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口计划生育

人口计划生育

人口计划生育



  【综 述】 2007年,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出生缺陷干预、人口早教工作,促进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加强生育文化建设,宣传方式、宣传手段实现新转变;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 529 000人,人口出生率5.99‰,自然增长率1.16‰,生育符合政策率99.04%,全系统完成年初制定的计生工作目标。行署兑现与省政府签订《200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一档指标;各县、区、局分别兑现与行署签订《200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状》;组织部、宣传部、工商局、民政局、卫生局、公安局、广播电视局、劳动局、财政局、财务处、报社、农委、司法局、文体局等十四个综合治理部门分别兑现与行署签订的《200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状》。行署人口计生委、加区人口计生局获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行署人口计生委班子连续 6年被评为优秀班子;行署人口计生委机关获端正政风行风改善发展环境优秀单位、连续 4年被评为目标责任制超标单位、连续10年评为信访工作优秀单位。全系统有11个单位和16人获系统省级以上表彰和奖励。在新农村建设包村和“百村行”活动中,增送村民免费药品、书籍、衣物等价值近万元。
  【贯彻《决定》】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将贯彻落实《决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领导机构。各县(区、局、矿)结合实际制定措施。将《决定》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党校学习和培训内容。开展宣传月活动。开展社会大型宣传15次、宣讲培训活动14次,举办了专题报告会 6次,培训班、知识竞赛240余期次,征集《决定》宣传标语口号125条,答卷10 520份,征订学习辅导读本 500册。2007年度,重点解决人口计生干部岗位补贴、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基地、开通新版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设备、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城镇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提高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兑现奖励额度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中,全区有161人得到扶助;有 10万育龄群众免费接受初级生殖健康普查普治服务;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一次性退休3000元等奖励计81万元;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各级政府的帮扶、救助范围。
  【生育文化建设】 各县区局在依托社区、农村文化大院、人口学校、会员之家宣传阵地,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答疑式讲座等宣传活动。将人口早教和独生子女教育作为生育文化建设宣传重点。继续加强早教网站建设,开设人口早教互动论坛;举办独生子女联谊会、座谈会、运动会等活动10次。从整合宣传资源、区域文化活动和提高宣传品质量入手,全区更新陈旧宣传牌50块,剔除陈旧墙面标语200条,新增《决定》、人口早教等宣传板150块;利用广场、社区、校园、企业等不同区域文化活动场所,进行计划生育宣传;增加QQ群、短信、论坛交流等4种宣传手段;新增书签、牙签盒等精巧宣传品 10种。全年为群众举办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培训班130多期,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提供避孕节育咨询服务25 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 11万多份,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活动,救助女童450名,救助金额15.5万元。
  【品牌建设】 推进城镇社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品牌建设,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宣传教育立体和综合服务便捷三种模式。实现人口信息依托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宣传教育实现手段现代化、环境优美化、教育服务人文化、活动经常化、用品多样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依托社区信息化优势,实现社区服务站全方位服务和政策服务好、社会服务好、技术服务好的工作目标。开展农村计生优质服务“百村行”活动品牌建设。结合“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整合生殖健康服务维权进村,维护育龄群众享有免费服务权;人口计生政策宣传进村,维护育龄群众的诉求权;人口早期教育服务进村,维护育龄群众需求权;避孕药具咨询、免费发放进村,维护育龄群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婚育新风进村,维护育龄群众求知权为内容的“五进村、五维权”。7月末,行署人口计生委组织地、县两级人口计生干部、技术服务人员及5台技术服务车,到塔河县十八站鄂族乡、塔丰林场,开展“百村行”品牌示范活动。全年出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车62台次,服务农村群众 1.3万人。呼玛县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富丽芳、徐以琛获“全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优秀人才”称号。
  【人口早教】 成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大兴安岭地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规划》。省、县两级匹配学费 7万余元,培养64名人口早期教育骨干教师,15人次参加国家和省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7人取得相关的资质。将人口早期教育的宣传纳入全区宣传重点,创建了“北极星的家”育儿网站。加强早期教育基地建设,投入38.3万元建设专用场所和设备购置,建立健全胎教早教各项规章制度,编撰30余万字《教案》、《教材》。吸纳计划生育协会会员50余人,开展集中培训和重点指导 60余次,300余人。推广营养素1200盒,开展病残儿鉴定一期鉴定12人。
  【综合改革】 建立综合改革长效机制,制定“具体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把握发展规律,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规范”的总体目标,设定长远目标、建设过程、保障措施、制度体系”四部分长效机制框架,形成长效机制理论。将原有五项机制雏形进行理论提升,《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技术服务为主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长效机制》、《宏观调控长效机制》、《利益导向长效机制》和《职业化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投入运行。受到省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 7月,召开全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交流典型材料18篇。开展“北三局”体制改革回头看调研工作。开展社区、农村管理和服务方式改革以及地级新机制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评估等一系列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避孕药具管理】 按照《全省开展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改革评估交流活动方案》要求,成立地区计划生育药具改革领导机构。确定塔河、加区等 5个县级药具站为省、地药具改革试点单位, 6月底前药具改革工作全面铺开,经过省药具站考核评估组验收,县级药具站全部达标。开展药具工作人员培训,县级培训率100%。进一步拓宽发放渠道,形成社区免费发放、计生员送药具入户、群众自取的发放新途境。增加避孕药具使用品种,地、县、乡 (镇、场)、村(社区)分别保持在 10、5、3种以上;推进药具知情选择服务,提高育龄群众掌握避孕药具使用知识,全区村(社区)发放药具及时率、随访率、群众满意率100%。
  【协会工作】 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发挥优势,拓展空间,项目运作,服务大众”职能。地县两级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协会领导班子换届,通过协会新章程。加强会员之家建设,推进村(居)民自治“三结合”工作,实施新农村计划,发挥协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实施生育关怀项目。开展做“千件好事”和“两争两为”活动,继续推进“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志愿者行动”等公益活动。开展生殖健康援助行动项目资金管理和争取工作。各级协会利用节假日开展宣传活动100场次,发放宣传用品、避孕药品折合3万元,在三结合活动中为农村提供致富信息近500条,救助贫困家庭550余户,结成 780对帮扶对子,捐赠衣服、书籍等60余万元。加格达奇林业局,漠河县兴安镇,加格达奇区白桦乡白桦村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先进集体、刘春梅获得先进工作者;李丽荣、杨红军、范淑芹获全国协会系统优秀志愿者。
  【信访工作】 调整计划生育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信访责任制,印发《行署人口计生委领导信访接待日日程安排通告》。全年召开 4次计划生育信访会议。到基层开展信访调研,结合“百村行”、“三结合”、新农村建设、责任状考核等活动,走访近 300户家庭,调查了解奖励优待政策兑现、工作人员的宣传、服务、行政执法等情况,慰问计划生育贫困家庭30户。全年调解手术并发症、奖励优待政策兑现等来信、来访60件,无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为上级信访机关提供合理化建议6条、信访信息7条。
  【地林直工作】 地林直机关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调整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健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奖惩措施到位。改变考核方式,年末采取集中考核方式,各单位相互交流经验。继续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纳入职工学习计划,按照季度开展学习活动。在推进女性生殖保健普查的基础上,倡导开展男性生殖健康普查。全面落实各项奖励优待政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票否决”制度,全年无一起计划外生育案件发生。41个单位获优秀等次,23个单位获达标等次。
  【依法行政】 全区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为工作重点,严格依法行政。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全区独生子女奖励费发放率100%。开展流动人口农民工“关怀关爱专项行动,落实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责任,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普查服务率90%。呼中区兑现退休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费,塔河县发放农村主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并领取独生子女证家庭的一次性奖励费。全区开展清理整顿违法生育回头看工作,社会抚养费征收率提高3%,解决遗留问题80余件。印发《大兴安岭地区人口计生系统行政执法人员业绩考核方案》,开展案卷评查活动等,推进法治化建设进程,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综合治理】 调整目标管理责任状相关指标,将地委办、行署办、法制办调整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调整职责分工。行署与组织部等17个综合治理部门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民政部门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37.45万元,资助全区324名中小学优秀特困独生子女完成学业;教育部门建立10个救助基金,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救助、领导干部包扶、师生手拉手、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基本实现必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开展阳光工程,共救助贫困学生1652人次,救助金额28.6万元;财政部门制定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将计划生育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工商部门利用免费 《简报》向全区个体私营业者宣传计划生育,为会员免费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份;行署文体局创作有计划生育内容的文艺作品14件,安排含计划生育内容的文艺演出118场次,发放计划生育方面书籍 1558册;公安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严格把好《婚育证明》查验关;地区总工会组织全区18 000余名女职工参加团体女性安康保险,有30余名参保女职工获得理赔;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共播发人口计生相关稿件 600篇,播放电影30场,大兴安岭日报社开设《人口与计划生育》专栏86个,发稿件300篇。
                                   (栾振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