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综 述】 2006年,大兴安岭林业科学研究所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发挥科研单位科学研究主力军作用。承担国家林业局及省科技厅9个科研项目研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西伯利亚红松优良种质资源引进》、《黑云杉、白云杉种质及栽培技术引进》经过 5年试验研究,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填补 3个树种在大兴安岭林区引种的空白。“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项目核定总投资 363万元,被纳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网络。国家林业局非经营性计划“关于大兴安岭林科所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项目”国投 20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建立土壤、植物检测与分析中心,实验手段居省级科研院所先进行列。柞蚕放养和食用菌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植物组织培养取得重大突破,省级“国外树种引种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探索用人机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新方法,进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和职称评聘公开竞争。 3人分别获全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风廉政先进工作者称号, 1人被评为第五届黑龙江省林业青年科技奖,2人被评为地区 “科普之冬”播种奖。林科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地委组织部授予“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被行署评为“行政部门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跨入地级“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行列。
【引进树种】 12月28日,地区林科所承担的国家 “948”项目《西伯利亚红松优良种质资源引进》和《黑云杉、白云杉种质及栽培技术引进》在北京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验收。3个树种经 5年引进育苗、造林试验已获初步成功,引进的树种在大兴安岭林区5个试验点育苗、造林试验,营建种源试验林和示范林 735亩。首次在大兴安岭林区对引进树种西伯利亚红松、黑云杉、白云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适合大兴安岭自然气候条件的实用培育技术,经在生产单位推广应用,证明技术切实可行,易于推广,填补了3个树种在大兴安岭林区引种的空白。
【生态定位站建设】 “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纳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网络。项目核定总投资 363万元,全额由国家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森林、湿地、冻土、岛状林等方面的生态作用监测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定位研究站位于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森林、湿地、冻土、岛状林为主要监测对象,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落叶松林、白桦林、湿地岛状林、湿地 4个类型样地作为综合观测场,完成各种林型固定样地的设置工作,对50多项因子进行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站网络管理中心的帮助下,从国外选购的首批先进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数据库建设。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到的国家林业局非经营性计划《关于大兴安岭林科所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项目》国投 20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买、安装、调试,投入科研实际使用。建设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建设。购置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彩色激光打印机、覆膜机、胶装机、装订机、切纸机、防磁柜、档案柜;土壤、植物检测分析中心。购置MIA-6常规分析仪器工作站、可调微量移液器等 10种仪器,主要用于检测化验有效成分、重金属含量、农药化肥残留量和理化分析,为测土施肥、绿色产品开发、北药 GAP种植基地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实验中心。购置高效液相色谱仪工作站、凯氏定氮仪等11种仪器。研究经济植物有效成分、色素提取、贮藏、保鲜,研发多种微生物制品,为绿色食品、保健品、兴安北药、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发酵菌种、食用菌优质菌种选育等高科技产品提供现代化研究开发手段,拓宽产业渠道;组织培养生产实验室。购置光照培养箱、大型卧式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器等 9种仪器,研究大兴安岭主要经济植物组织培养试管苗产业化生产技术,解决种质不纯和退化问题;建立1座752平方米的日光温室。
【科技图书出版】 3月,林科所科技人员编撰完成的科技图书 《大兴安岭主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40种适于大兴安岭地区栽培的药用植物从形态、生境、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填补了大兴安岭地区北药种植业科技领域空白,成为全区北药种植产业的指导性文献。 (王立中)
【引种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林科所2004年被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确定为“国外树种引种示范推广基地”。 2006年末共引进国内外树种36种,其中,国外树种15种,国内树种 21种,3000多亩实验林已郁闭成林。是年,新增造林地 300亩,长白落叶松、北美短叶松、东北红松、俄罗斯大果沙棘、黑穗醋栗 5个国内外树种开花结实,引进的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落叶松、欧洲赤松、黑云杉、白云杉等国外耐寒经济、用材乔木树种均取得较好的阶段试验成果。进行外来树种生长调查分析,初步认定长白落叶松、北美短叶松、东北红松、西伯利亚红松、俄罗斯大果沙棘等树种在大兴安岭地区已引种成功,生长速度均高于原产地,具有材质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可在全区大面积推广。 (王立中)
【绿化苗木基地建设】 林科所在实验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研究和育苗生产。培育的绿化树种以乡土花冠木和常绿乔木为主,品种有云杉、花楸、金老梅、黄槐等30余种。2006年播种绿化苗木400平方米,品种15个。
【植物组培技术研究】 林科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难于用种子、扦插繁殖方法繁殖的大兴安岭地区特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钻天柳及山新杨、山杨等的研究,建立山新杨、山杨无性繁殖系统,成功研究其试管苗培育、试管苗移栽技术。与省林科院、省森林环境与生命科学院联合攻关,对大兴安岭地区经济植物钻天柳、越桔、花楸等进行组培扩繁试验。在地区农科所、绥化农科所、克山农科所的协助下,自筹资金,成功繁育尤金、早大白等品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苗。
【技术推广】 林科所推广成熟科研成果。与加林局合作进行柞蚕放养技术推广,放养柞蚕种10公斤,产蚕茧3750斤,实现产值22 500元。在加林局组织召开现场会,将柞蚕养殖确定为职工致富的重点项目;与呼中林业局联合进行食用菌技术推广,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选派林科所食用菌专家梁延海在呼中挂职,负责中心技术指导。应用林科所选育的“兴科14号”黑木耳菌种进行20 000袋栽培示范,产量每袋平均达到40克,每公斤售价增加10元,得到客商青睐,被誉为呼中质量最好的黑木耳。 (王立中)
【科技扶贫】 按照林科所科技扶贫项目计划,无偿提供给漠河县漠河乡洛古河村马铃薯原原种 6000粒,使当地马铃薯产量提高50%,林科所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人员,成立党员科技服务队,设立食用菌栽培、经济林培育、北药种植、绿化树种培育、园林绿化设计 5个技术服务小组,为全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在田间地头结合出现的食用菌栽培问题手把手进行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到阿木尔、塔河等地对木耳养殖、灵芝人工养殖等问题进行技术指导。与阿木尔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阿木尔林业局建立由两家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所。
【引智工作】 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部专家应成俊博士,华册蓝莓农庄总裁彭册之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环境学系自然环境评价学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水保专家世贺一郎先生,北海道大学北方生物圈野外科学研究中心、北部研究林林长、博士生导师,森林土壤专家佐滕冬树先生,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环境学系自然环境评价学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森保学专家福田健二先生,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园林研究所所长赵灵泉研究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础实验中心主任教授石福臣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祥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研所研究所研究员刘金业等国内外专家到地区林科所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得到应成俊博士协助购买的“高山冷杉、小干松、蓝云杉”3个树种的种子。在邀请专家和学者的同时,派出4名科技人员到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考察学习。
【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干部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林科所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动态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体现“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40人参加职称竞聘。创建“学习型、知识型、发展型、创新型”单位,林科所领导班子整体读研,带领科技人员加快知识更新,创办《林业科技论坛》,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17人及所内科技工作者19人走上讲坛。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拓宽科技人员视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林科所规章制度汇编》,包括“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人员岗位业务目标考核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奖罚办法”等 7项科研管理举措。林科所全员建立考评档案,通过对每名职工德、能、勤、绩全方位考评,以直观分值记录考评档案,考评分值逐年滚动累加,分值的高低是对每名职工奖金发放、提职晋级、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完善项目储备库,实现项目强所,制定下发所立科技计划,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实行评审奖惩机制。是年,林科所被地区组织部评为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王立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