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
【改革开放30年城乡建设】 1978年,大兴安岭城乡建设初具规模,年基本建设投资14 000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0 000万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4000万元,完成道路建设6064公里,房舍33 776平方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住宅建设快速发展。“七五”期间,累计投资117 488万元,建设居民住宅 28 267平方米;修筑部分给排水设施,加格达奇等主要城镇,由砂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和水泥白色路面;城镇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逐年增多。1998年,在国家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大兴安岭作出《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工作的决定》,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全区自来水年供水量2974万吨,用水普及率61%,建成供水管线147公里;城镇燃气和集中供热从无到有,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年供液化气3500吨,拥有城镇道路395公里,建成桥梁32座1867延长米,园林绿地面积586公顷,各类公园14个,人均绿地面积9.4平方米,全区人均住房面积 7.6平方米。2008年,全区累计投资51.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29.4亿元,城镇道路建设投资2.73亿元,新建、改造城镇道路160.15公里,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3.5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70.6%,燃气普及率71%,全区大型综合广场总投资7800万元,总占地面积 18.29公顷,人均房屋建筑面积 17.53平方米。30年来,大兴安岭人,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情况下,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在莽莽林海中建起3县4区和14个大中型国有森工企业的新型林区。
【综 述】 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建设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改观,建筑房地产业日益壮大,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各项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完成城乡基本建设投资51 492万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投资8992万元,住房建设投资32 172万元,公建及其它项目投资10 327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平方米,2085户居民当年回迁安置。拆除泥草房2169户,已建成2083户。廉租住房已交付使用478套,2.4万平方米。2008年,被省建设厅评为“全省建设安全优秀城市”被行署评为“2008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棚户区改造】 2008年初,大兴安岭地区将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列为地委、行署民生工程,制定《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实施细则》和《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推进工作进程。到年底,棚户区改造20万平方米,其中,13.8万平方米新建楼房实现当年开工、当年交付使用,第一批2085户搬迁居民在入冬前全部得到回迁安置,其余未交工6.2万平方米也都完成基础工程,部分实现主体封闭。
【泥草房改造】 全区泥草房改造工作确定3个示范村和1个试点村,将示范村改造泥草房建成节能、省地、安全新型住房。行署对示范村及试点村给予资金和政策等重点扶持。全年共拆除泥草房2169户,已建成2083户,超额完成省里下达改造2000户任务。
【廉租住房】 2008年 ,争取中央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 3865.9万元,其中,发放租赁补贴2326万元,棚户区配建廉租住房1539.9万元。发放补贴5522户,发放金额323.56万元,实物配租4943户,其中,棚户区配建廉租住房1060套,5.3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 478套,2.4万平方米,共投入廉租住房建设资金6013.08万元。
【规划建设】 全年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类单体建筑规划10个,规划用地总面积46 53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1 344平方米。编制《大兴安岭地区城镇、集镇绿地系统近期建设规划》,并指导各县区局编制完成《县区局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滨水城市建设调研】 按照黑建函〔2008〕200号 《关于上报滨水城市规划建设调研报告》要求,对大兴安岭地区河流、湿地、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进行调查,并从行署水务局收集到大兴安岭地区水资源概况和水系分布图,完成《大兴安岭地区滨水城市规划建设调研报告》。
【规划效能】 开展城乡规划效能建设和监察工作,落实《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书两证”,重点推进“阳光规划”,严格规划决策程序,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塔河县、漠河县、呼玛县和加区均成立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完成对本行政区内各类建设项目自查工作,对违反城市规划审批建设项目予以查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审批范围,规范办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手续,并实行审批内容、程序、时限、经办人、结果、批后管理“六公开”。
【三供两治】 推进 供水、供热、供气、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 “三供两治”工程,下发《关于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供两治”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通知》、《关于组织编制“三供两治”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2)通知》,落实三县四区编制“三供两治”近期建设规划,按时完成5个项目35个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任务。
【城镇绿化】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各县区局不断深化城镇总体规划中园林绿化规划内容,明确城镇绿化用地、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城镇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做到适地适树和适度建设规模。截止年底,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14.12%,绿地率13.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2平方米。
【重点工程建设】 漠河国际会议中心一期工程、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及业务用房、地区高级中学教学楼及食堂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塔河给排水工程和松岭给水续建工程、西小河二期治理工程已完成年度计划;职教学院综合楼、办公楼和图书馆工程,新林三中、呼中二中改扩建工程,呼玛党政中心办公楼等项目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勘察设计管理】 继续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全年审查新林林业局第三中学教学楼等59个单项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筑面积 32.09万平方米。组织完成塔河林业局云杉林木良种基地等11个建设项目设计审查,批复6个,其余5个在改修中。
【建筑节能】 加强建筑节能及科技管理,从2008年起各县(区)、局所有新建建筑全部执行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节能标准。在工程建设中继续推广使用节能塑钢窗、复合墙体等节能产品以及新型防水涂料、轻钢网架结构体系等新材料、新技术,全年建设节能居住建筑 18.7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8.94万平方米。
【建筑业管理】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及从业人员资质审批管理工作。根据部分企业提出资质升级要求,对拟升级企业进行初审,塔河万里筑路工程公司主项升级工作获省厅批准,林堪监理公司已完成注册资金、结构类型变更。完成全区24家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初审。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全年无新欠发生。组织首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民工学员1200余人,全年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备案中标金额3.37亿元,招标工程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100%。
【安全质量】 继续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 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100%,竣工备案率50%。广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全年进行四次专项督查工作,共检查在建单位工程项目 108项次,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连续三年无事故。2008年,大兴安岭被省建设厅评为“全省建设安全优秀城市”称号。 (李 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