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经济管理
非国有经济管理
非国有经济管理
【改革开放30年非国有经济发展】 1979年,大兴安岭地区私营经济处于萌芽阶段,是时,全区个体户66户,没有私营企业。1991年,大兴安岭地区出现私营企业,只有25户,这些私营企业规模小, 层次低,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 并且季节性强,不能全年开工。1993年,省、地两级党委、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全区私营经济迅速步入快车道。特别是1998年和1999年,全区私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0年成立大兴安岭地区私营经济办公室。编制2000年年度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发展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2005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完成 221 114万元,比2000年的9.0亿元增长145.7%,同比增长7.0%;完成增加值77 39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6.8%;实缴税金7712万元,同比增长16.0%,比2000年的3066万元增长151.5%,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19.5%提高到2005年58.5%,提高3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总户数由2000年19 837户增加到2005年31 404户,增长58.3%,其中,私营企业户数由2000年150户增加到2005年 603户,增长302%;从业人数由2000年 47 639人增加到2005年86 000人,增长80.5%。2005年,地区中小企业局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指明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领导扶持、资金扶持、科技扶持、人才扶持、项目扶持等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托科技,非公有制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从粗加工型向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养殖加工业、北药开发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等五大产业,形成各行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在领导、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帮助企业依托科技,推动企业产品上档次、上水平。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走“校企联姻”之路,与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千日果”牌松果粉、“松苑”牌鹿补口服液、鹿补酒、鹿补胶囊,“北奇鸟”牌火鸡骨胶原软胶囊,绿源蜂业的芪蜂口服液等29项新产品,均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填补省内空白,8项获国家专利。“十一五”期间。2008年, 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4.3亿元,同比增长30.6%,占GDP比重35.7%;实缴税金2.4亿元,同比增长47.2%,占全区总税收47.9%, 增加值和税收增幅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区非公有制企业844户,个体工商户24 448户,从业人员81 390人。
【综 述】 2008年,地区中小企业局引导企业走“校企联姻”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开发产品15项,推广、应用新科技、新工艺 8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五届中博会绿色食品专展,签约14个项目,签约6.95亿元。优化产业结构,编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完善地级领导包扶骨干企业制度,配合组织部选派32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到30户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挂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16户企业向省争取37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和无偿资助资金,中小企业局为企业协调贷款4.1亿元。组织企业接受信用资质认定,上报24户企业参加评级,确定18户,评定AA级3户,A级15户。加大培训力度,累计培训企业代表2000余人。全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30.6%,占GDP比重35.7%;实缴税金2.4亿元,同比增长47.2%,占全区总税收47.9%,增加值和税金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列。年内,中小企业局获地区文明单位标兵、“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工作专项贡献奖、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专项贡献奖、被地直机关工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科技创新】 坚持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走“校企联姻”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开发产品15项,推广、应用新科技、新工艺 8项。松涛鹿苑被评为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并获省中小企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二等奖。兴安有机食品公司的黑尔康源林蛙王浆软胶囊等 4种产品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推进企业认证步伐,塔河县绿野山产品公司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加快名牌产品培育,北极神公司和丽雪精淀粉公司获国家驰名商标,松涛鹿苑等9户企业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教育培训】 推荐80余名企业代表参加省局组织的各类高等级培训;加强地本级培训,组织第四届厂长(经理)培训班和第三届创业辅导班,组织非公经济“龙江巡回大讲堂”在全区的巡讲活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1500余人收听收看讲座,其中企业代表 800余人。全年累计培训企业代表2000余人。
【招商引资】 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借助外力促发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等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五届中博会绿色食品专展,提升大兴安岭地区绿色产品知名度。中博会上签约项目14个,签约额6.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千元以上项目12个。
【结构调整】 编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和科学规划产品结构,把握生态型林区优势,重点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特色养殖种植业、绿色食品业、北药开发、木材深加工、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等“六大产业”,变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为经济优势。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向六大产业转型,在资金、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对优势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创业工程】 制定《创办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工作方案》,部署创业就业工作、孵化基地工作,突出创业工作主线,着力抓好园区建设,以创业促就业、促发展。以省级创业基地漠河县创业基地为重点,指导扶持创业;以新林、韩家园、图强三个县级创业基地为主体,推动产业集群堆积;举办第三届创业培训班,提高创业基地发展潜力;组织部分县区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赴兰西考察产业集群,为搞好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借鉴。
【领导扶持】 完善地级领导包扶骨干企业制度,重新修订《大兴安岭地区地级领导联系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实施方案》,完善包扶内容;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地级领导包扶非公有制企业绩效考核细则及奖励办法》,增强可操作性;配合地委组织部在全区选派32名优秀县处级后备干部,到30户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挂职1年。
【资金扶持】 做好省级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项目申报工作。为16户企业向省争取 37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资金;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与金融部门联合制定《大兴安岭地区中小企业实施银企对接工作方案》,完善银企对接工作程序。与大兴安岭地区中国银行和大兴安岭邮政储蓄银行联合举办 2次银企对接活动, 100余户中小企业参加银企对接。2008年全区金融部门向企业发放贷款7.6亿元,仅中小企业局为企业协调贷款4.1亿元。
【信用资质评定】 各企业接受信用资质认定,上报24户企业参加评级,确定18户,评级结果是AA级3户,A级15户。开辟信用体系建设。全区通过A级以上认定企业30户,其中AA级5户,A级25户。
【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行政执法专用目标和通用目标,实行一把手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健全法制机构,理顺执法主体,系统内地、县、乡级执法人员 140余人,领导带头学法用法,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行政执法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知识,提高执法水平。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宣传《中小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基层平时有检查,半年有抽查,全年有总评。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关系,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没有发生野蛮执法和越权执法以及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未有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发生,各部门社会评价满意率达98%以上。
【政风行风】 制定《2008年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工作方案》,建立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年初召开全区中小企业系统“关注民生,服务发展”视频会议,布置系统政风行风工作;畅通企业诉求。通过新闻媒体和地区行署网站公开向社会各界做出承诺,设立投诉电话,受理举报投诉10多起,已妥善解决;在大兴安岭中小企业网站上开辟政风行风专栏,设立局长信箱;参加“行风热线”直播节目。重点抓好“行风热线”前调研工作,抓好准备环节;抓好直播现场的领导环节,班子成员全部参加;抓好提出问题的整改和跟踪问效环节;抓好举一反三,健全制度环节,对群众反映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2008年中小企业局获地委行署颁发的2008年度“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工作专项贡献奖。
【“管理年”活动】 坚持与争创满意单位工作相结合,力求机关作风建设有明显进步;与开展学习型机关相结合,力求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与强化内部管理相结合,力求机关整体建设明显进步。强化思想教育、建章立制、加强考核,保证行政效能工作取得实效。成立“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制发《行署中小企业局“管理年”活动实施意见》,指导基层“管理年”活动开展;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树立禁奢崇俭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会议制度、议事制度、办事制度、纪律制度、安全防火制度、行政执法、财务管理制度、信访制度、保密制度及专业类制度并印制成册。
【舆论宣传】 配合改革开放30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工作简报等形式,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全年编制工作简报50余期,在地委、行署的各类信息简报及《大兴安岭日报》上发表信息10余篇,在省网站上发表信息 100余条。在《黑龙江经济报》上专版展示北极木业等典型非公有制企业。每季度在《大兴安岭日报》上公示符合产业政策的20多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
【爱心捐款】 汶川县发生地震后,率先向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出“关注灾区,奉献爱心”倡议,号召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募捐。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募集资金400余万元,其中,兴安矿业集团一次性捐献200万元,全部用于救助灾区。 (闫鸿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