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






  【综 述】 2006年,地区疾控中心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发展、创新、控制重点病为目标,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22.77%,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全省排名第四。承办全省第八届地市级疾控中心主任圆桌会议和全省艾滋病防治技术培训班。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规范有序,开设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门诊,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电话,开展艾滋病免费自愿检测工作,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率、常规报告率、免疫接种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完成十八站和白银钠鄂族乡结核病现患调查工作,受到省结防所好评。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献血人员血源监测,防止血源疾病的传播。8至10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10%以下的国家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疫情稳定。完善了全区慢性病报告系统。成功处理化学泄露事件和漠河县西林吉镇麻疹疫情。中心实验室顺利通过五年一次的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计量认证体系计量认证复审工作,在原有认证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加项目79项。完成省疾控中心下达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考核,麻疹、风疹实验室考核,尿碘、盐碘考核。省技术监督局食品卫生实验室项目考核,全部合格达标。11月,中心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室通过省卫生厅批准为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完成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饮用水质环境卫生调查项目和省目标考核中加区水源水质检测检验工作。通过八个卫生宣传日和地区疾控中心自办的《疾控动态》和《健康教育动态》及地区疾控中心网站健康防病知识宣传,增强全区人民防病意识和对疾病控制工作的了解。先后有10人赴省疾控中心、2人赴江苏省疾控中心、5人赴北京市疾控中心进修学习。2006年度,地区疾控中心受到省级表彰3次,地区级表彰5次。
  【传染病防治】 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开展传染病报告监测,全年共报告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3种1753例,发病率333.68/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上升3.07%,其中,乙类传染病共发生10种 1126例,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22.77%。丙类传染病共发生3种627例,发病率119.35/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上升158.22%,因传染病死亡3人均为肺结核,死亡率0.57/10万,新发艾滋病 1例。开展不明原因肺炎和肠道病监测工作。全年共报告突发事件两起,均为加格达奇区报告一氧化碳中毒,其中,发病6人,死亡1人,均已结案。
  【计划免疫】 继续巩固消灭脊灰成果,开展2005/2006年脊灰强化免疫工作,共接种20 200人,接种率95%。开展计划免疫重点病主动监测工作,全年共报告AFP病例2例,风疹7例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流脑1例为临床诊断病例,麻疹散发两起、暴发一起,上报 12例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7例疑似病例,其中,排除2例,新破、白喉、百日咳无病例报告。开展常规接种率和流动儿童接种率调查工作,共调查 440名儿童,接种率92.24%,流动儿童共调查 127人,接种率95%,及时率85.83%。开展3至7岁儿童麻疹复种工作,共接种儿童 15 782人,接种率99.01%。对15岁以下儿童麻疹,流脑进行查漏补种,共补种麻疹疫苗5167人次,麻风 237人次,麻腮风1288人次。完成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共抽查152人,白喉抗体阳性率87.5%,百日咳抗体阳性率88.16%,破伤风抗体阳性率92.76%。乙肝共抽查172人,抗体阳性率77.91%。麻疹共抽查391人,抗体阳性率91.30%。全区逐级开展计划免疫培训100余次。开展3至 7岁麻疹复种、免疫规划迎检、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督导检查工作。开展“四二五”宣传活动,地区疾控中心利用电台“5877”广角镜节目,大兴安岭日报等新闻媒体开展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全区共发放宣传单1万张,宣传画200份。
  【麻疹疫情】 6月11至23日,漠河县西林吉镇麻疹暴发疫情, 地区疾控中心及时采取措施,指导发病地区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例全部流调采样,运送标本到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接种疫苗的同时,对易感者进行疫苗接种。对疫情地区的学校建立晨午检制度,每日早晨及中午对学生进行体检。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短时间内控制了麻疹暴发。确保漠河县北极光节正常举办。
  【结核病防治】 制定《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召开 2次专项会议,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206人次。地级督导县区级30次,县区督导乡镇 195次。DOTS策略覆盖率以县区为单位达到100%;发现新阳性病人 214例,指标完成率95.11%;新阳病人治愈率88.04%;实现病人治愈率 85%的目标;转诊到位率36.44%,追踪率100%,追踪到位率72.67%,总体到位率82.63%。全区开展3次痰涂片盲法质控工作,复检痰标本294张,其中,阳性 70张,阴性224张,痰细胞合格率89.12%,染色合格率96.26%,痰脱落率99.32%,无假阴假阳现象。对塔河县十八站乡,呼玛白银钠乡鄂伦春族共582人结核病患病率调查,共拍胸片52张,对 41名可疑者进行痰涂片及痰培养,对85名15周岁以下儿童实施结核菌素试验,发现涂阳病人1例,培阳2例,阳性率0.34%,共发现结核病患者13人,患病率2.23%。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利用省结防所发放的健康教育材料资源库里的电视短剧和广播短剧在大兴安岭电视台及广播电台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周活动,在广播电台“5877”节目现场对听众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解答,在大兴安岭日报上每季度发表一篇结核病防治知识文章,印刷并下发宣传彩折3万张,手册100本,在全区范围内制作墙体广告。“三二四”结核病宣传日当天在联通和移动公司发送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万条。
  【艾滋病防治】 12月1日,开展艾滋病宣传,出宣传车1台,宣传板2块,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宣传画4000余张,宣传手册1万余册,向地林直、省直、中直属100多家单位发放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设立省级艾滋病综合监测点,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采运血清150人份,检测150人份。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医院和铁路医院督导 60余次。承办《全区艾滋病综合业务培训班》一期,培训52人。开展特种人群监测工作,HIV检测2269人,其中,在押人员260人,无阳性病例。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干预暗娼172人次,性病48人,梅毒8人。组建大兴安岭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室,开通大兴安岭艾滋病免费咨询电话12部并通过报纸向社会公布,有2846人接受咨询。完成区内首例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消毒工作】 在全区12家二级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监测项目为紫外线灯强度,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口腔器械,无菌器械7项,检测513份样品,合格472份,合格率92.01%。6月,配合地区监督所对加区8所国营医院2家商场进行感染、消毒产品监测,共采样34份,合格率100%。监测献血员1155人,无HIV阳性。
  【地方病防治】 继续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碘缺乏病防治措施,监测 8至10岁儿童8468人,甲状腺肿大474人,甲肿率5.6%,检测居民碘盐 2016份,合格率99.63%,监测碘盐加工企业盐样756份,合格率100%。监测大骨节病2397人,临床1度7人(塔河)。年检诊克山病155人,未发现新发病例。2006年全区共报告布鲁氏杆菌病52例,发病率排在全省第三位。开展全区人间布病调查工作,共调查268人,阳性4人(岭南2人,呼中1人,呼玛1人),阳性率1.49%。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健康知识,全年共出《疾控动态》和《健康教育动态》4期, 向地区人大、政协、卫生局、各县区局主管县区局长、疾控中心、医院等相关部门及领导发送 560份。开展结核病,计划免疫,碘缺乏病,戒烟日,爱牙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八个宣传日的宣传活动。并利用全区农业大集和全区科普宣传周对健康知识进行普遍宣传。发送宣传画5000余张,宣传手册1万余份,宣传单 20余万张,悬挂横幅30条。大兴安岭日报刊登卫生保健文章20篇,接受电视台专题采访 6次,利用电视滚动字幕宣传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知识10天,发结核病知识短信 1万条。在地区机关工委和地区老干部局举办专题讲座3次。开通大兴安岭地区疾控中心网站。      (黄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