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气象

气象

气象



  【改革开放30年气象】 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1970年成立。1978年,天气预报采用“收听加看天”方式,天气图用手工绘制。1984年,天气图所用数据利用传真机收集,自动填图机完成。1996年起,天气预报采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云图和 MICAPS处理系统、MM5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业务系统。2000年,完成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2002年,建成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和数值预报模式 MM5集群计算机运算系统。2004年,建成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闪电定位系统,在黑龙江源头和嫩江源头建洛古河和南瓮河生态监测站。2005年,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基地和DVBS数字视频广播系统。2006年,完成大兴安岭乡镇雨量点建设。30年来,地区气象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为公众服务、森林防火服务和农业服务向交通、运输、城建、水利、环保、保险、商业等行业延伸;从单纯天气预报、气候资料服务扩展为气候分析应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农业气候区划、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粮食产量预测、商业气象服务、城市环境气象服务等综合服务。气象服务技术由简单的书面预报、电台广播、报纸刊发拓展为利用电视气象节目、气象警报网、 计算机网络、“12121”电话自动答询、图文传真、手机短信等形式,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计算机、遥感监测等先进装备和技术综合各种信息。全区已形成以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分析预测、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等多种气象服务为手段,以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安全服务、资源服务为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在扑火、农业、防灾减灾、凌汛、大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次受到国家、省、地表彰奖励。



                 新建气象预测办公楼
  【综 述】 2008年,全区气象系统按照“科技兴气象战略、人才战略和拓展战略”要求,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完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工作,继续开展“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活动,为林区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召开专门会议,解决约束预报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出台《加强业务质量管理工作通知》和《提高预报业务质量奖惩办法》,全区气象预报质量为67.27%,雷达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测报观测基数 54250,操作基数78217,发报基数85540。测报、农气、辐射、酸雨观测质量 0.0‰,资料传输及时率98%以上,气表审核错情0.1,气象技术装备运行情况良好。全区设 10个地面大气探测自动站、4个林火自动站、41个雨量自动站、11部闪电定位仪,各项业务观测质量和传输达到省定标准。局长常诚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和管理年活动先进个人,纪检组长马金国被评为全区优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李忠奇被评为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地区气象局被评为全区优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标兵、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等,局青年中心被团地委授予“青年文明号”。
  【创新工作】 与尼尔基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东北地区属首例),对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提高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预测预报服务能力及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精细化起到推动作用;开展对外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呼伦贝尔市大杨树东,鄂伦春、达斡尔两个自治旗境内,拥有八大农场、耕地 120万亩,对其服务内容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指导管理、人员培训、规章制度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建立,提供本地各种年、季、月、旬、候等中、长期预报产品和短时、24小时天气预报、3至5天不定期预报及危险天气、灾害天气预报(如大风、暴雨、连阴雨、大雪、霜冻等),多普勒雷达远程预警和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指挥。
  【防火气象服务】 针对“今春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春防期有明显高温少雨和大风天气时段,春防期火险总体趋势偏高,平均等级为3至5级,对森林防火工作十分不利,尤其是北部漠河、塔河原始森林,东南部十八站、韩家园、呼玛等地为重点防火区域,春防形势非常严峻”情况,春节期间即开始研究部署春防气象服务工作,提出及早进行人工增雨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为没有人工增雨火箭车的林业局配备增雨火箭车等建议。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多次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适时协调各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干旱程度。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行署副专员李廷祥、王怀刚和省气象局刘万军局长、杨卫东副局长等领导多次到气象局现场指导春防气象服务工作,对地区气象局在春防期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呼中林业局发生森林火灾后,3月5日至6月 15日,地台为火场发布滚动“气象决策信息”,对火场高温、大风、高火险天气时段做出准确预报,发挥雷达、遥感、闪电定位系统、自动站等现代化设备作用,制作防火气象服务信息124份,发布火险预警信号 30份,处理林火遥感监测图片798张,接收处理雷达图像 4100幅,作业提供多次人工增雨信息,大量自动站实况监测数据为森林扑火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将被动扑火救灾人工增雨作业变为主动常规业务,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建议,被地方政府采纳,森林防火期和日常坚持“每一次过程不放过”,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秋季防火期全线未出现火情火警。森林防火期间,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01天、94次,出动增雨车辆102台次,发射火箭弹425枚,作业面积30 612.5平方公里,增雨总量 10 453.4万吨,增雨总经济效益8867万元。进行高炮防雹作业19次,耗弹423发,保护面积67.3平方公里,防雹总经济效益(减少损失)2867万元。



                 雷达信息资料处理
  【农业气象服务】 为县区政府和农委、科协等部门提供年景分析等农业气象情报。 3月下旬,在全区农业科技大集向农户发放2008年年景分析材料,通过防灾减灾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发布农业年景分析、农业生产及对策信息。根据不同时期气候特点,制作发布39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特大暴雪气象服务】 10月23日(霜降),呼中、新林、塔河等地遭遇大兴安岭历史上第一场特大暴雪。地区气象局立即启动全程跟踪气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天气预报等形式多次向社会公众发布寒潮、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做好灾害性天气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气象局领导与一线业务人员一道工作,得到地方政府领导肯定。23日晚,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王怀刚发来贺电:“你们的服务非常主动及时,领导带头坚守预报服务一线,继续做好雨雪衍生相关服务工作”。
  【爱心捐助】 “5·12”四川地震发生后,局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半小时有 57人捐款7550元,捐献特殊党费6800元,全系统累计捐款19 600元。开展以“捐赠衣被,温暖剑阁”为主题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捐赠毛衣42件,毛裤8件,棉衣17件,毛毯 2条,棉被1床,其中200元以上物品3件。



                 办公业务现代化
  【廉政建设】 确定党风廉政建设十项重点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副科级以上干部购置 “廉政书法警句”悬挂办公室,天天警示。 组织全体职工参观大兴安岭地区“清风兴安”廉政书画作品展,纪检组与各县(区)一把手谈话,提高一把手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开展党风廉政专题学习活动,党组中心组及纪检组成员参加,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计划》和中央纪委 《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参观大兴安岭地区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加强和完善局务公开工作,完成局务公开示范点命名上报工作,投资 5万余元,完成网站、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等局务公开设施建设,要求各部门下基层台站必须过问局务公开工作。
  【开发气象服务系统】 开发决策气象服务图表制作系统,全区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服务信息直观、新颖。开发雷电监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雷电落点隶属行政区域下垫面性质更加清晰,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增强,有效预防森林雷击火发生。
  【依法行政】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气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与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地区消防支队联合对全区重点部门、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进行防雷安全检查。对群众举报大兴安岭移动通信在e校通擅自发布天气预报,按《气象法》、《行政许可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气候状况】 全年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日照充足,大风日数少,初霜晚,终霜早。年度极端最高气温:加格达奇、呼玛34.2℃~37.0℃,新林、塔河34.4℃,呼中、漠河34.8℃~35.6℃。 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加格达奇、呼玛-35.6℃~-36.8℃,塔河、新林-35.6℃~-38.6℃,呼中、漠河-41.2℃~-42.2℃。年度日照时数:加格达奇2621小时,比历年多 182小时,呼玛2587小时,比历年少8小时,塔河2278小时,比历年少85小时,新林2497小时,比历年多 68小时,漠河2443小时,比历年多7小时,呼中2326小时,比历年多 29小时。年度积温:加格达奇、呼玛2227℃~2435℃,新林、塔河1645℃~1699℃,漠河、呼中1614℃~1658℃。年度大风日数:加格达奇3天、呼玛2天、新林1天、塔河5天、漠河4天,呼中3天。
  【冬季气候】 冬季平均气温-19.8℃,加格达奇-—16.5℃,呼玛-17.6℃,新林-19.6℃,塔河-20.2℃,呼中-22.1℃,漠河-22.7℃,分别比历年高2.5℃、3.4℃、1.9℃、1.0℃、1.7℃、2.5℃。
  【春季气候】 春季全区平均气温2.3℃,比历年高2.6℃。 加格达奇4.1℃,呼玛、新林、塔河、呼中、漠河分别为4.5℃、1.7℃、1.7℃、1.2℃、0.8℃。
  【夏季气候】 夏季气温偏高 ,降水明显偏少。夏季全区平均气温 18.5℃,比气候值高1.6℃。加格达奇、呼玛18.9℃~21.0℃,比历年高1.4℃~2.2℃,新 林、塔河 17.7℃~18.4℃,比历年高 1.6℃~1.7℃,呼中17.4℃,比历年高1.8℃,漠河17.4℃, 比历年高0.8℃。夏季全区平均降水量262.2毫米,比气候值少56.2毫米。加格达奇、呼玛 341~246毫米,比历年少29~48毫米,新林、塔河346~244毫米,比历年少4~55毫米,呼中、漠河 235~161毫米,比历年少89~113毫米。
  【秋季气候】 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全区初霜期普遍偏晚。秋季全区平均气温4.2℃,比历年气候均值偏高0.5℃。 加格达奇、新林、呼玛分别为5.7℃、6.5℃、3.7℃, 比历年高0.5℃~0.9℃,塔河、呼中、漠河分别为3.5℃、3.3℃、2.7℃,比历年高0.1℃~0.7℃。
  【气象灾害】 4月上、中旬高温、少雨,风力大,土壤失墒严重, 部分地区出现旱象。5月下旬低温寡照,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不利,连续降雨天气给大田播种带来不便。6月中旬气温明显偏高,持续高温少雨,土壤失墒加剧,小麦地块出现 3厘米干土层,此时正值小麦需水关健期,严重缺水对麦穗形成初期造成严重影响,减产已成定局。 6月下旬,呼玛降水偏少,干土层达 7厘米,部分地块小麦旱死。其它县区略旱,因时间短,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大。8月10日,呼玛县北疆乡4个村遭受冰雹袭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541公顷,绝收面积177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受灾人口152人。
                               (栗昭东 王富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