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森林防火 【改革开放30年森林防火】 地区防火办公室建于1972年。1978年起,全区各级党政领导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林区首要大事来抓。1987年“5·6”大火后,大兴安岭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累计投入资金 9.6亿元。至2008年末,全区拥有专业森林消防队员4900人,快速扑火小分队107支1375人,瞭望塔167座,检查站113处,防火外站 85处,飞机加油站4处,防火指挥车105辆,履带式森林消防车19辆,专用运兵车290辆,特种车 37混合辆,J—50水车63辆,防火宣传车48辆,摩托车140辆,灭火水枪2793支,风力灭火机4125台,通讯指挥车16辆,对讲机956部,短波电台99部,中继站66个,超短波车载台409部,卫星电话120部,推土机及运载车 28辆。建立全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实行行署专员、县区局长、乡镇场长、村段长“四长”负责制和地包县、县包乡、乡包村“三级包片”责任制。防火工作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同奖同罚,纳入县区局目标考核。每年进入防火期,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网络、挂标语彩旗等形式专题宣传护林防火。将每年 5月确定为防火宣传月,集中开展“5·6”大火反思、万人防火游行、万人签名等活动。全区设立检查站、管护站、巡逻队“三道防线”,实行野外作业“一盒火”制度,逐级签订防火责任状,防火戒严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专业森林消防队伍集中食宿一级待命,建立火情监测网络,林火综合监测率100%。全区森林防火工作已实现组织机构系统化,专业队伍标准化,机具装备现代化,内业建设规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预测预报科学化,预防扑救预案化。
【综 述】 2008年,全区降水量比历年均值偏少113.8毫米,为历史最少年份,5级风以上高火险天气达42天,防火期平均每3天出现1天高火险天气,全区防火形势严峻。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地区防火办公室抢前抓早,周密部署,提前10天进入春季森林防火期,提前一个月进入高火险期。各级包片领导按照责任分工,到责任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明察暗访。各地在实施战区、军地、协作单位、林农“四个联防”基础上,细化地块责任,建立防火责任体系,层层落实火源管理和宣传教育责任制,推广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管护做法。加强对林内采探矿、筑路、营林、森调、采集、农事等野外作业火源管理,制定《加强野外作业火源管理补充规定》。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发生火情隐瞒不报、贻误扑火战机、组织扑火不得力相关责任人问责,全区有118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给予6名火灾肇事者判处有期徒刑、行政拘留和罚款处罚。科学用兵,实施“北兵南调”布防策略,增强东南部战区扑火力量。各重点火险区布防107支 1375人的快速扑火小分队,初发火灾扑救坚持“重兵投入,首战成功”原则,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全年发生森林火警和一般火灾36起,过火林地面积290.4公顷。
【火警火灾】 全年发生火警火灾36起,其中,火警33起,一般森林火灾3起(韩家园林业局洪胜沟火、呼中林业局宏伟林场火、塔河县塔林林场河南农场火),过火林地面积290.4公顷。火场投入总兵力33256人,其中,森林部队5639人,专业森林消防队14 234人,群众扑火队13 383人。调用飞机753架次,调用消防车、推土机、运兵车等车辆1925台次。
【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标语、短信等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把火灾典型案例作为宣传教育重点,以反面典型现身说法和火灾专题片真实画面教育群众,增强全民遵守防火法规自觉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贯穿公民素质教育全过程,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火源管理】 继续实施战区、军地、协作单位、林农“四个联防”,推广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管护做法,建立林农交错区域联防协作关系,调动农民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积极性。派人到黑河市爱辉区、嫩江县落实联防措施,加强同周边省区联防协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布防力量优化升级。发挥防火检查站、管护站和巡逻队“三道防线”作用,实行全天候24小时检查、巡护和监控,对过往车辆和入山人员实行“三查三不放行”制度,对各责任区实行封闭式看守,对重点地段、危险部位派专人看守,在各主要支叉线每3至5公里安排 1人进行巡护,做到“层层有人负责,处处有人把关,时时有人监督”。加强对林内采矿、探矿、筑路、森林调查、采集、农事和冬季木材生产等野外作业火源管理,坚持实行野外作业“十有”规定、“一盒火”制度、义务宣管员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加强野外作业火源管理补充规定》。开展地县“三清”工作,首次利用飞机、车辆、水上巡逻艇和马队等交通工具相配合方式,对偏远区域违规入山人员进行清理。高火险期,地区防火办、地纪委、地区公安局、行署资源局、行署营林局和森林支队等部门联合组成4 个“三清”稽查组,到各乡镇、林场和偏远区域草塘、河流等重点部位开展清查,全区出动“三清”工作组检查2257次,出动人数 2466人,查出火险隐患502处,清除违规人员1847人。
森林消防装甲运兵车
【森林防火预案化】 重新修订完善《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集中爆发森林火情应急预案》、《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布防方案》和《大兴安岭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预案》,制定《处置森林火灾预案》、《重特大森林火灾火烧区扑火预案》和《处置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区域森林火情应急预案》。全区防火预案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际性,森林防火工作预案化、科学化。
【预警巡护】 利用卫星、飞机、高山瞭望和地面巡逻等监测手段,加强林火预警监测,对夏季雷击火高发区加大地面巡护密度,延长瞭望时间。坚持飞机载人巡护和机动车辆载人携带扑火工具、通讯工具到重点区域、偏远山区和沟塘进行预警巡护做法,发现火情就近扑打。
【森防队伍建设】 呼玛县专业森林消防队增编200人,全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总兵力4900人,专业化快速扑火能力提高。加强东部重点火险区扑火力量,全区快速扑火小分队由84支增至107支,1375人布防在各重点火险区。
【科学扑救】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特点,重点地区重点防控,靠前布兵,春防期间实施“北兵南调”战略,抽调北部、中部战区驻图强、阿木尔、呼中森林部队和专业森林消防队到较早进入高火险等级东南部战区的呼玛、韩家园驻防,增强东南部地区扑火力量,在各重点火险区布防 107支快速扑火小分队。扑救初发森林火灾坚持“重兵投入,首战成功”原则,对危险性较大森林火情直接下命令调集数倍于常规兵力,快速投入火场组织扑救,首次扑救成功率100%,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基础建设】 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投入1000万元,对防火公路、塔路、瞭望塔和桥涵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维修与改造,投资 300万元增购人工增雨车、移动航站、运兵车、索降装置等设备,完成国投 480万元防火设备购置,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各县区局结合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需防扑火物资和设施设备。
【航空护林】 多方筹措资金购置移动航站,投资100万元开设 74个直升机吊桶灭火野外取水池,与青岛直升机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逐步把加格达奇航空护林站建成东北航空护林枢纽。全年使用各型飞机32架,飞行753架次,飞行时间 1716小时,其中,机降运送兵力116架次1203人次,“三清”作业飞行16架次,化灭洒液4架次4吨,吊桶洒水灭火127架次250吨。
【扑救宏伟林场火灾】 4月15日11时20分, 呼中宏伟林场因野外吸烟引发森林火灾。山火发生后,地防指全力组织扑救,立即启动《大兴安岭地区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确定以“保人、保镇、截火头”为重点的扑火方案,成立火场前线指挥部,将火场分为北线和东线2个防区,设2个分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对山火扑救工作做出重要批示。4月 16日,副省长黄建盛在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地委副书记刘文波陪同下亲临火场,指挥扑救。4月24日,火场彻底实现 “三无”标准。火灾过火面积473.5公顷,其中,林地92.6公顷,荒山草地380.9公顷。火场投入总兵力3905人,其中,森林部队465人,专业森林消防队1260人,后备森林消防队2180人。调用消防车 14台,推土机11台,调用运兵车等各种车辆498台次。投入飞机6架,飞行79架次,机降379人。
【奥运安保】 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大兴安岭地区专门对防火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按照防火紧要期要求落实防火责任。开展以“防森林火灾发生,保奥运顺利召开”为主题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对山产品采集人员采取“定车、定人、定点”办法,对旅游人员采取与客运、服务和接待单位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等措施,在全区开展“保森林安全,促经济发展,迎奥运召开”森林防火隐患大排查活动,强化对重点人群火源监管,奥运会期间未发生森林火灾。
【防火关注民生】 地区防火办规定,各地、各单位在办理森林防火通行证、森林防火车辆通行证、森林防火入山证、乡村通行证、野外作业许可证、山产品采集证时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与供电部门协商,除呼玛等危电线路 5级风以上依然采取停电保障措施外,国电线路完成改造, 5级风以上天气正常供电,减少防火期大风天停止供电损失。进入防火期,各县区局防火部门按照地防指要求,派人到野外作业点、农场、牧场、招商引资项目单位和电网改造、修路、管道铺设、采矿等施工现场跟班作业,检查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情况,组织防火专业队伍,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免费为农户烧秸杆,解决困扰农户多年耕种问题,调动农户抓农业生产和参与森林防火积极性。 (赵国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