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
气象
【综 述】 2006年,地区气象局继续开展“三满意”活动 (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益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务实创新,扎实工作, 为林区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每半年给全区气象系统下发一套与季节有关的测报和电报试题,将答卷纳入气象观测员年终目标考核。全区测报业务考试采取轮换方式,全年分两批集中在地局进行。是年组织全区性测报和预报考试各一次,预报员培训班一次,组织地台和县局预报员交流。通过强化训练,业务质量稳步提高,全区测报传输质量实现无缺报,错情率 0.1‰,资料传输及时率达98%以上,气象技术装备运行良好,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后, 未发生重大装备事故。全区26个百班、3个250班通过省局验收。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全区预报质量稳中有升。短期一般降水24小时预报质量,区域 Ts评定为73%,单点Ts评定为77%,中期旬降水预报质量80%,不定期预报质量100%。气象局被地直机关工委授予2005至2006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3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模范党务工作者,1人被评为2006年地直机关“十佳公仆”,1人被地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栗昭东)
【防火气象服务】 年初,气象局根据2005年冬季降水情况,制作《春防形势分析》,提出2006年春防期有明显高温少雨和大风天气时段,气候特点具备产生森林大火的气象条件,全年春防形势严峻的预测意见。行署根据气象局提供的气象信息,合理部署全区春季森林防火工作,5月中旬预报,全区出现历史少有的高温少雨天气时段。5月22日,松岭林业局砍都河发生森林火情,地区气象局迅速启动一级森林防火气象服务预案,全区气象部门进入特级战备状态。局长参与天气会商,指挥人工增雨作业,几位局长分头带领服务分队到火场前线。5月 23日起,地区气象台对天气形势进行加密分析,加强与省气象台和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会商,为火场前指提供 3小时滚动气象信息。在出现转折性和高温、大风天气情况时及时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火场前指,做好人工增雨作业的各项准备工作。6月1日,利用可视化会商系统,成功与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进行三级天气会商。6月2日0时30分和17时 30分,地区气象局两次发布气象信息,及时对火场实施人工降雨,降雨量分别达4.4、7.0和36毫米。9月 30日,地区气象局专门为地区主要领导和防火部门提供“十一”长假期间林火气象服务信息,预报10月5至6日全区无降水,气温明显升高,有偏南转偏北大风,森林火险5级。10月 4日发布高火险天气预警信号。10月5至 7日发生山火,全局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局领导班子全部到岗参加扑火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制作发布火场气象预报信息和人工增雨作业天气预警信息,火场天气预报准确,得到领导肯定。地区气象局获国务院颁发的“扑火先进集体”和省森防指挥部颁发的“扑火保障先进单位”等称号,漠河县气象局受到当地政府表扬,县政府号召全县各部门向漠河气象局学习。
(栗昭东)
【农业气象服务】 2006年春季,全区主要农业区降水量均比历史同期均值偏少,农业主产区的岭南和大杨树农工商出现严重旱情。地区气象局4月24日起每日制作“未来5天”逐日滚动预报,发送地区主管农业工作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科学合理安排春播生产。5月13日 11时,向行署副专员徐守乐汇报“将有一次天气过程,可以对旱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当即得到同意,气象局迅速启动紧急抗旱预案。调集人员和作业车辆迅速赶到旱情严重的岭南和大杨树农工商农业主产区进行增雨抗旱作业,16日两次增雨作业,收集平均降水量25毫米,农业主产区旱情缓解。8月30日,为农委提供9月1至3日有霜冻预报,制作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发布6至9日全区有霜冻预报,为有关部门安排防早霜、促早熟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栗昭东)
【汛期气象服务】 5月17日,地区气象局召开紧急汛期气象服务动员工作会议, 对全区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布置、再落实。6月2日后,全区出现连续性降水,6月8日起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汛情,加格达奇区甘河水位上涨,机场过水路面达 100余米。气象局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入24小时临战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局长、副局长轮流在岗带班,建立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和应对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紧急预案,切实做好每一个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和服务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高度评价。 (栗昭东)
【拓展服务领域】 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滑式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映山红滑雪场举行。地区气象局为开滑式提供旅游气象服务。10月17日至11月13日,为地区领导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3至5天滑雪节专项天气预报10期。开滑式当天,组织服务小组对气温、风等气象要素进行现场气象服务。为东北三省一区森林防火现场会、大兴安岭北极光节和地区主要领导出行,做准确预报。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与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境内)达成业务合作意向。针对地域情况推进手机气象短信定制工作。 (栗昭东)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成立机构,组成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研究制定全区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框架,改革有目标、有重点、有特色;加强学习和宣传。及时向政府领导、有关部门汇报和宣传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基本情况;在调研基础上,经过4次修改,领导小组3次审定,形成具有林区特点的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着 “三站四网”(国家气候观象站、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区域气象观测网)布局和 7条轨道业务(天气业务轨道、气候业务轨道、雷电业务轨道、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轨道、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大气成分业务轨道、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发展需要, 加大现有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向省局申请急需专业人才,为实施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做好人才储备。精简行政后勤人员,增加业务管理和业务一线岗位编制,业务管理岗位占管理岗位总数36%。全局三站业务过渡和四网框架基本形成,7条轨道正在实施,业务转轨人员培训全面展开,各岗位人员调整基本到位。 (栗昭东)
【重点工程建设】 地县可视化会商系统取得进展。8月 16日,地区气象局地县可视化天气会商系统试运行。实现省地县零距离会商,加强了省、地局对县局预报服务工作指导,提高基层台站中、短期天气预报、临近短期气候预测预警能力和精细化预报水平;乡镇雨量点建设项目完成。全区乡镇雨量点建设项目资金全部落实。9月,全区布设的 41个乡镇雨量点全部建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建设。地区气象局利用手机短信形式建立覆盖全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项目正在建设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建成后,在第一时间内将气象事件信息发送政府、学校、村屯、社区和企业,为全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创造有力条件;推进落实国务院 3号文件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行署下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意见对全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任务和奋斗目标、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就如何加强森林防火扑火气象服务、强化农林业气象服务以及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等方面提出实施意见和具体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规划,提出具体发展目标。 (栗昭东)
【多边合作】 4月19日, 地区气象局组织召开加格达奇新一代天气雷达预警区第一次联防工作会议, 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气象局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两省三地(内蒙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和黑河地区)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 建立健全联防体系,打破省域区域界线,发挥加格达奇新一代天气雷达优势,借助通讯网络、卫星遥感、FY—2C气象卫星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设备,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测和服务体系,开展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和对兄弟省区的服务工作。灾害性天气联防,与内蒙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实现网络视频会商,为省人影中心、黑河气象台、呼伦贝尔市气象台提供雷达监测资料,用于指挥人工增雨作业,在森林扑火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栗昭东)
【防雷安全检查】 与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地区消防支队联合发文,对全区防雷安全工作进行规范管理。7月下旬和8月,对全区重点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和通信等重点防雷部门进行安全检查,促进全区科技服务和产业健康发展。 (栗昭东)
【气候状况】 2006年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大风日数少,初霜正常,终霜正常。年度极端最高气温,加格达奇、呼玛33.9℃~36.2℃,新林、塔河33.5℃~35.5℃,呼中、漠河34.6℃~33.9℃; 年度极端最低气温, 加格达奇、呼玛-41.6℃~-40.7℃,塔河、新林-43.0℃~-41.3℃,呼中、漠河-46.1℃~-44.6℃;全区日照时数,加格达奇2735.0小时,比历年多296.1小时。呼玛2 466.0小时,比历年少129.1小时。塔河2 009.0小时,比历年少353.8小时。新林2 616.0小时,比历年多186.8小时。漠河2 605.0小时,比历年多 169.5小时。呼中2 333.0小时,比历年多 36.0小时;年度积温,加格达奇、呼玛1 992.4℃~2 211.5℃,塔河、新林1 831.4℃~1 752.3℃,呼中、漠河1 635.7℃~1 693.2℃;年度大风日数,加格达奇7天,呼玛8天,新林4天,塔河4天,呼中、漠河无。 (张春梅)
【冬季气候】 全区冬季平均气温-22.5℃,加格达奇-19.3℃,新林-22.5℃,塔河-23.0℃,呼中-24.4℃,漠河-24.6℃,分别比历年低0.4℃、1.1℃、1.7℃、1.2℃、0.6℃,呼玛-20.9℃,比历年高0.1℃。(张春梅)【春季气候】 全区春季平均气温-0.3℃,比历年低0.1℃。加格达奇1.4℃,与历年均值相同,呼玛、新林、塔河、呼中、漠河分别为1.9℃、-0.8℃、-0.6℃、-1.7℃、-1.9℃。 (张春梅)
【夏季气候】 夏季气温略高,降水偏多。 全区夏季平均气温17.1℃,比气候值高0.2℃。加格达奇、呼玛17.9℃~19.5℃,比历年高0.4℃~0.7℃。新林、塔河16.3℃~17.0℃,比历年高0.2℃~0.3℃。呼中15.9℃,比历年高0.3℃。漠河15.8℃,比历年低0.8℃。夏季全区平均降水量388.2毫米,比气候值多 69.8毫米。加格达奇、呼玛447.0毫米~309.0毫米,比历年多76.9毫米~15.0毫米。新林、塔河430.0毫米~362.0毫米,比历年多79.7毫米~63.0毫米。呼中、漠河368.0毫米~413.0毫米,比历年多44.5毫米~139.5毫米。 (张春梅)
【秋季气候】 秋季气温正常,降水偏少,初霜日期普遍略晚。 全区秋季平均气温3.7℃,接近历年气候均值。 加格达奇、新林、呼玛分别为5.6℃、3.3℃、6.2℃, 比历年高0.6℃~0.2℃,塔河、呼中、漠河分别为3.2℃、2.5℃、1.6℃,比历年低0.2℃~0.8℃。 (张春梅)
【气象灾害】 春季降水偏多,其中,呼玛县6月2日至19日降雨量达95毫米,江河水位上涨,全县境内普遍发生洪涝灾害,受灾面积12 066公倾,绝产面积6399公顷。加格达奇6月9日至13日连续降雨,白桦乡、加北乡部分村屯形成内涝,农作物秧苗被淹,受灾面积3182公顷,绝产面积2248公顷。塔河县6月2日至14日大量降雨,农作物80%以上被淹,受灾面积 2160.8公顷,绝收面积728公顷;低温冷害。9月4日,漠河县发生初霜冻,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大豆绝产9成以上,受灾面积511.3公顷。呼玛县持续低温,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受灾面积15 731公顷。塔河县9月4日至 5日气温突然降至零下2℃,农作物60%减产,少部分冻死,受灾面积1798公顷,绝产面积719公顷。5月18日,加北乡、白桦乡遭受大雪降温天气,播种农作物全部冻死,107公顷农田绝产。9月,加格达奇遭受连续低温冷冻袭击,加北乡、白桦乡晚青作物受到冻害影响,造成大豆减产,直接经济损失71万元;春季以来降水明显少于往年,气温高,呼玛县大部分地区异常干旱,全县受灾面积28 000公顷。4月20日至6月 2日一直干旱无雨,大风天气多,农作物遭受旱灾,受灾面积2793.6公顷;6月11日,加北乡突发6至7级大风,126栋塑料大棚被毁坏,经济损失50余万元。7月3日16时24分,塔河县开库康乡、依西肯乡发生雹灾,持续时间大约13分钟,农作物大面积死亡,受灾面积 693公顷。8月15日6时,加北乡、白桦乡遭受冰雹袭击,大部分农作物受灾,受灾面积2711公顷,绝收面积956公顷。 (张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