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



  【改革开放30年统战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统战系统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民主、团结、奋进的政治氛围。1984年,成立地委对台湾工作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台及海外统战工作。先后为中国新闻社、海峡之声等媒体组稿20余篇。多次邀请台湾三立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等来大兴安岭地区采编录制节目。中央统战部首次提出在经济领域开展统战工作要求后,全区统战系统逐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1987年,组织成立大兴安岭地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先后开展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10届,评出获奖成果 162篇,5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地表彰奖励。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后,全区加大非党干部选拔使用力度。先后在三县、四区人大、政府、政协和10个地直部门和单位,按要求配齐党外领导干部。1990年后,先后接待台、港、澳及海外人士2200多人次。至1991年,全区党外知识分子由7451人增到13 634人,占全区知识分子总数56%。1992年,成立“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大兴安岭地区工作委员会”(1999年更名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工商业联合会暨总商会”)。1996年后,相继提出改变鄂伦春族生产方式,改善鄂族人民住房、医疗、教育条件等建议,参与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和扶持鄂伦春族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出台50多项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政策措施。先后为鄂族两乡争取到国家、省、地、县投入资金 5000多万元,改善鄂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8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先后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拔20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处、科级领导职务。1997年3月,组建九三学社大兴安岭支社委员会。2000年3月,成立“九三学社大兴安岭工作委员会”(2002年6月,更名为“九三学社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2005年和 2006年,开始发展民盟盟员和农工民主党员,着手建立基层组织。至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有 3个民主党派组织,拥有民主党派成员190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全区有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427人,其中,副处级39人,正处级 5人。实现了民主党派机关有专职驻会领导,党外人士担任部门正职的突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 242 761万元,占GDP比重35.7%。全区有商会会员600名,会员企业注册资金超过3000余万元,为公益事业捐款 28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2 812个,有5人先后被评为“全省光彩企业家”。全区 98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聘为县、区政协委员,52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县、区人大代表,65名民营企业家担任省、地工商联执委,100多名民营企业家被评为地、县(区)行风、政风、党风监督员。
  【综 述】 2008年,全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特殊优势,推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入林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发展,开展理论研究和调研,完成论文和调研报告42篇。对全区统战工作深入调研,向地委提出8项涉及统战工作的重要问题。 加大党外干部培养、推荐和选拔工作力度,协助组织部门提拔使用 3名副处级党外领导干部担任正处级领导职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包扶大项目工作,完成招商引资额1.2亿元。召开统一战线各界人士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座谈会,征求到 6个方面、20条建议,得到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参政议政,召开各界人士征求意见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7次,各界人士100多人参加会议,就国家和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征求意见建议。邀请中央和各省专家学者来大兴安岭地区考察调研。制定《宗教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与地区工商联共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展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向地委提出开展“大兴安岭地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的建议。组织民主党派开展送科技、送医疗、送书籍的“三下乡”活动,捐赠新农村卫生健康手册30余册,各类实用技术手册,信息集锦、科技宣传单1800份,义诊 270多人次,赠送各类常用药品1350盒,妇女妇科免费体检卡价值8万元。“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区统一战线干部职工及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累计为灾区捐款600余万元。编发《大兴安岭统一战线》3期,刊登各类稿件和信息 200多篇(条)。加强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各类基础数据20多项,制定统战工作制度11项,编印《地委统战部机关工作制度汇编》。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党外干部工作】 按照《全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实施办法》和《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制度》、《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县处级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力度。建立 200人组成的处、科级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系统全面地掌握优秀党外干部的基本情况。以做好政府部门和检法两院领导班子中党外副职配备为重点,就全区政府部门领导班子、检法两院领导班子、行署领导班子党外干部配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和建议。于5月 22日向地委委员会议汇报,提请地委大力推进政府部门和检法两院配备党外干部工作。协助组织部门做好党外领导干部调整和安排。提拔使用 3名副处级党外领导干部担任正处级领导职务,实现大专院校领导班子中配备党外干部和担任政府部门正职两项重大突破。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结合全区无党派知识分子工作相对薄弱的实际,对全区党外知识分子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8月15日,召开全区无党派知识分子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全区30多名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大会,会上,成立全区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               
  【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与包扶地区大项目工作,完成招商引资 1.2亿元。制定《地委统战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方案》。组织召开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梳理总结,归纳出 6个方面、20条建议,呈报地委、行署,得到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批示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在全区统战系统开展“我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献一策”活动,收集的意见建议涉及招商引资、替代产业、城镇建设等方面,为区局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纪念“五一口号”发布六十年暨“优化经济发展活动年”座谈会
  【参政议政】 组织各界人士召开征求意见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7次,各界人士100多人次参加会议,就国家和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与省外统战部门交流,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邀请广东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广东省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参访团40多人来大兴安岭地区考察参观,交流统战工作经验,通过党派基层组织邀请民盟、九三学社等各党派中央和省委的专家学者到大兴安岭地区考察调研。农工民主党中央撰写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问题”调研报告以重点提案上报中央,由国务院批转到中央有关部委进行分头落实。经民主党派中央的建议,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建设问题得到实质性推进。  
  【民主党派工作】 以多种形式开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50周年纪念活动。在全区统战系统开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50周年征文活动;召开“统战系统纪念“五一口号”发布50周年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座谈会;在《大兴安岭统一战线》以专门篇幅对“五一口号”的历史进行回顾及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在民主党派中开展学习座谈、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组织党外人士学习《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由地委统战部领导做专题辅导。继续协调指导民主党派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指导九三学社地委制定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方案,召开启动大会,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阶段性督促检查。协助民盟省委和农工民主党省委做好大兴安岭地区组织的筹建工作。经请示省委统战部及地委同意,新组建 3个农工民主党基层支部,成立农工民主党大兴安岭地委筹备组,选配领导班子成员,于12月 5日协助农工党省委召开筹备组成立大会。就组建民盟大兴安岭地委事宜与省委统战部汇报,使民盟总支部顺利进入组建地委的筹备期。向地委建议,民主党派后备干部人选由党派内部推选确定,报请地委统战部同意后,将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纳入地委后备干部队伍统一管理。经统战部推荐,有 2名民盟总支部后备干部参加全区2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民族宗教工作】 落实地委、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和扶持鄂伦春加快发展的意见》,与民族宗教局共同开展调研检查。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宗教领域排查、治理、整顿工作,准确把握信教群众思想动态,做好宗教代表人士引导工作,密切关注和防止“奥运会”期间境外宗教渗透活动。牵头组织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宗教重点问题调研、检查,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和要求。制定《宗教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             
  【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与地区工商联共同到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企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上报地委。根据新阶层代表人士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特点,到全区重点民营企业大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发展环境问题调研,向地委提出开展“大兴安岭地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的建议。建立科学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光彩事业、社会捐助、结对帮扶、提供就业等方式回报社会。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为四川地震捐款 400多万元,其中,兴安矿业集团一次性捐款200多万元。                           
  【统战成员服务社会】 九三学社地委组织“送科技、送医疗、送书籍”三下乡活动,先后开展8次知识讲座,5场咨询服务,为加北乡和白桦乡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咨询,讲授政策法律知识,捐赠新农村卫生健康手册30余册,农业实用技术手册、防治结核病健康宣传手册、实用技术信息集锦、科技宣传单1800份,义诊270多人次,赠送各种常用药品 1350盒,赠送妇女妇科免费体检卡共计价值80 000余元。九三学社、民盟均组织成员参与“春蕾计划”,与贫困女童结对帮扶,九三学社地委及支社领导在“六一”期间,为帮扶女童捐款4000元。“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大兴安岭地区统一战线干部职工及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为地震灾区累计捐款600余万元。               
  【对台工作】 按照全省台办主任工作会议要求,撰写全省台办主任会议精神传达提纲,谋划2008年对台重点工作,向地委委员会议汇报。制定《2008年对台工作要点》。做好“奥运年”期间涉台事件处理、对台交流和宣传。对全区台资企业进行调查,关注台商投诉,防止涉台投诉案件发生。 在台湾大选期间,对各县区台办做好台情观察和对台交流工作提出要求。2月,接待台湾三立电视台记者到大兴安岭地区录制民俗风情片; 3月,接待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到大兴安岭地区采访录制北极村风光,将大兴安岭地区改革发展成果及时在台湾媒体进行宣传。8月,接待台湾教育参访团一行30人来大兴安岭地区参观考察。
  【中华职教社】 中华职教社是统一战线社团组织,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优势和人力资源,每年都有大量培训经费、捐资捐助等。为进一步强化全区职业教育,地委统战部向地委提交工作报告,督促地区中华职教社及时换届,各县区抓紧成立中华职教社。报告经地委批转下发全区后,三县四区中华职教社的换届工作陆续完成。组织加区、漠河、塔河参加中华职教社在北京举办的“实施温暖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展览会”。各县区采取制作展板、展出产品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宣传大兴安岭地区资源、环境及政策优势。期间,参加“实施温暖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和世界杰出华商投资大会暨财富论坛,并举办10分钟推介会,宣传大兴安岭。
  【参加全省统一战线文艺汇演】 组织呼玛县鄂伦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团参加全省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汇演,《鄂伦春民族服饰表演》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鄂伦春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节目获省领导和各地参演人员一致好评,地委统战部获 “特殊贡献奖”。                            
  【统战理论研究调研】 结合新时期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地委、行署重点工作,制定《全区统战理论研究课题计划》,组织和督促全区统战系统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课题调研。对收到的25篇理论调研文章进行评比表彰,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 5篇,三等奖6篇,佳作奖12篇。结合全区统战工作实际,确定两项重点研究课题上报省委统战部。在全省统战理论研究评选中,地委统战部获全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组织奖,在上报省委统战部的 3篇理论研究文章中,《壮大统一战线促进改革开放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获2等奖,其余2篇分别获3等奖及佳作奖。
  【信息宣传】 完善全区统战信息工作网络,创新信息工作方法和途径,编发《大兴安岭统一战线》12期,报道全区统一战线工作情况,宣传统一战线重要方针政策、重要活动、统战知识等。
  【自身建设】 进一步规范机关办公行为,健全各类基础数据20多项,制定统战工作制度11项,编印《地委统战部机关工作制度汇编》,推进统战部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规范机关文秘工作,保密工作得到加强,有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地委统战部党支部被地直机关工委授予2007年度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被地委、行署授予信访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优胜单位。                                 (安 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