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
【改革开放30年统计管理】 1978年,大兴安岭地区生产总值仅 3.1亿元。到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9.7亿元,是1978年的 22.5倍,人均GDP由834元/人,增加到13 162元/人,是1978年的 15.8倍。2005年,提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战略构想,优化生态建设项目,加大天保工程、营林工程、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禁采砂金、“以煤代木”和殡葬改革等项目投入力度,依法治林,开展“兴安绿剑”、“绿盾”等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确定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北药开发、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开发为重点发展的接续产业。逐步实现由林木生产向生态建设方向的战略转移。以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林木产品精深加工比重逐渐增大。2006年,提出“生态立区、项目兴区、工业富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总体思想,全区提前两年完成原“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区工业形成以大项目建设管理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持,以创建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四个工业园区为基础的总体产业布局,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7.3亿元,30年间工业总量增长40.4倍。2008年,大兴安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2.6亿元,是1978年的22倍。多层次、全方位、多种经济成份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实现产值42.0亿元,粮食总产量29.4万吨,是1978年的6.7倍。大兴安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6亿元,是1978年的16.4倍。城市综合功能增强,相继完成高等级公路建设、漠河支线机场通航、对俄经济贸易园区基本建设、中俄洛古河界江公路大桥项目、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项目。建成世纪广场、疾控中心大楼、会展中心、立交桥,改造火车站、甘河大桥、光缆及通讯线路,完成各种公益设施基础建设。初高中升学率稳步提高,98%中小学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 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医疗体制改革,2008年,全区有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卫生医疗等卫生机构396个,是1978年的1.3倍。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到2008年,有林地面积 66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83%。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六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占GDP比重26.2%,全区有 117个绿色(有机)食品,位居全省前列,北药种植面积40 027亩,绿色食品实现产值 8.5亿元。旅游业形成旅游品牌漠河“神游北极”,2008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6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4.86亿元。
【综 述】 2008年,行署统计局完成2007年年报,2008年定期报表、监测报表、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统计分析及信息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任务。创新统计工作方法,编辑出版统计资料—《改革与发展》,系统地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等各个方面的奋进历程和发展成就。加强法制建设,开展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开展统计执法检查,查出统计违法行为12起。开展统计监测,对“六大”接续产业发展情况、和谐社会、大兴安岭地区对俄合作园区建设进行监测。开展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统计,制定全区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实施方案,启动文化产业常规统计调查。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获得荣誉】 被评为2008年度向地委报送信息标兵单位,全区行政办公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标兵单位。被《统计与咨询》评为2008年度杂志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地区社科联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地直机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中被评为“为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人才支撑优秀单位”。局长刘清文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授予“国家统计系统先进个人”,范新立、张高钰、高鹏、戴启荣获“全省统计系统先进个人”。刘清文、赵鸿雁、侯立丽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社科联系统先进个人。刘清文、范新立、刘世方等27人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获国家级先进个人。于冰获“2008年度向地委报送信息先进个人”、“全区行政办公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在全省统计系统数据质量评比中,农业专业获特等奖;人口专业、物价专业、固定资产投资专业均获一等奖;工业专业获综合评比优秀单位;贸易专业获综合评比达标奖;建筑业获综合评比一等奖、单项评比一等奖。
【统计分析】 针对省委书记吉炳轩到大兴安岭地区调研做出的重要指示,形成《给经济把脉、为发展谋略》一文,得到地委领导批示,地委办《工作动态》全文刊发;开展林场转型调查,撰写《大兴安岭林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调研》报告,被国家统计局内网采用;展示大兴安岭改革开放30年成变,编辑出版统计资料《改革与发展》;关注民生热点,形成《改善民生迈出坚实一步——关于大兴安岭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状况的研究与思考》调研报告,对稳定和提高林区职工收入提出可行性建议;对棚户区改造工程试点情况调研,形成报告《关于我区棚户区改造试点工程的调研报告》;针对漠河机场通航,开展快速调研,形成报告《机场通航为经济发展插上双翼》等,全年撰写统计分析、调研报告49篇,完成省重点研究课题项目1项,获各级党政领导批示16篇次,2篇分析在全省优秀统计分析评选中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法制建设】 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培训工作。组织各县区统计工作人员参加全省业务培训和全区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开展近 600人的统计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对全区4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查出统计违法行为12起。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繁华街道悬挂条幅、设立宣传台,向过往行人散发宣传单,向社会宣传统计法律、法规。
【统计监测】 会同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完成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考核;采取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对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价格指数等重要统计数据开展重点监控、综合审核和质量评估。开展统计监测,对大兴安岭地区“六大”接续产业发展情况、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大兴安岭地区对俄合作园区建设进行监测。完成大兴安岭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监测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监测体系》,增加涵盖面和辐射领域。对人民关注的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支出,劳动力状况,经济目标责任制等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监督。
【统计改革】 以满足 GDP核算要求和围绕党政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首次开展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量统计。试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下算一级工作。制定全区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实施方案,启动文化产业常规统计调查。开展成品油流通和餐饮业能源消费统计。完成大兴安岭地区重点企业用工短缺情况调查,完成房地产开发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推进私营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完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超级汇总工作,完成黑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状况调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制情况调查。
【普查及专项调查】 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完善耕地面积等数据,为地区争取国家粮食直补提供依据。普查中,全区有13个单位获国家级先进集体,27人获国家级先进个人。17个单位获省级先进集体,36人获省级先进个人。完成投入产出调查。经过组织、培训、指导、审核、上报五个阶段,完成投入产出调查工作,调查表在省局审核过程中一次性通过。地区统计局被评为投入产出调查国家级先进集体, 3人获国家级先进个人。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对各阶段工作做出部署。开展宣传活动,在《大兴安岭日报》刊登经济普查知识,在大兴安岭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张贴标语,并开展清查摸底工作。 (邵 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