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财政财政 ●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031.9万元
●全区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792万元
●林业企业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5.86亿元
●大兴安岭国税税收收入1.38亿元
●大兴安岭地税为992户下岗再就业纳税人减免税241.9万元
●大兴安岭地税全区全年完成税费收入3.7亿元
●质检业务收入823.44万元
●全区各统计部门完成第一次全区经济普查
●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完成2.21亿元
财政
【综述】 2005年,全区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各项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加强对中省直单位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培植财源,支持项目建设,向上申请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及优惠政策。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支出。做好粮食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全区补贴农户8848户,补贴耕地面积111万亩,向农民发放补贴资金1074 万元。落实小额贷款。完成全区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完成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的平稳过渡,全区实现并轨2858人,发放并轨资金2983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80 万元。加大对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完善政府财政目标责任制,建立税源档案,规范“两税”征收管理工作。是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 903万元,同比增长13.5%;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31.9万元,同比增长18.6%。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 (刘芝波)
【专项补助资金】 2005年,按照地委确定的重点发展北药开发、特色旅游、绿色食品等项目思路,挑选围绕财源建设、科技含量高、具有成长性的项目,向上申报各类专项补助资金。配合主管部门对申请2003 年对俄森林采伐贷款贴息资金的项目进行审核上报, 争取资金1308万元。5月,与外贸部门为5家出口企业申请了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全部到位。截止11月末,国家、省、地对大兴安岭地区支农资金投入4828.1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金4428.1万元,地区投入支农资金400万元。农业开发争取国家和省批准立项10 个,中省投资1635万元;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累计到位5821.97万元;向省厅申请水毁公路修复资金105.54 万元、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国家财政补助能力建设资金557.5万元,环境监察能力建设项目3 个,资金200万元;争取全日制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1.64万元、2005年春季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59.2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补助804万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专项资金24.6 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杂费补助专项资金80.4万元,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28 万元;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其它文化建设资金20万元、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指标4.6万元;省集中采购政法装备款267.1万元,政法专项补助经费33.6万元。 (刘芝波)
【粮食补贴】 加大宣传力度,执行规范程序,组织召开全区粮食直补征求意见座谈会,征求各县区及农民意见,发放征求意见。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全区共补贴农民8848户,补贴耕地面积111万亩,向农民发放补贴资金1074 万元。完成了粮食补贴检查验收工作,对加区、地本级进行重点抽查,组织召开粮食补贴检查验收工作会议。粮食补贴工作得到农民和乡村工作人员的认可。 (刘芝波)
【保证重点支出】 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扶持重点事业发展,支持党政机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实施助学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做好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贴”工作,安排好中小学住宿生、特困生和考入高等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资金。对一些单位的重点支出项目在调查基础上,加大保证力度,把能纳入年初预算的重点支出项目列入到预算中。 (刘芝波)
【费用管理】 重新修订《关于地林直机关召开相关会议补助标准的办法》。坚持行署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封车节油办法,一般单位只核定一台车费用,财政为各供养车辆统一实行车辆保险;制定地林直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上下班交通费补贴管理办法,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难题。 (刘芝波)
【财政改革】 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部门预算按照“科学理财、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确立以综合预算为内容、 零基预算为标准、 部门预算为基础的新型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转变”,即预算管理综合性,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运用、统一安排,编制方法由“基数法”向“零基预算”转变,预算项目确定由经费包干“大本帐”向部门预算“明细账”转变。加强对中省直单位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改革。从票据源头上管理好非税收入,建立票据备案制;加强报表管理,实行季度报表制;建立过渡缴款收缴管理方式,即财政部门在各收费单位开户行建立非税收入专户,各执收单位把非税收入款项存入财政专户,并由银行当日从财政专户中把款项全额转入该单位专户。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对2004年税费改革检查验收和村级“三项经费”检查工作。对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行部署、督办。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增加严格控制项目,取暖费按批复预算人数,逐一审核支付,一次性追加的和预算中专项,按专项用途审核支付,不相互窜项;为方便预算单位报账,减化审核程序,规范预算单位填制凭证年初根据支付中心核算情况,减少二级会计核算科目。办理收支业务14 698笔,金额119 108.10万元(其中社保111笔,金额65 675.22万元)。审核出各类有问题业务723笔,金额369.40万元, 其中规范订正业务140笔,金额108.90 万元;退回不符合政府采购手续的业务143笔,金额165.87 万元;剔除不合理支出业务440笔,金额94.63 万元。 (刘芝波)
【政府采购】 制定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采购计划申报、采购方式执行、采购资金支付、合同履行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招标68次,其中,面向全国公开招标4 次,竞争性谈判招标2次,邀请招标2次,单一来源招标5次,询价招标55 次。累计实现政府采购额2198万元,其中,集中采购1298万元,分散采购900万元,累计节支额为27 万元。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扩大了认证供应商队伍。 (刘芝波)
【财源建设】 起草编制《大兴安岭地区财源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全区重点发展的绿色食品、特色养殖、北药开发、生态旅游、林产工业等5大产业。 (刘芝波)
【财政监督】 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专项检查、财政收入检查、财政专项资金专项检查、日常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陪同财政厅、财政部驻省专员办检查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全年开展监督检查7次,检查67户,其中有问题17户。查出各类违规问题5084 万元。其中缴入财政专户70万元,调账5014万元。 (刘芝波)
【小额贷款】 2005年,为符合条件的5家企业发放企业担保贷款2250 万元,其中大兴安岭丽雪精淀粉公司1000万元,呼玛分公司1000万元,北奇神绿色产品公司200 万元,北奇神生物工程公司20万元,大兴安岭北药开发公司3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424 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第一、二批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笔,金额95万元,期限两年,到期后全额收回。担保基金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了更多的下岗职工享受贷款担保扶持。 (刘芝波)
【社会保险】 完成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的平稳过渡。全区实现并轨2858人,发放并轨资金2983万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并轨工作任务。完成大集体退休职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摸底工作。 (刘芝波)
【签订费用协议】 经过一年多谈判,地区、加区和塔河县分别与哈尔滨铁路局签订费用协议,3年共补贴经费9798.69万元,另外补贴一次性费用1054 万元。加区5所中小学平均争取一次性费用138.8万元,比其它地市平均高出108万元。 (刘芝波)
【国有资产管理】 对全区297户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年检,比2004 年增加10户。资产总额61 820.69 万元,比2004年增加2924.42 万元。负债总额6570.85 万元。国有资产总额55 249.83 万元,比2004年增加3144.36 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9 910.58 万元。比2004年增加 3325.79万元。参与地区工程公司交接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14日,世纪商城脱钩移交工作交接完成。 (刘芝波)
【投资评审】 2005年,评审中心共完成各类评审项目45个,送审投资额6322万元,审减额1560万元,审减率24.67%。完成省厅财政部委托项目1248万元。 (刘芝波)
【会计管理培训】 举办1期单位负责人培训班、9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2 期会计电算化培训、1期会计职称考前培训中级培训班,培训人员86 人。举办大兴安岭地区首届珠心算数学知识大赛,加区一小为省4所珠心算国家级实验学校之一。 (刘芝波)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2月1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财政局按照“党员真受教育、群众真感满意、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坚持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扎实、工作上落实,经过学习动员、民主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效。 (刘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