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7年3月5日)
2006年,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定位,深入贯彻“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林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3 0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增速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 950万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77 684万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34 388万元,增长6.7%。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3%、24.1%和3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20元,增长8.9%。市场物价趋于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7%,分类别看表现为“五升三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类价格指数分别呈上升态势,其他类别呈下降态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0%;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4%。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如下: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0.1亿元,同比增长53.7%。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进出口总值9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6年共实现林业产值154 4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木材产量比上年下降5.8%,但木材销售价格上涨,共实现木材采运产值115 449万元,比上年增长13%。营林情况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 747公顷,四旁植树292.2万株,育苗15.5公顷。
主辅换位取得新成就,畜牧业快速发展。 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 40 621万元,比上年增长25%。肉类总产量达到20 854吨,比上年增长26.2%;蛋产量达到4585吨,同比增长17.8%。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如下:
特色养殖业发展形势良好,主要生产情况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拥有农用拖拉机9618台,比上年增长5.3%。化肥施用量(折纯)4439吨,比上年下降2.6%,农村用电量617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4%。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2006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6 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总量比同期增加23 612万元。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良好。2006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产值129 433万元,同比增长16.5%,高于全部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公有制工业略有下降,比上年下降了0.5%。
木材加工业和非木材加工业同步增长。木材加工业完成产值95 381万元,比上年增长9.9%;非木材加工业完成产值91 2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6%,与上年增速相比提高0.7个百分点,总量也比上年提高12 161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 33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利润总额3691万元,比同期增长 4.5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4.0,同比提高22.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建筑业走出低谷,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4家,完成产值38 359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完成建筑、安装工程35 465万元,比上年增长22.7%。2006年级别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38.9万元,税金总额达到1137.5万元。全年竣工房屋面积 17.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成绩喜人。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38 1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37 3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8%。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 86 170万元,同比增长20.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7%;民间投资完成51 178万元,同比增长53.6%,高于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2.8个百分点,占投资的比重由去年的32.4%上升到今年的37.3%,上升了4.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 60万吨/年;铁矿开采100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0.5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4.0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 1.15公里。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11 949万元,同比增长12.7%。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2006年,我区市场商品齐全,物价稳定,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势头,全区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8 97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 132 473万元,增长10.9%;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零售额为31 279万元,增长15.6%;其他行业零售额为25 224万元,增长6.9%。
六、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业
进出口总值继续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 9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出口668万美元,增长37.7%;进口278万美元,下降20.8%。
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
对俄境外采伐完成41万立方米,增长17%;在外劳务人员1600人,下降0.6%。
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36 196人次,增长34.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7 94万元,增长60.7%。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良好。2006年全区完成公路货运量839.8万吨,同比增长10.6%;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5 266.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8%;全区公路客运量完成111.4万人,同比增长5.1%;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12 206.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1%。
2006年全区邮电通信业业务收入35 117万元,比上年下降4.5%;全区本地电话用户16.9万户,比上年下降9.6%;国际互联网用户3.1万户,比上年下降18.4%,特快专递完成 9.3万件,同比增长1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 30 60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19 263万元,增长3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15 885万元,增长25.7%。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3016万元,增长23.5%;营业税 3816万元,增长20.5%;企业所得税275万元,增长44%。一般预算支出107 235万元,增长33.5%,医疗卫生、教育、农业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3.2%、19.5%和3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110 411万元,比年初增加 87 552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6 643万元,增加42 079万元;储蓄存款余额788 504万元,增加22 126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5 219万元,比年初增加27 12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5 178万元,增加3756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4 285万元。全年累计货币净投放57 639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6 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财产险收入3064万元,增长8.2%;寿险收入32 265万元,增长1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 1082万元,增长23.7%。全年赔付额7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 1417万元,下降19.1%;寿险赔付金额5912万元,增长3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282万元,下降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9所,招生9044人,在校生27 777人,毕业生9651人。普通小学97所,招生3964人,在校生31 149人,毕业生6740人。幼儿园40个,在园幼儿4581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招生688人,其中:专科554人、中专134人。学年末在校学生1875人,其中:专科1308人,中专 567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部完成了现有18 154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区科学研究开发机构3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31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99人。全年科技经费支出542万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 280万元。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项,均为应用技术成果项目。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1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 1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3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9%。有线电视用户38 368户,比上年增加995户。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6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222张。卫生技术人员31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91人;注册护士112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 17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52人。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 31个,床位307张,卫生技术人员360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我区运动员在国内比赛中成绩显著,共获得16枚金牌、29枚银牌、32枚铜牌。
十一、人 口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公安年报数据显示,全区人口出生率5.60‰,死亡率4.63‰,人口自然增长率0.97‰。年末全区总人口532 8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2 900人,占总人口比重86.87%;农业人口49 103人,所占比重为9.21%。男性人口274 93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59%;女性人口257 945人,所占比重为48.4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59。18岁以下人口96 823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17%;18~60岁人口 374 268人,所占比重70.23%;60岁及以上人口61 790人,所占比重11.6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46元,比上年增长8.6%,连续三年以7.0%以上速度递增。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2元,比上年增长7%。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首次超万元。2006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为95 290人,同比下降2.8%。其中:在岗职工93 048人,同比下降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 627元,增长14.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金发放金额达到 3.9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为33 953名城镇贫困人口和3420名农村贫困人口发放救助金3368.2万元,比上年同期多733万元。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
责任编辑: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