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技术监督



  【改革开放30年质量技术监督】 1978年,在原标准计量管理处基础上,成立大兴安岭地区标准计量管理局,由科级建制升格为处级建制,全区标准计量工作由技术服务走上依法管理轨道。1983年,全区基本建立标准计量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质量、计量、标准化“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结束了标准、计量、质量监督工作由各部门、各企业分散管理、自行管理的历史。1985年、1988年,颁布实施《标准化法》、《计量法》,技术监督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确定“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计量化为基础”技术监督工作方针。1989年12月10日,成立大兴安岭地区技术监督局,大兴安岭林管局技术监督处,实行合署办公。是年起,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突出“打假”职能。1995年,各级技术监督局增设市场稽查机构,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职能。是年,国家颁布《产品质量法》,强化执法打假,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各级技术监督局对生产企业加强监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加大依法查处力度。1999年,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全省质监系统实行机构、 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管理“五统一”。2001年 5月,原隶属安全战线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职能及人员划转到质量技术监督系统。2002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负责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作。2005年,原卫生部门承担的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能划归质监部门。是年起,全区质监系统开展“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年”和“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扶优工程”、“惠农工程”、“关爱工程”和“拥军工程”。开展质监护农“春雷行动”,维护农民权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节能降耗服务,支持全区特色和优势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配备公共安全检测车、检衡车,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开展岗位大比武、大练兵活动,加大支干网、局域网建设,开通视频、IP和可视电话系统。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建立行政许可动态监管机制,深入开展监督管理和执法打假工作,增强质监工作在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影响力。
  【综 述】 2008年,全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近三个月的质监护农“春雷行动”,查办涉农案件23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围绕园区建设、产品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通道服务、零距离服务、登门服务、跟踪服务和免费服务。深入开展监督管理和执法打假工作,依法征收374.1万元,其中,收费286.3万元,罚没87.8万元。严格市场准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力,监督检验192批次,批次合格率90%。对辖区 665家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严把设计审查关、原材料进货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产品出口检验关和产品售后服务关。支持节能降耗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 3户签订责任书的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和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关注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关爱工程”。
  【质监护农“春雷行动”】 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为斯近三个月的“春雷行动”。全系统免费检定血压计等计量器具 372台(件);免费检测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定量包装农资产品净含量160批次;免费检测商品条码265批次;免费检测农村中小学校锅炉37台;免费提供相关产品、技术资料、信息材料、各类宣传手册 1.2万份;免费提供有关农业标准化、食品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维权投诉等方面的法律业务咨询服务12次;免费为农村集市、超市、边远村屯、农村中小学食堂等经销、食用的大米、小麦粉、调味品检验 430批次,免费检验化肥样品147个。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免费为农村学校师生检测眼镜120副,聘请技术人员免费为 1200名中小学生检测视力。免收各种检验检测、资料、咨询费用 18.3万元。全系统在“春雷行动”期间,查办涉农案件23起,扣押伪劣化肥70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地县两级局开通24小时“春雷热线”,接听热线电话56起,投诉举办问题查办核实反馈率100%。
  【支持工业化建设】 围绕园区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定30户重点企业和项目,开展绿色通道服务、零距离服务、登门服务、跟踪服务和免费服务,重点解决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兴安北药、林产品加工及矿产开发中遇到的质量问题。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将大兴安岭丽雪精淀粉公司、大兴安岭北极木业公司、恒友木业公司纳入首批试点单位,到企业指导、提供相关技术标准查询和服务,聘请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监测中心专家到丽雪公司授课,讲解“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与确认”知识。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取得进展,按照纸质档案、代码数据库、电子档案“三吻合”原则,截止11月末,办理代码证书新增数据271户、换证625户、年检656户,完成纸质档案转换电子档案 1552户,上报省局代码中心。
  【关注民生】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关爱工程”。全年检测计量器具3200余台(件),对全区各集贸市场、商场、石油部门等重要环节用于贸易结算的强检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在用小型衡器655台件、公平秤31台件,加油机147台件,衡器受检率96%,同比提高2%。对辖区内20家加油站使用的 46台加油机进行监督检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重点查处和整治规范酱油、食醋、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 5类食品加工企业。为保证棚户区改造所需建材产品安全,全区质监系统检查建材经销企业67家、生产企业28家,对销售外包装袋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水泥,无3C认证标志的电缆及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违规生产人造板等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规范建材市场经营秩序。
  【支持节能减排】 地、县(区)局制定《能源计量实施方案》,成立“开展节能降耗服务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推广先进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加强对合理使用能源的控制,帮助企业摸清能源情况,找出节能降耗切入点,支持企业进行切能技术改造,组织技术人员到企业帮助解决计量检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 3户企业选配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开展节能降耗,分别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加格达奇热电厂通过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更新改造仪器设备,通过ISO10012国际标准管理体系(A)级认证。
  【支持大项目建设】 服务大项目建设,在全区75个大项目中确定25个大项目为重点服务对象,其中 5个是省级大项目。制定《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全区大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成立 5个服务队,各服务队根据职责分工,对企业提供专职服务。依据大项目建设总体谋划,制定《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全区大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10项承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专访协调23次,出动车辆85车次,走访企业65次,为企业免费提供标准查询50余次,帮助18个大项目企业制定名牌战略五年规划,指导3户企业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受理,4户企业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组织协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17家企业检定、标准计量器具48台(件),强检计量器具合格率100%。培训管理人员、操作人员22人,帮助2个大项目企业制定应急预案,为企业2个大项目的5台特种设备建立监察档案,免费检测特种设备 38台(件),为大项目建设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4.1万余元。
  【质量稽查】 从推行技术人员前移、技术设备前移“两个前移”入手,利用公共安全检测车对肉制品、饮料、冷冻饮品等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进行监督检查,现场快速检验样品32个。利用手提电脑无线上网,对农资商品的生产许可证、厂商识别代码、商品条码及QS等信息进行现场查询、检验产、商品617批次。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突击检查 27户生产加工豆制品小作坊卤水使用情况,对 7户生产环境不合格小作坊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加强对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加大对重点产品的检查整治力度。开展钢材、水泥、涂料、人造板等为期半年的建材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能源效能标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专项检查;地条钢、洁燃油、学生用品、“保奥运、迎国庆”等专项执法检查以及家具、玩具、服装、仿真饰品、汽车配件、絮用纤维制品、洗涤用品等重点产(商)品的监督抽查,全系统查处违法案件237件。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区组成10个督查组,采取地局督查县(区)局和重点企业,县(区)局督查各使用单位的“两级督查”方式,把隐患排查治理与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相结合、与保障“奥运会、大冬会”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等活动相结合,统一安排,统一调度。到170多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督查,检查设备267台,下发特种设备整改指令书42份。在全区开展电梯专项检查、液化石油气瓶专项检查和浴池锅炉专项检查。检查液化气体充装站6家、电梯58部、浴池锅炉71台。
  【基础工作】 建立冷水鱼标准化饲养、西瓜(甜瓜)标准化种植等 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精品示范区,3个地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户扩大到 194户,示范田面积1800公顷。在全区建立农业标准化播放站48个、乡(镇)维权中心35个、村(屯)维权站(岗)80个,79个行政村均设立公平秤。采取扩大能源计量检查范围、推进计量检测体系认证等措施,指导、帮助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地、县(区)两级局分别制定《能源计量实施方案》,开展《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增效工作责任书》“回头看”活动,组织技术人员到企业,推广先进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摸清耗能情况,找出节能降耗切入点,解决计量检测疑难问题。
  【检验检测】 年内,三县、三区局均新增温度计检测试验台和压力表检测试验台,拓宽检验检测覆盖面,提高受检率。为公共安全检测车等“移动式实验室”购置气(液)相色谱仪等先进检测设备,为全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及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队伍建设】 地局班子5名成员和机关、直属单位 30名科级干部分别参加地委组织部举办的县级领导干部暨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省局党组在大兴安岭地区质监系统提拔 3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推进职称评聘工作,对全系统事业单位符合晋升条件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登记,32人被聘任为初级职称,另有9人通过公开招聘进入直属事业单位。
  【宣传工作】 全系统在地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稿件 184篇,在大兴安岭政府网、省局网站等网络媒体上发表质监动态信息385篇。组织和参与“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农业科技大集”、“5·20”世界计量日、法律法规实施纪念日、“质量月”等大型宣传活动 11场次。
                                   (张树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