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综述】 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贯彻落实地区“两会”和省局市地局长会议精神,发挥质监部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全区各级质监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水平、服务经济发展、深入打假治劣、实施有效监管、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食品生产监管制度初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制健全,确保了两个安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基础性工作日臻完善, 提高了服务经济的有效性。全年全系统实现收入 823.44万元,技术装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达132.76万元。               (张树桐)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2005年,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寓于辖区政府负总责之中。以行署的名义召开全区食品加工业整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成立大兴安岭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顿工作方案,林管局主管副局长与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县、区政府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提出整顿工作由各地政府组织实施的要求。地局与县区局、县区局与企业层层签订责任书202份、企业质量安全自我承诺书194份。强化制度建设。制定《食品质量安全“十二查”工作方案》、《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办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等七项制度和规定,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实施食品质量安全长效动态监管新机制。制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级核查工作原则》,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实行A、B、C、D分级监管。为确保新机制运行到位,系统内设立监管员30人,乡镇和社会聘请协管员和信息员193 人,实行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三员”协同监管,明确了定区域、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定企业的“五定”职责。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等“四图”制度,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为辖区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编织了一道“立体监管网”。开展食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全系统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进村、进企、进户1700余次,限期整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72家,停产整顿58家,曝光取缔黑加工点16家,净化了食品市场环境。                       (闫洪生)
  【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集中开展食品、农资、建材、强制性认证及计量等专项检查,共检查原木生产企业47户960批次,合格率为97.79%; 煤炭26 批次,合格率为96.2%;检查建材生产、经销企业195家、建筑工地51个,依法查处假冒伪劣案件31起,没收劣质建材货值3万余元,抽样检验合格率为100%。                     (闫洪生)
  【防控禽流感】 对全区范围内冷藏贮存和所有禽肉制品生产加工环节以及防疫、畜牧等部门的防控储备物资进行拉网式排查,建议政府销毁超过保质期的消毒液(过氧乙酸)1.5吨,货值1.8 万元,封存无任何标识的一次、多次性防护服580 套,价值2.7 万元,消除了安全隐患。检查加油站49家,加油机146台,合格率99%。 全区全年质监系统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15起。                                 (闫洪生)
  【质量监督管理】 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为载体,全面启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企业质量状况调查,为全区637户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质量档案;质量兴区活动取得新进展。筛选出15 户企业作为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单位,开展信用产品培育工作;确定20 户企业为“质量兴企”重点实施单位。是年,全区获黑龙江省名牌产品4 个。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从现场审查、强制检验和QS标志等市场准入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管理。全区老5类获证企业15家,新10类获证企业7家,后13类食品准入工作正在进行并有1家企业获证。向企业发出“诚实守信 、合法经营”倡议书, 倡导企业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明确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下发《QS质量跟踪表》,对企业重要生产环节实施全程监管。通过年审和回访,对未获证企业,采取扶持措施,帮助其不断完善。对获证企业,重新评估必备条件和检验设施,实施动态管理。                   (张树桐)
  【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申报,全区有蜂产品、狐貂饲养、獭兔饲养三个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鹿产品等三个示范项目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为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基础。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 完成大兴安岭北奇神保健品有限公司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申报工作,并被国家标准委列入试点单位,占全省的 1/6 。开展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大兴安岭绿源蜂业有限公司起草并申报《蜂场建设》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列入2005 年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通过省局组织的专家审定, 实现了全区地方标准零的突破。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代码数据质量清查工作,完成代码办(换)证590余户,年检520余户,代码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推进商品条形码的管理工作,完成条码申办企业10户,商品条码续展12户。                             (闫洪生)
  【计量管理】 继续做好全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授权技术机构的监督考核。对全区地、县两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以及授权技术机构进行监督评审,对加格达奇热电厂建立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进行考核发证,经过整改、完善,达到了规范要求。开展专项计量监督检查工作。对辖区内大型餐饮场所、粮食、棉花生产经销企业组织开展专项计量监督检查,依法对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违法企业进行处理。基本摸清上述行业计量器具底数,为监管工作创造了条件。开展计量检定、检测工作。组织开展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和计量测试,全区共检定各类计量器具7998台(件),完成了加油站、油库、液化气站的防静电测试任务。在全区试用乙醇汽油工作中,纠正了呼玛石油公司两个分站折算密度偏差的错误,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2.1万元。
                                   (张树桐)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开展现场安全监察工作。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十二查”工作方案》要求,全年开展6次现场监察活动,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充装单位374家,设备724台,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141 份,消除安全隐患223 处,对12家违规单位给予行政处罚。开展节日期间及省局、行署部署的专项安全大检查活动,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6 家,检查特种设备245台,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21份,提出整改意见41 条,对违反《条例》规定,无使用登记、未定期检验使用的锅炉予以查封,责令限期改正。 全年完成锅炉定期检验735台、锅炉安装监检41台、压力容器定期检验141台、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53台、校验安全阀1203只。组织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举办6期司炉人员培训班,培训考核581人。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按照省局部署,按时开通信息网络系统,制定网络使用管理规章制度3 项。按时完成数据初始化和数据更新,在网上新注册锅炉122台、压力容器14台、电梯1部、压力管道16条。实行特种设备月报制度,实现动态监管。加强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确定全区24 个单位的39 台在用设备为重大危险源,实行重点监控,建立监控档案。分3 次对加格达奇区内的7家监控单位的13 台设备进行抽查,全部落实了五级责任,制定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案,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成了地区电力工业局所属三个电厂使用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漠河县集中供热工程锅炉、压力管道安装监督检验任务。设备检验率100%。   (闫洪生)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制定下发《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规范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在2005年行署执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被评为优秀单位。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做好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和公示。按照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要求,依据《行政许可法》对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清理,依法确立行政许可项目13项。制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许可监督规定》等相关配套制度,设立行政许可集中办理窗口,并将行政许可事项和相关格式文本等制成图板,在局机关和检测中心的办公场所悬挂公示,保证行政许可的实施。                               (张树桐)
  【宣传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组织开展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计量日、《行政许可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纪念日等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在大兴安岭政府网上开辟质量监督专栏,发布质监工作动态27篇。全系统共在地级新闻媒体、省局《新质量天地》、国家局《中国质量报》累计发稿122篇。         (张树桐)
  【改善办公室条件】 2005年,对地局机关办公楼进行维修,更新改造暖气设施,将一楼大厅东西两侧改造扩建成办公区和职工文体活动区,建成大小会议室,购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备。购买一栋1000 平方米检测楼,进行装修。按照国家对实验室的要求,建成110平方米综合理化检验室。                           (闫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