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综述】 2005年,生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生态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指标,把生态指标纳入到全区社会经济和发展计划中,并作为考核县区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编制完成《全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长远规划》。是年,全区共审批建设项目74项,其中省级7个,地级19个,县区级48 个。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全区出动检查人员1258人次,确定34家企业为重点污染源挂牌督办单位。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工作,重新确定地控污染企业31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加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完成重点流域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加强计量认证工作,加快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将全民环境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日程,城镇从业人员、农民和大中小学学生接受环境教育比例达到60%和95%,全民环境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地区环保局被地区评为党风廉政先进单位、政务信息报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张凯)
【调查研究】 为有效推进全区生态建设工作,5 月中旬,在专员助理王利文带领下,组成检查组对三县四区五个林业局开展全区生态建设工作检查和调研,就如何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在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进行了调查研究。6 月,地区派考察组到浙江、安徽两省进行生态建设考察,学习其他省生态建设经验。地区环保局派人参加国家对地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暨纳入绿色GDP核算专题研讨会,生态建设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张凯)
【生态保护区建设】 2005年,按照省环保局要求,地区环保局编制完成《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通过省专家论证和行署审议,下发到有关县(区)局。在此基础上,完成“关于大兴安岭地区嫩江源头湿地保护和功能恢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作为西部开发重点项目向上争取,并将该项目纳入到地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库。 (张凯)
【示范区试点建设】 按照地区长期生态规划要求,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已进入重点推进阶段。2005年,地区环保局制定年度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指标,把生态指标纳入到全区社会经济和发展计划中,并作为考核县区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全面实行目标管理,为验收打下基础。 (张凯)
【自然保护区建设】 3月17日, 省政府正式批复双河、绰纳河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区环保局配合有关部门,赴国家环保总局积极运作申请双河、绰纳河自然保护区由省级晋升为国家级的有关事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申请新建多布库尔、盘中、岭峰和北极村4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协助省专家组对新建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规范和完善总体规划,4 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张凯)
【生态环境建设】 2005年,地区环保局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村、林场),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全区共建4 个环境优美乡镇试点, 20个地级生态乡(村、林场)建设试点,命名8个地级生态乡(林场)。加北乡、小扬气镇和西林吉镇3 个乡镇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被正式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张凯)
【环保调查】 2005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2004年度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大兴安岭丽雪精淀粉公司等12家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进程、技术装备水平、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制定“十一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基本依据。调查工作于5月末结束,并将调查数据初审后通过网络平台报送省局复审。 (张凯)
【项目立项】 年内,在5 个国家级项目中,地区环境监测二级站和呼玛县环境监察能力建设项目资金已到位100万元;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350 万元)和大兴安岭国家级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建设项目已被列入2006年计划。日本援助中国建设40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其中,加格达奇区被选为其中之一。在申报环境监测和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8个省级项目中(投资793万元),将于2006年初评审。在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地区共向省环保局申报7个项目,合计3.35亿元。向省环保局申请3台环境监察车辆和两台日本无偿援助的DDK大气自动监测仪(160万元)已到位。 (张凯)
【环保达标】 根据省委《2005年度市(地)主要责任考核办法》要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工作实际,2005年全面完成环保指标。化学耗氧量、烟尘排放量、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分别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建设项目环境环评执行率均达到100%。 (张凯)
【环境评价】 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对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提前介入。在加漠公路、洛古河黑龙江界河公路大桥、漠河机场、图强裘皮服装厂等建设项目中,与省局、国家总局沟通协商,完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2005年,全区共审批建设项目74项(省级7个,地级19个,县区级48个)。 (张凯)
【水环境管理】 年内,重新修订全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完成全区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通过省专家验收。重新核定《加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管理规定》。 (张凯)
【环境监测】 加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保证加区正常公布空气质量周报;完成重点流域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水质达标率100%;对额木尔河、呼玛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等区内主要河流,全面开展水质状况调查,监测结果均达到三类水体标准;完成加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区域等效声级为52.5dB(A), 低于国家标准;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监测水平;编制《加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全区环境监测站网络建设方案》,编写《大兴安岭地区环境状况公报》。 (张凯)
【执法检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严肃查处企业违法排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文件精神,成立以林管局副局长徐守乐为组长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重新确定地控污染企业31家。全区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1258人次,确定重点污染源挂牌督办单位34家,拔掉烟囱76根,整治各类违法企业52 家,征收排污费201.3万元。关闭塔河虞山矿业公司,限期整改松岭三家木制品厂,整体搬迁漠河机制碳厂,全区治理取暖锅炉160多个。 (张凯)
【信访工作】 解决群众环境信访问题,设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公布举报电话。2005年,全区共接到环境信访164件,处理率、结案率均为100%。 (张凯)
【危险物管理】 2005年,地区成立危险废物专项申报登记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危险废物专项申报登记工作,准确掌握全区危险废物现状。8 月,对辖区内两家企业储存的大量化学危险废物——氢化物进行妥善处理,消除了危险隐患,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张凯)
【知识竞赛】 为使公众了解学习到更多的环保知识,地区环保局与大兴安岭日报社、恒友家具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05年“恒友杯”全民环境教育知识竞赛,5月20 日的大兴安岭日报上公布了试题。共有48个单选题,在全部答对的答题卡中,抽取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0名、鼓励奖50名,截止时间为2005年5月30日,抽奖时间定为2005年6月3日, 获奖名单在《大兴安岭日报》上进行公布。 (张凯)
【志愿者协会】 6月2日,经地区民政局批准,大兴安岭地区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协会是由全区热爱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志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地委、行署领导对协会成立给予高度重视,人大地工委副主任高士侠、政协副主任郑宝满、林管局副局长徐守乐、专员局长助理王利文担任名誉理事长。行署环保局局长周魁伟担任理事长,会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行业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中、高级知识分子,各类企业家等。参加协会的团体30个,总人数2700多人。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