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非国有经济管理

非国有经济管理

非国有经济管理



  【综 述】 2006年,行署中小企业局秉承为企业服务宗旨,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推进了企业战略升级;编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实行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建立与大户企业联系绿色通道,直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为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技创新, 推动企业产品上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独木”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止12月末,全区非公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加值占GDP比重30.2%;实现税金 1.07亿元,同比增长39.5%,占全区实缴税金37.1%。2006年,被省中小企业局评为“2006年度先进单位”。被地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资金扶持】 学习借鉴牡丹江民营担保公司的经验,加快全区民营担保公司的运作。为符合产业政策的13户非公有制企业向省申报中小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和无偿资助项目,到位资金245万元;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调金融部门, 加大对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还款有保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为14户非公有制企业申报社会主义新农村贷款1.1亿元。
  【人才扶持】 实现人才招聘和高等级培训“双百工程”,利用网上招聘和供需见面会引进各类人才100名;组织推荐参加中央党校、省级培训的企业代表100名。组织承办“龙江大讲堂”在全区巡讲活动,地县两级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业代表约1800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以视频形式收听收看讲座,其中,企业代表800余人。
  【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走“校企联姻”、“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10项,其中,省级 3项。大兴安岭兴安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保肝解酒营养保健食品及其制备工艺”、“林蛙油蜂王浆偃松子油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蜂胶灵芝孢子粉黑木耳多糖复合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和鼎俐珍禽动物科技养殖公司的“火鸡骨胶原粉”等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兴安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黑尔康源雪蜂灵软胶囊”、“黑尔康源林蛙王浆软胶囊”,“黑尔康源复合软胶囊”和富林公司的 “珍宝冲剂软胶囊”4项产品取得新成果鉴定证书。绿源蜂业的“芪莲桂花茶”和“芪蜂胶囊”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技术奖;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兴安有机食品公司、绿源蜂业、恒友公司等企业参加全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推进会,促成兴安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营养学会签订“黑尔康源雪蜂灵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合作协议;引导企业“校企”、“院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或共建研发机构。大兴安岭绿源蜂业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商业大学联合创建“大兴安岭华强食品研究所”,正在进行“固体蜂蜜”和“蜂蛹、蜂幼虫”的产品开发;倡导企业创名企名品工程。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丽雪精淀粉公司、北奇神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户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分别获行署奖励20万元。
  【招商引资】 实施 “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 组织非公有制企业赴山东青岛参加“APEC经贸洽谈会”、赴牡丹江参加“农博会”、赴哈尔滨参加“哈洽会”、赴长春参加“民洽会”、赴广州参加“中博会”、赴哈尔滨参加“冰洽会”等招商活动10余次,累计签约16亿元,其中,实质签约4亿余元。在第十七届“哈洽会”上,有 80户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参展产品11大类323种,共签订合资合作项目43项,总签约额 15亿元。通过激发民间资本,吸纳外来资本等多种渠道,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
  【行政执法】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初步建立机构设置较合理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政执法体系,制定《大兴安岭地区中小企业行政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大兴安岭地区中小企业行政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复议工作制度》等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许可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两法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企业自觉增强守法意识、维权意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纠正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维护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政风行风建设】 制定《2006年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方案》,建立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成果,规范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和行署网站公开向社会各界做出承诺,设立投诉电话,受理举报投诉16起。在大兴安岭中小企业网站开辟政风行风专栏,设立局长信箱,发布各类信息46条;参加“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对群众通过热线反映的14个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开展“百日服务”活动,惠及非公有制企业。组织地、县(区、局)两级非公有制企业主管部门机关干部在 7~10月开展“端正政风行风、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百日服务活动。开展10项惠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活动,配合地区纠风办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专项调研和检查,走访企业170多户,现场解决问题 30余件。中小企业局被大兴安岭地委、行署评为“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被省中小企业局评为“二00六年度全省中小企业系统‘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单位”。
  【教育培训】 全年开展四级培训,累计培训企业代表1500余人。推荐绿源蜂业等企业的3名企业家代表参加中央党校培训班;组织推荐 50余名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参加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组织第二届非公有制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和创业辅导班,培训80人次,承办“龙江大讲堂”在全区的巡讲活动,培训1800人,其中,企业代表800人;指导系统内各县 (区)局在当地开展培训,培训500多人。
  【综合调研工作】 完成《大兴安岭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状况》等专题调研,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张玉福撰写的《赴苏、沪、浙考察报告》刊登在《大兴安岭政讯》和省中小企业网站上,撰写的《提升理念、创新举措、推动全区产业集群发展》文章,在国家和省中小企业网站发表。中小企业局赴牡丹江调研民营贷款担保公司融资问题, 起草的 《解决瓶颈制约 畅通融资渠道以激活的民间资本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对牡丹江市民营贷款担保机构发展情况的调查》引起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舆论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工作简报等形式,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编制工作简报50余期,在地委、行署各类信息简报及《大兴安岭日报》发表信息20多篇,在省网站发表信息30余条,在国家网站发表信息4条。每季度在 《大兴安岭日报》公示符合大兴安岭地区产业政策的20多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在大兴安岭中小企业网站发展在线企业50余户,宣传推介企业产品和项目150多个。网站点击率列全省各市(地)前三位。
  【安全生产】 及时召开会议,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制定《安全生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做到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将《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及时上网,各项任务传达到位;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整改落实到位。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次深入 70余户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全年共查处不良隐患4起,整改4起,整改率100%,2006年全年中小企业系统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网站建设】 加强培训,普及网站知识。年初,组织加格达奇区、漠河县和大山集团、华洋集团、富林公司、绿源公司四户企业及地区局网络程序员8人赴省参加为期4天的网络知识培训。通过网站参加 7次视频会议;完成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大兴安岭分网与地区政府网站链接工作,将大兴安岭中小企业网置于政府网站显著位置,扩大了网站的覆盖面。争取资金推进县区网络化工程。通过向省争取,已完成漠河县网站建设,加格达奇区网站建设设备已经到位;规范网站管理,制定网站管理办法,及时更新丰富网站内容,全年完成 240条信息更新,网站点击率突破18万次大关,居全省地级网站第三。
  【协会工作】 12月20日,地区中小企业协会成立。吸收和发展地区协会会员 160余人,推荐40余名非公有制企业家加入省中小企业协会。在协会理事单位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调金融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缺口,促成银企对接。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组织推荐北极木业等3户企业参加省里的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企业被认定为AA—级。在协会成立大会上,表彰了北极木业等12户诚信企业。
  【营造发展环境】 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大兴安岭名牌产品奖励办法》。把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翻印成小册子,免费发给非公有制企业,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法制宣传日和开展培训等形式,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地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闫鸿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