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综 述】 2007年,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按照“构建和谐的、发展的、建所以来最好的林区科研单位”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强化管理,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年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地区科研课题4项。完成“俄罗斯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景观林工程造林”、“西伯利亚红松工程造林”2个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工程造林 69公顷。在韩家园林业局进行柞蚕养殖技术推广试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与呼兰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签订“引智、引技术蓝莓组培科技合作协议”,培育优质蓝莓瓶苗70万株。生态定位研究站仪器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数据库建设。建立土壤、植物检测分析中心、生物实验中心、组织培养生产实验室,实验手段居省级科研院所先进行列。食用菌良种繁育推广一级菌种千余支,产值60余万元。加强外来树种引种示范基地建设,新引进 2个国外树种。林科所被地委组织部、统战部分别确定为大兴安岭地区人才工作环境监测试点单位和统战工作试点单位,被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确定为“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生态定位站建设】 “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2006年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被纳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网络。按照国家林业局生态网络管理中心统一安排,2006、2007年全面开展建站工作。该站位于嫩江源头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森林、湿地、冻土、岛状林为主要监测对象,处于温带和寒温带过渡区,全国仅此一站,是全国气候过渡区唯一缺少的研究站,森林和湿地结合在一起,落叶松林、白桦林、岛状林、冻土、湿地、草地融为一体,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站形成东、西部互补,构成全国最大国有林区完整监测体系,填补了全国森林生态监测网络空白。年末,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落叶松林、白桦林、岛状林、湿地、蒙古栎林、赤杨林、火烧基地等10个类型作为综合观测场,完成各种林型固定样地的设置工作,对50多项因子进行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站网络管理中心帮助下,从国外选购的首批先进仪器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
  【科学研究】 全年完成省级科研课题 3项:“北美洲耐寒用材,经济树种引进”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北美洲小杆松、黑云杉、白云杉、斑克松、落基山冷杉、蓝云杉等耐寒用材、经济树种 6个,进行育苗试验,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木材高效利用与功能改良技术及设备研究”为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攻关,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手掌参、盘龙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完成年度实施方案内容。 地区科研课题4项:“食用菌产业技术引进及示范推广”项目进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首次使用液体菌种发酵罐,边试验边生产,掌握了液体菌种发酵罐使用方法,改进培养基配方,菌种长势良好。对分离成功的11个黑木耳菌种和菇类菌种进行试验,试验菌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推广到松岭、新林、塔河、十八站、韩家园和呼中等地一级菌种千余支,产值60余万元;“红豆杉引种试验”项目各因子试验、调查初步完成,选出优良种源2个, 保存率80%以上“萨斯卡顿莓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引进”项目对引进的4个种源种子进行扦插育苗试验, 对萨斯卡顿莓的适生条件、 生长性状各项指标有了初步了解;“蓝莓基地建设”项目购进苗木4000株,开展蓝莓瓶苗组培和扦插技术研究,推进全区蓝莓栽培产业化。
  【引进树种两项目中试】 “外来树种引种造林中试”和“沙棘景观经济生态林中试”项目通过由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雨森等 7名专家、教授组成论证委员会的可行性论证,同意立项,进行中试。通过引种长白落叶松、北美短叶松、红松及西伯利亚红松,增加了大兴安岭林区造林树种,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引种沙棘优良品种,丰富了大兴安岭生态经济景观林树种,改善了生态环境。两个项目在大兴安岭适宜栽培区初步引种成功,培育技术配套,区域规划合理,设计方案科学。
  【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2007年,地区林科所被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确定为“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新引进 2个国外树种,累计引进国内外树种38种,其中,国外树种17种,国内树种21种。引进的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落叶松、欧洲赤松、黑云杉、白云杉等国外耐寒经济、用材乔木树种均取得阶段试验成果。西伯利亚红松、长白落叶松、北美短叶松在大兴安岭地区引种造林 20多年已成林成材、开花结实并育出苗木。沙棘引种造林8年进入结实盛期。进行萨斯卡顿莓、高山冷杉、小干松、红豆杉、蓝云杉等树种育苗造林试验,对引种成功树种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在全区推广。
  【科研基础建设】 完成国家林业局非经营性计划“关于大兴安岭林科所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项目”。办公自动化建设。接入10兆光纤互联网,局域网全面升级改造,更新配备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彩色激光打印机、防磁柜、档案柜等办公设备;土壤、植物检测分析中心建设。检测化验有效成分、重金属含量、农药化肥残留量和进行理化分析,为测土施肥、绿色产品开发、北 药GAP种植基地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实验中心建设。研究经济植物有效成分、色素提取、贮藏、保鲜,研发多种微生物制品,为绿色食品、保健品、兴安北药、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发酵菌种、食用菌优质菌种选育等高科技产品提供现代化研究开发手段,拓宽产业渠道;组织培养生产实验室建设。研究大兴安岭主要用材树种、防护林树种、经济植物组织培养试管苗产业化生产技术,解决种质不纯和退化问题;日光温室建设。建立一座752平方米日光温室,为蓝莓及俄罗斯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提供条件。
  【科技成果推广】 外来树种引种成果推广,“西伯利亚红松工程造林”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批复造林2公顷,完成2.1公顷;俄罗斯大果沙棘造林推广为林科所成熟科研成果,在大兴安岭不同区域和生态脆弱区推广造林,“沙棘生态经济景观林工程造林”项目批复造林150公顷,完成 66.8公顷;林科所在与呼中林业局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成功经验基础上,与阿木尔林业局组建食用菌技术科试中心,进一步研究液体菌种生产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推广林科所选育出的食用菌优良品系;在韩家园林业局进行柞蚕养殖技术推广试验;多功能灭火机为林科所科技人员研制成功的灭火工具、国家专利产品,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无需灭火介质等优点,对森林灭火、特别是消灭地下火效果显著,在全区推广。
  【绿化苗木培育基地建设】 加强绿化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培育绿化树种,以乡土花冠木和常绿乔木为主,有沙棘、云杉、花楸、金老梅、黄槐等30余个品种,掌握了播种育苗、扦插和压条繁殖技术,培育观赏沙棘品种深秋红容器苗10 000株。
  【引智工作】 加强引进智力人才工作,邀请加拿大林木遗传育种专家卡尔教授到大兴安岭进行考察、讲学和技术交流,林科所与呼兰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签订“引智、引技术蓝莓组培科技合作协议”,培育蓝莓优质瓶苗。通过引智工作增强林科所对外交往能力,加快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了解专业技术前沿信息。
  【科普活动】 参加全区“农业科技大集”、“科普日”、“科普之冬”等科普活动。运用科技大集、办班培训、发放资料、科普展览、网络载体等手段,结合专业研究所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根据全区各地实际和人民群众急需的关键技术,成立由党员专家组成的“党员科技服务队”,分成 5个服务组到县区局林场、乡镇,在食用菌栽培、柞蚕放养、中草药种植、苗木培育、园林绿化设计及外来树种引进等方面为林区职工和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来所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加拿大林木遗传育种专家卡尔教授考察林科所外来树种引种示范基地、万亩种子园、生态定位站等地;东北林业大学陈祥伟等多名专家教授到生态定位站进行考察;中国著名沙棘专家黄铨教授考察林科所沙棘基地给予现场技术指导。专家们在考察同时与科技人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
  【队伍建设】 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行动态管理。打破干部任用论资排辈现象,职称评聘分开,建立 “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用人机制。以深化“争、促、建”活动为载体, 开展“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林科所领导班子整体读研,党委书记在哈工程研究生毕业,行政班子全部考上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有针对性地选派科技人员进修深造。继续举办“林业科技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19人及所内科技工作者34人次走上讲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处、科后备干部培养、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现有正处级后备干部1人,副处级后备干部1人,正科级后备干部 3人,副科级后备干部 6人。在地委组织部举办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中,专业知识测试、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演讲比赛均取得好成绩, 成为地直单位唯一一个4项活动全部参加的单位。制发《大兴安岭林科所规章制度汇编》,包括“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人员岗位业务目标考核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奖罚办法”等 7项科研管理措施。建立全员考评档案,对每名职工德、能、勤、绩全方位考评,考评分值逐年滚动累加,分值高低作为奖金发放、提职晋级、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完善项目储备库,实现项目强所,制发所立科技计划。注重人才培养,16人成为地区学科和后备带头人,地区林科所为地区“博士后工作站”进站工作单位。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实行评审奖惩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给予重奖。林科所被地委组织部、统战部确定为大兴安岭地区人才工作环境监测试点单位和统战工作试点单位。 (黄 宏 王立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