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综 述】 2006年,全区组织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完成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在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大换届指导力度,严肃换届期间组织人事纪律,完成全区县(区)、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实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干部制度改革配套建设,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优化后备干部队伍,开展干部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管理水平,完成公务员招录和身份登记工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做好宏观指导;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争、促、建”党建活动载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和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完成组织部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开发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新功能的应用,形成《大兴安岭组织专网应用方案》。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共对在职1394卷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审核、整理,对缺少的材料进行补充。并编辑《2006年组织部门重点调研课题汇编》一书下发到基层。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地委组织部被授予全省党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民主集中制建设】 修改完善《地委常委班子调研制度》,完成地委关于全区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材料,组织编印《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学习读本》,提高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年内,加大对民主集中制检查力度,共抽查5家,提出整改意见2家。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相关制度,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指导各级班子建立与之相配套制度23个。突出抓好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的贯彻落实,对全区7家地方党委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的地方党委委员进行《条例》知识测试。
  【领导班子建设】 初步建立起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社会评价三大方面的县(区)、林业局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结合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确定创建发展型班子评价标准,将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养殖、生态旅游、北药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在130个县处级班子中,评定优秀班子55个、良好班子 66个、一般班子8个、较差班子1个。在选配领导班子上,注重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工作有实效,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2006年,地委共讨论任免干部 7批次,调整充实县处级班子151个;任免县处级干部451人,其中,提职135人(正处42人、副处93人)、交流132人、退长当员63人、退休2人、调出2人、任免兼职30人、县区换届过程提名60人、其他27人;公示干部7批142人,其中,由同级非领导职务改任领导职务予以公示的 3人,对89名非选任制干部实行试用期。
  【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结合县处级班子年度考核工作,采取现职后备干部民主测评、补充后备干部民主推荐等形式,对全区进行调整充实。共确定副处级后备干部336名,其中,近期成熟的后备干部有177名,从中选派4名到地区信访办进行为期6个月的挂职锻炼。
  【干部培训】 3月,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举办农村干部外埠培训班,全区涉农县区主管农业的副县区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24人参加培训。 4月,在省委党校苏州培训基地举办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研讨班,各县、区发展计划局长、招商局长、建设局长共 30人参加研讨。7月,举办全区党校系统理论骨干培训班。为发挥党校的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地委组织部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科研单位专家、学者20人担任课座教授等方式,提高党校系统理论骨干的整体素质。



  【干部制度改革】 按照省委组织部下发《黑龙江省推荐提名、组织考察、酝酿协商、讨论决定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制定《关于推荐提名、组织考察、酝酿协商、讨论决定领导干部工作实施办法》,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 《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建立和完善 《关于差额选任处级领导干部实施细则》、《关于“民主推荐、个人陈述、民主测评”方式确定拟提职干部考察人选的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在差额民主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的初步考察人选在民主测评大会上进行个人述职和现场问答后,经过民主测评确定最终考察人选,扩大民主,落实群众知情、参与、选择、监督的权力,有效提高选人识人质量。
  【干部监督】 年初,对所属部分基层党委学习宣传及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抽查。确定加格达奇区、塔河县、图强林业局三个党委组织部门为全区干部监督工作联系点,并明确各对接联系点。为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停止职务暂行办法》,完善、细化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人才工作】 针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打造工业园区的要求,调整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区各党委、党组及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人才工作,构建地、县两级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并下发《大兴安岭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议事规则》、《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及议事规则》、《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检查通报制度》、《地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将人才的各项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年内,有3家企业共选送 50名北药、木材加工、旅游等急需人才到职业学院进行学习。呼中区选拔 3名党政干部到招商企业担任常务副经理职务,进行挂职锻炼;图强林业局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引进特色养殖人才 7人。同时,在貂狐繁殖品种改良、饲料加工、北药开发利用等项目上,分别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牵手合作,为本地培养科技实用型人才。全年共调整77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222名,向省推荐一名青年科技奖人选。经过申报、初评、认定、考察等程序,全区共有33名中青年专家被定为初步人选进入考察阶段。1400余人进入全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年末,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同时,编写大兴安岭地区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规划、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新农村实用人才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和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新农村建设项目库等。
  【社区党建】 检查验收2005年全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对列检的22个社区进行软硬件建设双百分考核,评选出一档社区7个,二档社区8个,三档社区 7个,并将评选结果报地委审定后,在地区“两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到加格达奇、新林、十八站、塔河等单位的基层,检查指导创建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区活动,围绕提高社区群众满意度为中心,推进社区由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延伸。印发《大兴安岭地区“三型社区”建设考核方案》和《大兴安岭地区关于构建共驻共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意见》,调动各驻区单位共建社区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现有社区干部的培训力度,各县区局对社区工作人员普遍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群众能力。
  【基层党组织建设】 制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关于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安岭地区乡(镇)、村领导班子及党组织书记实绩考核办法》,重点抓以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强为内容的“四强式”村党组织书记活动和以培养农村带头人活动。建立乡土人才库,培养本土人才。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召开全区“六位一体”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企业党建工作】 以创建“六个好”企业党组织和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继续深化和创新载体活动。总结全区开展的“一岗双责”、“双百分考核”特别是党员双项岗位责任区活动的经验。推广十八站林业局党委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党员中成立“爱心银行”,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作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要求,制定《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的意见》、《大兴安岭地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五年规划(2006~2010)》,选出韩家园林业局松涛鹿苑有限责任公司、加区筑安集团两个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对一时组建不了的“两新”组织,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和宣传员的方式进行指导。11月下旬,举办“两新”党组织书记和部分企业主党员培训班,对“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和企业主党员进行培训。
  【电化教育】 10月底,完成一县一乡一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任务。全区22个试点终端接收站(点)已有14家投入使用。各林业局和林场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已经完成。为加强宣传工作,在庆祝建党85周年及全区先进性教育总结前期,赴各县、区、林业局拍摄 100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新闻专题片,在大兴安岭电视台、《大兴安岭日报》、大兴安岭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专栏,对10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 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连续报道。与呼玛县委组织部共同拍摄的远程教育课件《村民的好支书齐荣利》,被省委组织部主办的《黑龙江党员电教》农村版(2006年第5~6期)采用。此片同时被中组部全国远程教育办采用,开辟了大兴安岭党员电化教育史上的先河。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年初,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后,从各县区选调79名后备干部到各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组织 180余名县乡干部,向各村党支部派驻工作组,加大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力度。超前部署“回头看”工作,制定并实施整改问题台账制、整改结果反馈和群众评价制、整改工作督办推进制、整改成果评估和“销号”制 5项制度。成立地委整改成果评估领导小组和整改办公室。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整改问题调审制。核清全区整改问题的底数,推动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7月1日召开大会,表彰奖励在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换届工作】 7月14日,开始全区县(区)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工作,历时 75天,至9月26日全部结束。在考察过程中,全区参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民主评价大会871人,开展个别谈话1511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 1489份、民意调查问卷1355份。抽调地委组织部、统计、财务、经委、纪检等部门56名干部组成7个考察组,对全区县(区)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工作。期间,形成换届考察工作信息专报8期,及时上报省委组织部。在组织开展县(区)换届考察工作的同时,对乡(镇)换届考察工作进行指导。
  【自身建设】 组织部机关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分析评议阶段,采取问卷征询查找、座谈面对面查找、走访深入查找等方式,共发放《征求意见表》300份,谈心谈话650人次;在整改提高阶段,将整改任务落实到责任人,限时整改。对整改任务采取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通报,建立整改台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需经批准后方予以注销。共建立健全 6个方面的长效机制,128项工作制度。开展为社区捐书、捐物、资助两名春雷女童等 8项活动,共捐书100余本,捐衣物150余件,集资1800元,一次性协调3万元。经民主测评,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的先进性教育满意率100%。结合全区组织系统开创的“学习型、服务型、工作质量标准化组织部,争做优秀组工干部”的自身建设“三创一争”方案,制定以学文化、学科技、学业务等为内容的“六学”计划,邀请党校老师、专家、各单位业务人员授课,同时开展实地参观、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并进行考试评分,作为年底综合评定参考因素。     (宋传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