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



  【综 述】 2006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研究,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积极为全区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依托黑龙江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平台,建立适应大兴安岭地区高纬度冷凉气候特点的脱毒种薯发展体系,高纬度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项目研究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引进 4个蓝莓优良品种2000株,繁育黑木耳三级菌8000袋,播种青贮饲料良种实验田 8亩,推广青贮玉米10 000亩,播种高油、高蛋白早熟优质大豆繁育田 200亩,建立蔬菜主栽原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种植油豆角、白沙克、萝卜试验地10亩,推广油豆角良种120亩,繁育早熟架油豆400多公斤,萝卜新品种繁育良种300公斤。选育出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系各1个。开展科技下乡和包村工作,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为农民种植户提供马铃薯原种50 000公斤、大豆良种1000公斤。年末,农科所党支部被地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马铃薯脱毒种薯课题研究】 开展“高纬度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开发”课题研究,建立适应大兴安岭地区高纬度冷凉气候特点的脱毒种薯发展体系,发挥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代、原种二代三级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作用,辐射区外三级脱毒种薯面积5000亩。高纬度地区脱毒种薯项目研究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马铃薯研究室生产脱毒试管苗40万管、脱毒小薯45万粒、原种60万公斤,播种原种田 400亩,定植网棚30亩。针对大兴安岭全年低温干旱实际,地区马铃薯科试中心派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讲解生产技术规程,召集主要繁种户座谈, 指导农户晒种、切栽子、整地、施肥、播种。 区内外落实脱毒种薯面积10 000亩,生产脱毒种薯1200万公斤,创产值1200多万元。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研究】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马铃薯新型栽培种资源拓宽与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品比试验引进新型栽培种资源40份,对2005年收获的实生种籽进行试验, 根据薯形、抗病性、淀粉含量等性状进行田间选择、品种(国内外品种资源100份)保存试验和无性一代选育。根据市场需要有目的地开发加工型专用品种,引进瑞典病毒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往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引进新型栽培种及脱毒试验苗定期批量检测。
  【蓝莓优良品种课题研究】 课题组到吉林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习、引种和调研,引进蓝莓苗2000株4个品种。在新林、呼中和呼玛建立试验点,每点栽培蓝莓苗400株,进行越冬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开展蓝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繁殖试管苗1000管,繁殖成活越冬蓝莓扦插苗3000株。
  【黑木耳菌种繁育示范课题研究】 课题组对2005年成功分离出的 4个生菌株进行杂交、诱变育种及二三级菌种栽培试验,对引进的优良菌种进行一级菌扩繁及二三级菌种栽培试验,在试验地繁育三级菌8000袋。完成在加格达奇、新林、松岭、塔河、呼中、阿木尔等地的 8个黑木耳二级菌种 700多袋的布点工作,繁育三级菌30 000袋,在农科所推广示范基地示范三级菌100 000袋。
  【大豆育种课题研究】 继续与东北农业大学大豆所合作,进行高油、高蛋白早熟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所内播种试验田30亩,重点进行品比、窄行密植、提纯原原种繁育、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岭南播种原种繁育田200亩、推广田10 000亩。选育出亩产150公斤以上高产大豆新品系1个,蛋白含量45%以上高蛋白大豆品系1个,脂肪含量22%以上高油大豆品系 1个,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2007年将进入省区域试验。
  【蔬菜良繁基地建设】 完成蔬菜主栽品种良种南繁工作,建立原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种植油豆角、白沙克、萝卜试验地10亩,推广油豆角良种120亩,繁育早熟架油豆400多公斤。“萝卜新品种选育”课题继续对3个心里美品系进行布点区域试验,繁育“冬青1号”、“冬红1号”及“心里美新品系”良种300公斤。完成 3个品种的蕨菜孢子播种工作,露地栽培的2000株蕨菜苗成功越冬。
  【青贮饲料技术推广】 玉米育种课题引进玉米材料30个,播种实验田 5亩,推广青贮玉米10 000亩。青贮饲料良种及加工技术推广试验课题播种实验田8亩,对20个苜蓿品种和5个牧草品种继续进行越冬实验。
  【科技下乡】 农科所专业技术服务小组通过授课方式向农民传授大豆种植、马铃薯种植、蔬菜种植、牧草种植等技术,免费发放技术手册 1千多册。春季在白桦乡召开种植户及养殖户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秋季为白桦乡马铃薯协会和两乡种植大户提供马铃薯原种50 000公斤。
  【包村工作】 按照地委“包村”工作要求,制定农科所 “包村”工作实施方案。1月18日,由副所长带队的包村小组到呼玛县北疆乡临江村,送去电脑 2台,打印机 1台,技术手册145本,为村民提供大豆良种1000公斤。                 (梁秀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