措施, 作了《北,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发展前景》的战略报告。 在全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行署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和《大兴安岭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在与各县、区(局)及各专业部门的反复沟通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九易其稿,研究提出了《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对全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任务等,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划。现此规划正在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中。 (刘芳)
【组织绿色GDP核算会议】 召开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暨纳入绿色GDP核算研讨会。会议聘请国家有关部委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对北京林业大学和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及纳入绿色GDP 核算研究》课题成果进行研讨,探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森工企业改革与重组及相关政策建议。 (刘芳)
【招商引资工作】 参与“哈洽会” 等相关的各类招商引资活动。认真做好项目审查核准工作,严格按文件规定要求办理。2005年经行署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或初审上报批准的外国客商到大兴安岭地区直接投资项目三项,投资总额152.67万美元。向省提出拟利用韩国政府贷款61.8万美元,建设加格达奇综合人民医院,引进医疗设备的申请,已经国家发改委列为备选项目规划第三批计划。 (刘芳)
【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 重点完成全区企业办社会和不良贷款历史问题的摸底调查,并形成具体的调研课题,形成《大兴安岭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汇报提纲》上报行署;研究并提出需要国家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帮助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结合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恳请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对大兴安岭林区特殊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予以特殊考虑,将其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中特殊问题予以对待的具体意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项目工作中,在各县区上报项目的基础上,综合整理24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政策贷款项目。
(刘芳)
【落实西部开发优惠政策】 漠河民用机场国家以国函[2004]107号文件批复机场立项,初步设计文件已上报省发改委,但由于冻土处理设计的原因没有通过专家评审,后历时3 个多月的时间,经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初步设计文件修改完毕,再次上报省发改委,待评审后批复。洛古河-波科洛夫卡黑龙江界河公路大桥项目获国家批复立项, 项目正在可研编制和按程序推进中。塔林西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于11月5至8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设计总院组织专家对该项目建议书进行了现场评审,并原则通过。《大兴安岭地区西部开发总体规划》,省发改委以黑发改农经[2005]36号文件批复通过。建立了大兴安岭地区西部开发储备项目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西部开发成果进行宣传报道,取得显著成效。 (刘芳)
【物价管理】 开展全区收费许可证2004年度审验工作,对全区50多个收费系统、164项收费、1156个收费许可证进行年审及统计,按时完成年审和统计报告工作。全区年审率99.83%。完成省物价局部署的对全区1个火葬场、2个殡葬服务单位有关收费、地区防雷检测收费标准、热力企业基本情况的专项调查。 会同地区电力工业局进行了居民用电成本核算。 及时落实国家发改委降低孢呋辛钠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政策,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治乱减负工作方面全年累计取消收费项目18项,降低收费标准1 项。积极开展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整顿药品市场,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