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

农业

农业



  【改革开放30年农业】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前期,在以林为主思想指导下,受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全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1978年,全区有耕地面积57 140公顷,总播种面积 46 655公顷,粮食单产1088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44 159吨,农业总产值42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2元;农业机械当时只有拖拉机482台、大中型农具1533台、收获机械20台。水产养殖从 70年代中后期起步,当时只有养殖水面几百亩;1970年大兴安岭地区水文分站成立,有水文站5处、雨量站 10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改革开放后,地委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农业”的方针,在岭南地区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建立岭南综合开发区,农业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税收改革、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全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养殖、种植的经济战略后,1985年,加格达奇天然补品厂注册成立,诞生了黑龙江省著名品牌—“北奇神茶”,从而大兴安岭绿色产业迈开发展的脚步;1987年,以食草兽为主的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区仅黄牛存栏7854头;以马铃薯、小麦、大豆、亚麻为主的特色种植业面积大幅增加。大兴安岭农业获得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较大发展。2008年,全区种植业播种面积达196.4万亩,粮豆薯产量 28.8万吨,农牧渔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21.4%,农民收入4611元。绿色食品标准监控种植农作物面积80万亩,绿色食品年产量 18.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8亿元。获得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产品117个,其中,有机食品111个。全区畜牧业产值4.6亿元;发展冷凉特色水产业,水产业养殖水面 18 160亩、水产品产量1170吨、实现鱼业产值1650万元。水文监测技术发生重大变化,运用先进科学仪器和过硬技术,为全区人民提供及时、准确水文情报和预报。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全区农机总动力 28.11万千瓦,是1978年9.93倍、农用拖拉机拥有9073台,是1978年20.13倍、大中型农具 10 655台,是1978年3.7倍。全区农机播种面积182万亩,机播程度92%,比1978年多 33个百分点,完成机械收获178万亩,机收程序91%,比1978年增加 58个百分点,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组建农机服务站1300余个,农机合作社3个。



                 检查指导秋收工作
  【综 述】 2008年,全区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克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局面。全年农牧渔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4611元,同比增长12.1%。获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产品117个,其中,有机食品111个,居全国地市级城市之首。食用菌栽培 1.8亿袋,产量6100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7.3%和25%;野生浆果采摘量 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11.1%;畜牧业实现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9.8%。粮豆薯产量 29.4万吨,同比增长70%,创历史最好水平。
  【特色产业】 引导骨干企业,开发高科技新产品13个。兴安有机食品公司开发黑木耳、榛蘑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7个;富林公司开发食用菌复合营养颗粒和软胶囊精深加工产品2个;超越公司开发野生浆果精深加工产品4个。招商引资 1000万元,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出口野生浆果8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参加展销会5次,签约21项,签约额7880万元。其中,“哈洽会”签约项目8个,签约金额3600万元;“绿博会”签约6项,签约额1280万元;东北地区国际农业博览会签约3项,签约额1400万元;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签约4项,签约额1600万元。全区鹿、狐貂(獭兔)养殖场面积分别发展到 1800万平方米、300万平方米,养殖场(户)标准化率达80%以上。
  【农业生产】 针对去冬今春降雪严重偏少,土壤墒情较差的形势,召开抗春旱保春种工作会议和春播现场会,集中增雨作业10次,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根据大量草地螟成虫迁入,组织全区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监测和防治,并制定应急预案,使草地螟虫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区种植业参保面积82.75万亩,449户农民从中受益;改善土壤肥力,对 80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大幅度增加, 粮豆薯产量29.4万吨,同比增长70%,创历史最好水平。



                   捐款献爱心
  【行政执法】 整顿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行为和农资经营市场秩序,打击农资市场各种假劣产品出售,防止坑农、害农等违法事件发生,检查生产经营企业444家、出动执法人员 1093人次、印发宣传资料8000份、举办法制培训班33次、培训4500人次,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科教兴农】 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科技入户114321工程为载体,全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全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15 7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3.2万多份;全区组织150名农业、畜牧、水产、食用菌、经济管理人员,采取“一帮二”的形式,科技帮扶22个乡镇、82个示范村、300名科技示范户。平均每人入户30天以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100%。
  【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 开展 “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3月30日,热线正式开通,语音平台软硬件系统运行稳定正常,自动应答系统24小时运行,正常工作日人工坐席服务。全年通过语音自动应答咨询电话1200余人次。
  【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12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重点推广马铃薯大垄机械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优质小麦节本高效栽培、蓝莓栽培、黑木耳高产栽培、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鹿养殖、珍贵毛皮动物养殖、池塘养鱼等12项实用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标准规模推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区12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有关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争取资金】 争取到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深松补贴、沼气建设项目资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漠河现代科技园区项目、完善县区检疫项目等各类农业资金2976.7万元。
                                   (韩玉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