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 【综 述】 2006年,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在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宣传、疫源疫病监测、林下资源管理、湿地资源管护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结合“兴安绿剑”行动和“绿盾”行动,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检查,重点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全区出动宣传车65台次,张贴标语2159张,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发表新闻和宣传报道38条,查处湿地范围内的林业行政案件 4起。全区6类51种林下资源调查结果经过专家审定。保护处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保护处党支部被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保护处被评为地直机关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单位和县级文明单位。1人被地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1人被行署评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5人分别被地直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干部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
【保护区建设】 制定和完善呼中、南瓮河两个国家级和双河等 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制度措施。初步理顺呼中、南瓮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问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上划为集团公司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阿木尔林业局撤并原有生产林场,成立岭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多布库尔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护区基础建设有较快发展。组织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到图强林业局常青林场,对黑嘴松鸡栖息繁衍地进行科学综合考察。呼中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建立的中国北方林生态定位监测站,落成剪彩并开展工作;与中科院联合建立的嫩江源森林湿地定位监测站,在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户并进行数据采集。黑龙江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2006年拟晋升国家级评审名单,国务院已指派专家到双河自然保护区考察,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湿地资源管护】 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国寒温带森林湿地集中分布区域,湿地面积 10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20%,占全国湿地面积1.61%。按照国家和省湿地保护规划要求,结合全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地区规划院编制完成《大兴安岭地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项目,全区计划投入湿地保护资金1.81亿元。国家林业局将大兴安岭地区9类24个湿地定为 “十一五”国家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结合“世界湿地日”纪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期间,行署分管领导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强化湿地保护工作,增强林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开放资源馆,对社会公众开展湿地保护和生态宣教活动。各县、林业局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结合“兴安绿剑”行动,制定湿地资源保护专项活动方案,把工作重点放在加格达奇、松岭及韩家园等林农交错区域。专项行动期间,全区出动宣传车65台次,张贴标语2159张,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发表新闻和宣传报道38条,查处湿地范围内的林业行政案件4起,其中,乱捕滥猎案件3起,非法经营1起。
【林下资源管理】 全区布设调查标准地2558块,抽调工作人员 460人,出动车辆86台。全区 6类51种林下资源调查结果经过专家审定。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种类有笃斯越桔、红豆越桔、偃松籽、蕨菜等。各类林下资源总储量约25 899 476吨。其中,笃斯越桔分布在北三局及塔河等地,储量约19 933吨;红豆越桔分布在塔河、新林及北三局,储量约 247 897吨;偃松分布在呼中、阿木尔等地,偃松籽储量约7889吨;蕨菜分布在韩家园、十八站及加林局等地,储量约133 842吨。2006年,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印发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林下资源的概念、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等相关问题。各县、林业局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细则。县局以沟系和林场为单位,对 2 616 486公顷的林下资源经营权进行有偿转让,全年收取承包转让费613.21万元。阿木尔林业局先后制定笃斯、红豆资源采集、收购管理办法和偃松籽资源采集经营权有偿转让实施方案,引资2650万元建立野生浆果精深加工厂;塔河林业局制定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采集权拍卖管理办法及承包方案,签订承包经营责任状;呼玛县制定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办法及林下资源有偿使用价格标准;韩家园林业局承包转让北疆、三卡两个林场的蕨菜生产、收购权;呼中、十八站等林业局从保护经营承包者利益出发,完善林下资源承包管护制度,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谋求发展原则,转变管理职能,做好市场调查和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畅通销售渠道。严把林下资源产品的采集、运输关,打击非法采集、运输和破坏资源行为。 (孙晓春 郭 薇)
【疫源疫病监测】 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应对措施,坚持疑似病例上报制度。加强国家、省、县三级监测站点建设,地区编委批准成立“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向上争取建设资金120万元,野生动物保护监管项目资金155万元。塔河、加格达奇、阿木尔3个国家级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新增呼中、南瓮河等8个保护区为省级监测站,全区省级站16处,监测区 84个,监测工作点338处,监测工作基本覆盖候鸟迁徙停歇的主要路线和区域。落实春秋两季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会议精神,在候鸟回迁和迁徙季节分别派工作组到各监测站点检查指导防控工作。坚持疫情零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全年形成监测报告 235份,其中,野生动物死亡9起,畜牧部门送检2起。 (孙晓春 郭 薇)
【野生动物驯养】 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采取先试养后办证、政策性减免资源补偿费等措施,鼓励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企业发展。全区有各类野生动物养殖企业 115家,经营利用企业 9家。驯养繁育技术较为成熟的有马鹿、梅花鹿、野猪,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和经营利用产值约4亿元。
【保护宣传】 结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把春季“爱鸟周”活动主题确定为“关爱野生动物,防控候鸟禽流感”。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在北山公园、松苑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播放《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广告、移动通讯彩铃业务及政府网站等宣传媒体,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及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在新世纪广场和甘河等地开展收缴猎捕工具销毁处理行动,放归鸟类和林蛙近千只。
【资源馆管理】 完成资源馆多媒体控制系统软硬件备份,修改制作“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飞毯载您游兴安”和“空中看大兴安岭”播放软件,完成资源馆室内气体灭火系统建设和室内环境湿度观察调查报告,编制气体灭火系统建设预算和资源馆维修方案和预算。全年接待各类参观团队607个7057人,其中,大规模参观16次 3118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宣教平台作用,免费组织中小学师生、军人、离休干部参观,社会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增强。
【引智工作】 引进国外智力与技术,先后邀请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的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湿地恢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来大兴安岭地区指导工作,提高保护管理水平。针对新林等地在鹿业养殖工作中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邀请加拿大养鹿专家莱尔博士到新林、韩家园等鹿场进行考察培训,介绍较先进的饲料配比、防病药剂及良种繁育等养鹿技术经验,对全区鹿业发展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法。 (孙晓春 郭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