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 【呼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述】 2006年,呼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创建和谐呼中,建设一流国家级示范保护区为主线,做响生态旅游,全面建设发展保护区、文明保护区和富裕保护区。加强保护区资源和防火巡护力度,全年实现“三无” (无人为森林火灾、无乱砍盗伐、无乱捕滥猎)、“四防” (责任防火、本位防火、实力防火、科技防火)。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资建成“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完成中国林业科学院科研子课题“大兴安岭原地保存林设置调查登录”、“中国北方林站监测数据定期采集及协助中科院对兴安落叶松进行年轮分析测量等科研合作项目研究。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放呼玛河源头、杨尚昆题字碑小区、兴安富士山——大白山旅游景点,全年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人次。以地委 “争、促、建”和呼中区委“当、闪、比、促”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创新型、学习型、团结型、服务型”四型班子和“学习型、文明型、效率型、卫生型”四型机关,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级示范保护区范围。 (黄小华)
【北方林站建成】 8月13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呼中自然保护区合资共建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北方林站是对国内陆地生态系统开展创新研究的平台,北方林站的建成使用是保护区内引外联招商引智的重大成果,是依托外智填补国内全球生态学研究空白的重要举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广胜教授,大兴安岭林管局副局长石尚志,行署专员助理王利文,地区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邓云光及呼中区委、区政府等领导参加揭牌仪式。 (黄小华)
【生态旅游】发挥保护区最北端唯一完整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资源优势,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放呼玛河源头、 杨尚昆题字碑小区、兴安富士山——大白山旅游景点, 全年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人次。打造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品牌, 制作专题宣传片、风光画册及纪念邮票等。
(黄小华)
【公安分局工作】 保护区公安分局负责区内滥砍盗伐、捕渔乱猎及不明火因调查。是年,公安分局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立警为公,执政为民,干警素质不断提高。组织兴安“绿剑”行动,到保护区内巡查。9月 19日,1265高地发生雷击火后,分局干警连夜步行14小时36公里到达火场勘察火因。 (黄小华)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述】 2006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科研为中心,保护、科研、监测、教育相结合。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编制资源利用方案和生态旅游规划。进行清山和防火检查巡护,清退非法入山人员。与国家气象局、省林业规划院和地区林科所开展科研合作,建成南瓮河气象监测站和生态定位观测站,编制《南瓮河保护区(二期工程)总体规划》。强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人才活力。
(刘金生)
【概 况】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南麓松岭境内,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纬度最高、面积最大、以寒温带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 6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瓮河保护区总面积229 52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4 785公顷,缓冲区面积 63 829公顷,实验区面积90 909公顷。总面积中,森林面积147 751公顷,湿地面积 80 916公顷。保护区野生动物309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216种,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 4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包括白鹳、黑鹳、丹顶鹤、金雕、白尾海雕、紫貂、貂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包括大小天鹅、棕熊、马鹿、原麝等。保护区植物 442种,其中,草苁蓉、黄芪、五味子、黄菠萝、钻天柳、樟子松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珍贵科植物6种。保护区设检查管理站4处、防火瞭望塔3座,立碑198块。建有 3处区标工程、427平方米科研综合楼、422平方米综合功能中心站,在小扬气镇建有1500平方米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 (刘金生)
【巡查管理】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消长规律,建立自然资源档案,编制资源利用方案和生态旅游规划。制定防火公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清山和防火检查巡护,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对库尔库金矿和耐奥尔金矿进行全面清理,清退非法入山采集人员,处理滥捕乱猎人员,没收各种夹具20余盘、鱼网30余套,焚烧账篷点3处,拆毁地窨子3处。 (刘金生)
【科研合作】 加强保护区生态监督监测,增强保护区科研能力。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建立南瓮河气象监测站,与省林业规划院合作编制《南瓮河保护区(二期工程)总体规划》,与地区林科所合作建立南瓮河生态定位观测站,对保护区重要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资源实施动态监测。 (刘金生)
责任编辑:常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