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野生动植物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



  【综 述】 2008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实施,重点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执法检查、疫源疫病监测和林下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及湿地资源专项行动。全区出动执法人员1240人次,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3人。开展全区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湿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基础工作,全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信息员在“湿地中国”网站发布湿地综合信息 108条。实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零报告制度,健全完善疫源疫病监测制度及防控应急预案。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完成保护区规划编制、监测软件设计、数据库建设工作。召开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阿木尔现场会,出台《大兴安岭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开展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加强林下资源产品采集、运输管理,加大林下资源交易市场监管力度。资源馆每周二、周四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年接待各类参观团体 691个,13 472人次,同比增长30%。 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被评为全国集中打击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先进集体。
  【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护鸟宣传周及世界“湿地日”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义。推进特色养殖业发展,规范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企业经营秩序。全区实施无限期禁猎,停止猎捕审批工作,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大幅调减木材产量,撤场并场,将林场职工全部撤到局址居住,减少林内人为生产生活干扰,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保护和恢复;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巡护力度,构筑“三道防线”,实行严格入山管理制度,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及湿地资源专项行动。
  【执法检查】 开展代号“飞鹰行动”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区出动执法人员1240人次,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起,其中,野生动物案件 4起,抓获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3人,清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31处、野生动物加工经营场所37处,检查野生动物活动区域68处。收缴野生动物621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6只),野生动物制品287件,收缴猎具 17件。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被评为全国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对全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和经营利用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查处无证养殖企业3家、超范围养殖企业1家,责令限期补办手续。
  【湿地保护】 年初,开展为期 2个月的全区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编辑出版《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一书,全面反映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分布、类型、数量及动植物区系组成、生物多样性、群落分布、生产力及资源利用、湿地保护状况。砂金全部停采,全区被采金破坏湿地资源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开展全区首次湿地资源调查和《嫩江源湿地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湿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基础工作。建立湿地信息发布制度,全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信息员在“湿地中国”网站发布湿地综合信息108条。全区有各类湿地面积1 055 471公顷,占全区总面积12.6%。
  【疫源疫病监测】 健全完善《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试行)》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等制度,重新修订《大兴安岭地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应急预案》,实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零报告制度,加强国家、省、县三级监测站点建设,建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指挥中心1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处,省、地级监测站8处,将分布全区的300多个管护站、检查站作为监测点,由各县(区)、林业局配备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开展工作,形成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
  【自然保护区管理】 编制《呼中国家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呼中、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立法调研、草案征求意见等工作;完成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基本信息监测软件设计和数据信息库建设工作;完成多布库尔、岭峰、绰纳河省级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改情况上报和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基础工作;协调督促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完成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占地报批、呼中自然保护区完成三期工程初步设计、双河自然保护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评审上报和项目争取工作;完成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总体规划和嫩江源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工作。全区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自然保护区8个,总面积1 068 707公顷,占全区经营总面积12.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为呼中、南瓮河、双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5 585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 5个,为北极村、岭峰、绰纳河、多布库尔和盘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3 122公顷。
  【林下资源保护利用】 成立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主要林下资源储量进行调查摸底,召开全区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阿木尔现场会,出台《大兴安岭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组成联合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时整改。开展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加强林下资源产品采集、运输管理,加大林下资源交易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集、运输和破坏林下资源行为,实行采集报批备案、采集收购日报告制度。将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纳入行署、林业集团公司考核各县、区、林业局年度经济责任目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承包指标内容。全区转让 3555个林班,经营承包面积1 101 352.4公顷,林业局收取林下资源承包转让费9 914 500元,采集期间户均收入5000多元,649户职工成为第一批林下资源承包户。全区采集笃斯2594吨,越桔5957吨,偃松籽1499吨,山野菜 644吨。建林下资源交易市场78处,与收购商和交易市场签订责任状101份,登记注册收购企业 17户、加工企业9户。
  【资源馆管理】 将每周二、周四定为资源馆对外开放日,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接待各类参观团体691个,13 472人次参观,同比增长30%。与育才中学、军分区、森警等单位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单位,组织中学生及驻地官兵参观14次,1528人次。资源馆增设科普教育厅,有科普图书200余册。增加科普教育影片播放设备1套,制作纪念卡片设备1套,更新展板6块和大屏幕播放软件1套。                          (王 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