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改革开放30年科普】 大兴安岭地区科学技术协会1982年 8月成立,多年来,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科普惠林惠农、科技帮扶家庭致富、决策咨询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全区有县区科协7个,县级企业科协5个,院所校科协4个,地级学会 30个,社区、林场、乡镇科普协会28个。1983至2008年,地区科协开展“生物百项”、“十小活动”、“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微机竞赛”、“青少年小制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等青少年科普活动50余次,多次受国家、省级表彰。连续开展20届“科普之冬”活动,累计有万余名农村党员干部和20余万人次农民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 500余项农业技术、400余项工业技术得到推广。 开展学术研讨,举办全区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与成果发布会、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森林防火研讨会和全区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提出决策咨询建议百余条。1987年起,每年开展一次全区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评出优秀论文1500余篇,13篇论文在国家级学术年会交流,15篇论文在省级学术论坛交流。2006年以来,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普宣传月”、“送科技到生产一线”活动。全区成立社区科普大学35所,乡镇林场科普学校28所,有科普志愿者队伍15支,社区科普图书室23个。每年 9月“科普宣传月”开展广场宣传、举办科技知识报告会、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展板巡展和媒体宣传等科普活动。成立7个专业 47人组成的“送科技到生产一线”科技服务团,举办柞蚕养殖、大豆、马铃薯及食用菌种植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 337期,为农民送去《农民致富宝典》、《养禽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家庭致富工程实用手册》等 8种万余册养殖技术资料。结成239个帮扶对子,为其解决 173个技术难题,建家庭致富工程示范基地 1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50多户。  
  【综 述】 2008年,全区科协系统完成深入实施家庭致富工程,推进科技帮扶活动;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推进科普系列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推进决策咨询和学术交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推进科协组织建设和各项服务“四个推进”工作目标,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科学素质。地县科协聘任和下派219名科技帮扶指导员,与239个家庭结成帮扶对子,解决173个技术难题,推广10大类28项实用科学技术,建家庭致富工程示范基地 13个,发放家庭致富工程实用手册4000余本,培育科技示范户150多户,辐射带动帮扶户 1600户,举办科学技术培训班 287期,20 000余人次参训。全区建有科普大学19所,乡镇林场科普学校28所,组建和完善社区、林场、乡镇科普协会28个,建立社区科普图书室17个,科普画廊33个,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13支。地区科协被评为全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标兵,科普工作、学会工作和调研宣传工作被评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科普大篷车巡展”和“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受到中国科协表彰,“全国科普日”、科技创新、“科普之冬”等活动受到省科协表彰。



                 科普大蓬车巡展【实施家庭致富工程】 针对家庭致富经济业户生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发展难、增收难等实际问题,地区科协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制定科技帮扶方案和科技指导员管理办法,组织全区科技人员开展大型科技帮扶活动。全年地、县(区、局)两级科协聘任和下派 219名科技帮扶指导员,与 239个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科技帮扶指导员根据帮扶户实际情况,结合当地资源及产业优势,帮助帮扶户科学选择致富项目、解决技术难题、降低创业风险,推广特色种养殖等10大类28项实用技术,为帮扶户解决 173个技术难题,建立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家庭致富工程示范基地1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50户,辐射带动帮扶户 1600户。为帮扶户提供种植、养殖、北药等生产实用技术,举办科学技术培训班287 期,20 000余人次参训,发放家庭致富工程手册4000余本,编发《预防应对自然灾害简明读本》。组成实施家庭致富工程活动调研巡视组,多次到基层开展调研和巡视指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撰写家庭致富工程综合材料5篇,调查报告、汇报材料5篇,编发简报10期。
  【科普惠林惠农】 发挥科协自身优势,结合实施“家庭致富工程”,大力培育科普示范基地、专业技术协会和培养科普带头人,积极向中国科协、省科协争取有关政策。漠河县图强大利养殖基地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新林区宏图镇食用菌技术协会被省科协、省财政厅评为全省先进专业技术协会;呼玛县白银纳乡农民吴常起被省科协、省财政厅命名为全省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奖补资金。
  【科普进社区】 将“科普进社区”系列活动继续向林场、乡镇延伸,在林场、乡镇创办科普学校,组建、完善科普协会、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组织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等活动,提高职工、农民群众科学素质,增强依靠科技创业致富本领。全区建有科普大学19所、乡镇林场科普学校28所,组建和完善科普协会28个,建立社区科普图书室17个,社区和林场、乡镇科普画廊33个,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13支。加格达奇区卫东社区和漠河县松苑社区被评为省级科普示范先进社区。
  【决策咨询】 组织气象、防火、森林病防等行业专家学者,对2008年全区气象、防火、防汛形势、农牧业生产经营发展前景等进行研讨,召开学术成果发布会,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其中 4个方面建议被行署、林管局采纳,《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疾病流行趋势预测与防治建议》在行署、林管局《信息专报》刊出,地委、行署有关领导予以批示。针对全区林下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提出《全区林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对策建议》报地委、行署。
  【基层组织建设】 新林区、加格达奇林业局等科协召开代表大会,健全完善科协组织,80%以上县区局科协已进行换届选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专兼职工作人员。 下发《地级学会换届工作办法》,规范学会换届工作。成立地区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解决 6年未解决的组织建设难题。
  【“科普之冬”活动】 组织第二十届全区“科普之冬”活动,以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为主要形式,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6期,培训农民8500余人,培训基层干部 4100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6项,工业实用技术12项。地区科协被评为全省“科普之冬”活动二十年先进集体,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科普宣传月】 9月,举办地直机关干部科普知识报告会, 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科普报告会,TRIZ理论科普报告会,印发《突发灾害及紧急避险手册》,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和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组织科技指导员到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生产,进行科普大篷车全区巡展等。邀请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所长、省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曹宪双为地直机关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作“生态建设与矿产开发知识报告”,此项活动被授予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奖。
  【科普进校园】 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参观科普教育基地、试办中小学生科普课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举办科普报告会、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针对全区科普场馆欠缺、科普设施落后现状,积极申请经费购置被誉为“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先后到三县两区,向3000多名青少年展示24件科技展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被中国科协授予鼓励奖,获奖金5000元。开展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全区有14件作品16名学生分获省级二、三等奖。
  【科技创新】 邀请省科协专家为地区部分科技工作者举办TRIZ理论知识报告会,新林区、图强林业局等地科协举办TRIZ理论培训讲座15期,培训 500多人。地区科协和图强林业局科协被评为全省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地区科协坚持以企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地区科协主席侯德义被中国科协、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评为“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
  【学术交流】 组织全区科技工作者参加2008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推荐《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对加快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体系建设的探讨》两篇论文被收录国家学术年会文集。开展地区级自然科学技术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评出65项优秀学术成果。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制定《大兴安岭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将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制度化、规范化。规定地区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一次性奖励2000元,每年免费体检一次,每年享受一次休养待遇等。召开联系科技工作者座谈会35次,走访2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0余件。         (詹宝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