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
农机
农机
【综 述】 2008年,全区农机系统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中心,开展农机化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截止2008年末,全区5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1434台,20—50马力拖拉机保有量 2124台,20马力以下拖拉机保有量 6052台,大中型配套农具保有量5621台(套),小型配套农具4728台套,联合收获机保有量332台,农机总动力28.11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0.88万千瓦;组织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654人次,其中,驾驶员3328人,农机销售人员100人,修理工160人,管理人员66人;采取国家购机补贴,农民自筹等购机方式,共投入农机具更新资金 2005.67万元;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化,完成机播面积182万亩,机耕面积191万亩,机收面积179万亩。
【春耕生产】 为降低春旱对全区农业影响,抓好农机标准化生产,保证农机化生产进度。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 300余人到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指导和服务。组织协调农机化生产所需油料 300多吨,配件千余种。严格抓好农机具检修验收工作,保证机械技术状态,共检修链轨拖拉机631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589台,小型轮式拖拉机2356台,大型农具1680台。由于措施得当,全区农机化田间作业生产未受气候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
【农机作业合作社】 大兴安岭农机局在全省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招标工作中, 共中标3个,中标合作社分布在呼玛县和加格达奇区,在自筹资金 240万元基础上,争取省农机财政装备投资120万元,购置120马力以上动力机械8台,配套农机具19台,联合收割机4台,全方位深松机械 6台。农机作业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是合作社股东会,组织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机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全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科研推广】 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在地区科技局立项,并建立等离子技术示范田2.05万亩,示范田平均亩增收9公斤,增产6.52%。从生态农业发展角度研究13.2千瓦拖拉机配套分段收获机 4UQ—1马铃薯轻型挖掘机在地区科技局立项。 重点推广MSB—I型马铃薯双行栽植机、2BJ—2G型马铃薯精确栽植机、 2CM—2型马铃薯施肥种植机,挖掘机、4UD150型多功能根茎挖掘机,4U—2D马铃薯挖掘机等适合地域特点机型。对1QS—1.5整地清石机进行成果鉴定,并为地区新农村办选型购进6台NF1054D拖拉机。
【安全生产】 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多次到三县一区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黑车非驾”和违章载人、载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共出动执法巡查、宣传车 309车次,外业监理人员357次,纠正农机违章操作293起,清理 “黑车”193台次,“非驾”53名驾驶员。至2008年末,全区拖拉机挂牌率90%,持证率93%,检验率95.5%,审验率96.9%,农机安全违章率控制在15%以下,大中型配套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87%以上。
【标准化作业】 结合“全区科技入户114321工程”实施,全区共建各类农机标准化作业示范区16个,在农工商联合公司和岭南开发区58公里召开标准化生产现场会,对等离子技术和马铃薯机械化节本降耗进行专题讲解;全区抽调农机工作人员30人,到标准化示范区科技入户20余次,带领农户参观标准化示范区,回答农户提出问题,提高农户感性认识。抓好秋整地,严把质量关,2008年,全区完成整地面积7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46万亩,农业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
【资金投入】 2008年,全区投入农机具更新资金 2005.67万元,其中,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29.6万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592.28万元,农民个人投入资金1183.79万元,用国家补贴资金购置90马力以上大型轮式拖拉机20台、大中型配套农具32台(套)。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3台,80多家农户受益。 (李 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