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概况

教育概况

教育概况



  【教育工作三十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兴安岭地区教育事业恢复生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协调发展。1978年,全区有小学校249所,在校小学生 55 943人;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27 062人。其中,高中10所,在校生3614人,毕业生2194人。在普通中学中,初中33所,在校生23 448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908人,毕业生308人。全区教职工4290人,其中,专业教师2900人。1980年 9月,实验中学成立,被列为省重点中学。1982年,全区中学网点经过调整,形成大林场有初中、县区局所在地有普通高中。是年,职工“双补”开始,成人教育进入发展阶段。1983年,地区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高中、职工中专相继成立,成人教育发展成为以初等教育为基础,中等教育为重心,兼顾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1988年,以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为目标。成人教育以扫盲和技术培训为重点、教育工作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至1997年,通过省政府高标准扫盲验收。1994年,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工作重点,至1998年,通过省政府验收,全地区提前两年完成“普九”任务。中小学布局按照“压缩规模、提高档次、集中办学、提高质量”调整方针,坚持有利于天保工程实施,有利于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巩固普九成果,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原则,做到与天保工程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规范化学校建设相结合。撤并高中3所、初中7所、小学插初中班21所、小学25所、教学点38个。完成高中办在县区、初中办在县区局、小学集中到行政村的目标。2003年3月 14日,大兴安岭地区职业学院成立,由原林业学校、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四所学校合并。设师范教育系、艺术体育系、林业管理系、电子工程系、医学技术系等学科。教职工 388名,在校学生3036人。1998年,全区开展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制定《新一轮规范化学校建设五年规划》。至2000年,全区规范化中小学校达到80%以上。至2003年,有省级示范初中8所、小学11所。政府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教育经费递增率均在 10%以上。2000年,各县区在上级正常拨款外,增加投入1591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2001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82亿元,同比增加15.5%。彻底消除政府办中小学D级以上危房。2007年,行署投入5400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配套教学设施建设,装备“新三室”、补充“老三室”完善“音体美”、卫生教学设备;投入1050万元为各高中学校统一配备通用技术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各林场学校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各中心幼儿园配备室外大型玩具和室内桌面玩具。全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980台,学生机器比9:1;建微机室127个,102所中小学联入互联网,有多功能教室88个、语音室 89个、“校园网62个。有省示范中小学37所,幼儿园 3所,全区中小学校均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开展“师德建设年”、“师德建设回头看”、“树师表型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质教育”、“敬业在兴安、奉献在岗位、创新在教坛”、“热爱林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等系列活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素质,是振兴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希望所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先后在北京、上海、辽宁、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地聘请45名教师来讲课,连续四年送教委主任、学校校长、专业教师到外地接受新的教育培训。行署每年出资50万元,加上各县区出资共计不少于一百万元,在教师节期间对年度模范教师进行奖励。企办中小学教师从2006年1月起,执行地方同类人员工资标准,为 5366名企办教师补发9500余万元工资。创研的小语 “注.提”、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快速作文等先进教改成果大面积推广。 小语“注.提”实验受到省厅表彰,“体育目标教学六环节”科研项目获国家级二等奖。《大兴安岭动植物》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08年末,全区有中小学 127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初中29所,小学88所。中小学在校生50 987人。其中,普通高中9284人,初中16 769人,小学24 934人。职业高中学校8所,在校生3583人。成人中专学校10所,在校生380人;职业学院1所,全日制在校生2924人。  
  【综 述】 2008年,全区教育工作按照 “全面、均衡、协调、跨越”发展主题, 实施“质量工程”、“师表工程”。职业教育以抓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举办首届全区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培训“双师型”教师 110人;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特色产业调整设置专业学科,为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拓宽中职招生领域,中职招生2275人,完成招生计划134%;为企业培训各级各类技术人员14 918人次。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全区4325名教师参加赛课;继续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高考二表以上本科进线人数继续巩固在千人以上;呼玛县通过县区政府教育等级评估,漠河县实现“双高普九”初评要求;“阳光体育”运动在各县(区)普及,冰雪管乐特色教育成果在巩固中提高,大兴安岭地区开展冰雪管乐教育经验在国家级报刊刊发。开展“幸福从教”活动,通过学习教师礼仪、阅读经典书籍、举办文体活动,引导教师争做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题报道大兴安岭地区“幸福从教”经验做法;选派优秀校长到名校挂职学习;启动“大兴安岭教育专家工作站”;组织校长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教育5885人(次)。教师普遍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实施“林远工程”,确保网络硬件条件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年”活动,年内培训教师2500人次。举办系列赛事,召开现场会,发挥现有信息设备使用效益。制定标准化信息建设方案和达标规划,提前 3年完成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巩固扩大助学成果,惠民政策实施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对中职在校生给予1500元/人/年资助,计 330万元,为全区6万名学生统一投保校方责任险;“阳光工程”救助贫困学生23 349人次,金额562.1万元;对38名考入本科贫困学生资助19万元,落实1167名普通高中学生享受国家和省助学政策。行署管局一次性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向上争取资金7592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创历史新高。全区教育现代化程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成立教育工作文化体育协会,重点开展读书、培训、写作、下基层指导调研、文体五项活动。编写《高考考生必读》资料,并免费发放。高考连续11年无雷同卷。在“万人评教”活动中,发放调查问卷64 471份,社会对教育总满意率98.6%。在地直和加区中小学开展集中评议活动,受到省检查组好评。全区有中小学127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初中29所,小学88所。中小学在校生50 987人。其中,普通高中9284人,初中16 769人,小学24 934人。职业高中学校8所,在校生3583人。成人中专学校 10所,在校生380人;职业学院1所,全日制在校生2924人。  
  【教育经费】 全年投入教育经费50 818.3万元,同比增加 77.4万元,增幅0.15%。总支出49 253.8万元,同比减少1368.3万元,降幅2.7%。其中,个人部分支出31 210.8万元,同比减少1697.7万元,降低5.16%,占支出63.4%;公用部分支出14 804.3万元,同比减少1916.3万元,降低11.5%,占支出30.1%;基建支出3238.7万元,同比增加2245.7万元,增长226.2%,占支出6.6%。  
  【师资队伍】 全区中小学教职工 6191人,其中,小学3232人、初中 2095人、普通高中864人;职高教职工 450人,成人中专教职工192人,职业学院教职工 401人。中小学专任教师5004人,其中,小学2719人,初中1623人,普通高中662人;职高专任教师213人,成人中专专任教师154人,职业学院专任教师262人。  
  【改善办学条件】 2月28日至3月12日,地区教育局、集团公司采购办、地纪委组成2007年度中小学集中改善办学条件设备购置检查验收组,到韩家园、十八站、塔河、阿木尔、图强、西林吉、新林、呼中、松岭、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对2007年度教育教学设备采购到货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2008年度,行署管局一次性投入2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1400万元集中用于呼玛、塔河、漠河三县中职学校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维修改造、购置实习实训设备、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区各学校专业教学设备达到基本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大兴安岭行署年度向上争取教育资金7592万元,创历史新高。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 649 118平方米,同比减少95 62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1 745平方米,同比减少 11 83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13.44万元,同比增加290.05万元。图书藏量1 067 534册,同比增加125 714册。电子图书藏量159 583张。同比增加138 854张。  
  【教育专家工作站】 12月14日,大兴安岭地区教育专家工作站成立。聘请全国著名专家郑杰为大兴安岭地区教育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在启动仪式上,郑杰为专家工作站揭牌,全区12名骨干校长与郑杰老师举行拜师仪式。提出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要在教育专家亲自指导下,做优一所学校,带动10名骨干校长,引领 100所学校跟进,使千名教师和万名学生受益,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举办工作站成立首次培训班,全区 100多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  
  【民办教育】 全区有民办学校150所,教职工302人,在校生3972人。10月,以《评估细则》为依据,对全区民办文化教育机构进行检查评估。采取教育机构自评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复评方式,以办学方向、学校建设、教育管理、教学效果和收费情况五个方面作为检查重点,通过逐项对照检查打分,按评估得分划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档次,评估结果将于2009年初通报全区。  
  【少数民族教育】 大兴安岭地区有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族乡中心校两所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下设5个教学点,学生380人,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47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坚持特色办学,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开设《抢救濒临失传的鄂伦春民族语言》民族语言会话课,学校派教师向鄂伦春族老人学习民族语言,进行现场语言录音,制成光碟,鄂伦春民族语言科研课题获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学校开展以“民族舞,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快乐大课间展示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颈力、搬棍纳入到体育课堂,列入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开设鄂伦春族语言课,实行双语教学。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成立民族舞蹈队、管弦乐队,研发桦皮手工艺制作校本教材,一名学生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一名学生考入广东省国华中学宏志班。呼玛县白银纳鄂族乡中心校被评为地级平安校园。   
  【特殊教育】 大兴安岭地区有残疾学生79人,主要以随班就读和开设特教班形式接受学校教育。加区六小设特教部,教职工13人,其中,专业教师8人,学历均达标,5名教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科学校。教学采取九年制复式教学,面向全区招生。其中,2~3年级设一个班,有5名学生,6年级设一个班,有2名学生,7~8年级设一个班,有4名学生,开设“十字绣”职业课程。11名学生享受人150元/人/月生活补助。  
  【教工文体协会成立】 4月1日,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工作文化体育协会成立,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加格达奇召开,71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大兴安岭地区教工文体协会章程》,选出第一届协会理事会理事54人,常务理事15人,王晓霞当选为第一届会长。教工文体协会下设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棋牌等七个分会。   
  【教育新闻写作视频培训班】 5月30日,举办教育新闻写作视频培训班, 全区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 150名教育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特邀东北网舆情评论部副主任魏义松讲授教育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上宣读《全区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奖励办法》,部署2008年度教育宣传信息工作。  
  【助学工程】 大兴安岭地区在全省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制定《大兴安岭地区林业企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对中职在校生1500元/人/年资助。为全区 6万名学生统一投保校方责任险。对来大兴安岭地区投资建设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取消户口限制。健全以政府为主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各方共担、全方位救助贫困学生格局,年内,通过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师生救助、领导包扶等措施,救助学生23 349人次,救助金额 562.1万元;对38名考入高校本科特困学生,一次性给予19万元资助,落实1167名普通高中学生享受国家和省助学政策。组成检查组到各县(区)就控、辍、保学工作进行检查。全区中小学辍学率分别为 0.1%和0.5%,高中普及率65.5%,控制在社会指标考核要求之内。  
  【少儿书信大赛】 团地委、地区少工委、教育局、邮政局联合举办第四届“网通杯”以“我的奥运梦想”为主题,全区少儿书信大赛活动,近3万名学生参赛。310名中、小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各5名、二等奖各10名、三等奖各30名、优秀奖各100名。加格达奇区教育局等17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6人获个人贡献奖。地区邮政局为获奖学生及获奖集体寄送喜报。  
  【“和谐机关”创建】 在全区教育系统继续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重点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文化”层面上创新、突破。物质文化建设,重点设立政务公开栏和电子显示屏,启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立书屋(电子阅览室);精神文化建设,重点开展读书、培训、写作、下基层指导调研、文体五项活动。成立大兴安岭地区教工文体协会,举办全区教职工“幸福杯”书法绘画摄影展和排球赛、乒乓球赛。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和师生向灾区捐款109万元。举办“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教育发展论坛”活动;制度文化建设,制定《绩效考评办法》,《信息工作奖励办法》和《机关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完善《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经费管理规定》、《大兴安岭地区学校精细化管理规程》,控制发文数量,减少会议次数,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节约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以营造优良政务环境,公平考试环境,和谐育人环境为目标,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利用教育网,电子显示屏、手机彩铃等方式宣传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工作在“环境年”活动中的意义。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查摆梳理出的问题进行分解细化,落实责任人。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全区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启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对外来投资者和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中考取消户口限制,开展向“留守儿童”献母爱活动。编印 《高考考生必读》资料,并免费发放,进行 “友情提示”和诚信教育。在《大兴安岭日报》设专栏解读中考政策。招生考试实行“六公开”制度,在 140个高考考场配备屏蔽仪和作弊克。中考体育实行阳光考试,购置智能无线传输学生体育健康测试设备,配备专门测试软件。由教育局主管局长率队组织考试,邀请地区纪检委有关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行风工作】 3月,召开全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暨行风工作会议,7月,召开行风建设推进会议,年内,召开两次行风监督员工作会议,参与两期“行风热线”节目。开展“万人评教”活动,面向社会发出问卷 31 033份,人民群众对教育总满意率98.8%。11月,在地直和加区所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集中评议活动中,接受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集中评议检查组检查,给予充分肯定。高考连续11年无雷同卷,受到省厅表扬。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普通高中招生择校生数量全省最少,收费标准全省最低。  
  【综合治理】 开展学校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学校安全百日督查、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行动。继续巩固治理成果,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全年共开展安全大检查5次,治理校园安全隐患56处,有两所学校被省厅评为省级安全和谐校园。(王怡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