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新闻传媒 【改革开放30年广播电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兴安岭广播电视事业步入加速发展快车道。1980年,电视台购置彩色摄像机、录像机和编辑机等设备,实现彩色信号采集、制作和播出。1985年7月1日,国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正式收转中央电视台节目,实现收看当天中央电视台节目。1987年,北山发射台建成后,电视节目由2套增加到4套。1991年,国家广电部批准,加格达奇电视台更名为“大兴安岭电视台”。电视台开播以来,不定期播发自行拍摄专题片,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办临时性专栏。1988年,创办第一个文艺性节目《文艺之窗》。1993年,开办第一个综合板块节目《绿海纵横》和《兴安玉翠》,到1998年举办13期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全区电视台、转播台站88座,3瓦到100瓦发射机129部,总功率13 007瓦,是全省电视普及最早地区之一。全区90个乡镇林场,134个行政村、自然村,1998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有107个行政村、自然村通电视,占总数80%。1992年有线电视台开通,转播8套节目,1996年转播节目增至25套。2007年,大兴安岭有线电视台成功将黑龙江电视台5套节目传至各县、区、局。2008年,广播由6档节目增至12档,实现直播互动,其中,《畅行天下》、《阳光花季》、《广播故事会》、《成程帮您找工作》等栏目成为林区听众知心栏目。电视台将无线和有线频道定为新闻频道和生活频道。新闻频道由一档《全区新闻联播》增至《全区新闻联播》、《新闻5分钟》、《兴安各地》、《聚焦》等四档。生活频道由一档《关注》,增至《关注》、《生活风向标》、《视点》、《法在身边》、《会客厅》、《金色阳光》、《走遍兴安》、《绿海放歌》八档。广电系统有100多件广播电视作品在国家和省级评比中获奖。
【广播电视综述】 2008年,行署广播电视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广播电视强省活动为载体,按照“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高效创优”的改革方针,增强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扩大覆盖面。强化行业和内部管理,营造“学习、快乐、真诚、和谐”的工作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专题《贯彻“两会”精神,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创建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贯彻“两会”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专栏,开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集中心思、加快发展》、《林产工业壮大林区经济》、《生态旅游为我区经济发展助力》、《大项目建设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招商、亲商、安商、富商》、《园区经济描绘兴安经济发展蓝图》、《绿色产业撑起经济发展一片天》、 《漠河着力打造北极狐貂良种基地品牌》、 《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以煤代木利区利民》、《新农村建设》、《学习兴安文化,促进家乡建设》、《全力以赴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专栏,开辟《构建和谐兴安从我做起》、《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兴安》、《生态篇》、《文化篇》、《发展篇》、《社会和谐篇》、《政治和谐篇》、《产业篇》、《党建篇》、《百姓篇》、《政府篇》、《展望篇》等专栏,分别从生态建设、发展特色经济、以煤代木、招商引资、文化事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风气改善、重点产业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和谐兴安宣传。全年播发系列报道16期,新闻特写20篇,专访11期,累计发稿400多条,在省电台、电视台发稿79条。对上发稿 226条,其中,省电台125条,省电视台82条,中央电台5条,中央电视台12条,外省台2条。省级获奖作品13件,国家级获奖作品1件。
全区广电系统行风建设推进会
【专题报道】 “两会”期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报道大会盛况,会后报道全区“两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报道全区政法、纪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报道“行政问责”、“以煤代木”、“家庭致富”、“项目建设年”、“管理年”活动情况。
【关注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 发挥地方媒体舆论先导作用,在组织捐款、哀悼日、交纳特殊党费、灾后重建等方面开展宣传报道,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组织捐款报道10组。电台文艺部协助龙广爱心基金大兴安岭办事处开展献爱心宣传。制作《爱心基金》、《春天的呼唤》等系列节目。全局208名职工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2 200元,76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12 600元。
【奥运报道】 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集中开展北京奥运会盛况报道和转播。两台及时制定宣传报道方案和安全播出预案,相继开辟《奥运快讯》专栏,转播完整、安全、高效。
【生态旅游宣传】 围绕冰雪文化、生态旅游、哈洽会、漠河冰雪汽车拉力赛、北极光节等,电台利用《贯彻“两会”精神,促进经济发展》专栏,宣传全区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走遍兴安》,每周播出两次,在《视点》栏目中制作四期反映全区旅游产业系列报道,同时制作旅游产业板块专题《聚焦》。两台新闻联播在第一时间播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动态消息。电视台制作旅游主题公益广告,在黄金时段每天播出 5次。两台组织专题报道组报道漠河冰雪汽车拉力赛和黑龙江初冬热身滑雪月大兴安岭开滑式。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报道大兴安岭漠河机场试航、通航和大兴安岭“北极光”节盛况。电视系列报道《飞跃梦想》,分五集介绍漠河机场从开工建设到通航艰辛历程。两台采取与省台和中央台邀请采访、联合发稿办法,扩大旅游宣传。其中,《漠河找北》30分钟专题片8月 6日、7日在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5分钟风光片9月15日起分别在央视1套、4套、7套等栏目各播一周。邀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先后三次来大兴安岭拍摄宣传片;地区广播电台加入《飞跃城市》互播活动,与湖北荆州、福建福州、广西桂林等全国72个城市电台建立起互播联系,每周六播出介绍对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等。地县两级电视台制作《欲火重生》、《美丽神奇的大兴安岭》、《兴安十大名片风光片》、《大岭生态话今朝》等专题宣传片。把摄影列入新闻宣传重要组成部分,刘亮《家乡的风景》8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杂志刊载。
【“环境年”宣传】 开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专栏和专题系列报道,电台开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主题直播节目, 电视台开辟《创建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贯彻“两会”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等专栏,开辟 “优化经济发展 我们怎么办”新闻专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每天滚动播出18条以上。到全区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采取访谈形式,报道各部门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新举措,介绍全区六大产业、五大基地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的成就。开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集中心思、加快发展》专栏,用专题、访谈、系列报道等形式,宣传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大兴安岭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突出“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为发展放行,一切为发展服务”主题。
【森林防火宣传】 进入防火期后,推出专栏《牢记教训、警钟长鸣》,采取重点报道、典型报道和警示教育等形式宣传森林防火。防火戒严期内,防火公告、防火公益广告、防火规定等每天滚动播出,组织“5·6”大火反思日系列报道和全区森林防火专题片展播,做到森林防火宣传天天有声、天天有影。
【关注民生报道】 两台推出《兴安首府——打响棚户区改造攻坚战》、《为民建新家,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等系列报道,从百姓篇、政府篇、展望篇三方面反映加格达奇棚户区改造成果。 1月,物业管理相关办法、劳动合同法等出台后,对百姓热议物价问题进行跟踪报道。推出《行风热线》直播节目,5月 10日,电台与地区纠风办在广场联合举办《行风热线》“万名公仆服务日”活动,电台与省广播电台并机联播。发挥电视转播车作用, 首次与电台实现1个小时现场直播。
【栏目改增】 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高效创优”为改革方针,全面改革频道设置、节目编排,广播由6档节目增至12档,实现直播互动,自办广播日播出时间增至5小时30分钟,《畅行天下》、《阳光花季》、《广播故事会》、《成程帮您找工作》等栏目已成为林区听众知心栏目。电视台将无线和有线频道细化为新闻频道和生活频道。新闻频道由 1档《全区新闻联播》增至4档,为《全区新闻联播》、《新闻5分钟》、《兴安各地》、《聚焦》。生活频道由1档《关注》增至8档,为《关注》、《视点》、《法在身边》、《会客厅》、《金色阳光》、《走遍兴安》、《绿海放歌》、《生活风向标》。自办节目时间由30分钟增至85分钟,全天滚动播出。增开加格达奇区、加格达奇林局新闻联播时段,体现开放办台特点。
【对外宣传】 “建设和谐兴安”、“以煤代木”、“工业园区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旅游宣传”、“兴安十大名片”、“漠河机场通航”和“北极光”节等热点、重点报道被上级台采用播发, 7部反映大兴安岭发展变化和秀美风光专题片在省台和中央台播出。全年对上发稿176条,其中,省电台105条,省电视台54条,中央电台 5条,中央电视台12条。省级获奖作品 13件,国家级获奖作品1件。
【事业建设】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下拨黑龙江省 500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全部免费投放大兴安岭地区,落户白桦乡双合村等 500户村民。省局投入资金设备2000多万元,用于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行署投入 125万元用于设备更新。6000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楼工程开工建设。电台自办节目全面实现直播。完成电视台和电台发射台维修、电视转播车后期改造、电视直播系统升级改造、新闻远程回传系统技术维护、气象局与广播电视局光缆开通、大杨树“大兴安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技术维护改造。解决松岭、新林、阿木尔、图强新闻回传质量差、速度慢、呼中新闻回传设备系统重新安装等问题。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到位。全年有线电视创收375.7万元,广告创收 38.2万元。按照“管理年”和广播电视强省活动要求,强化行业和内部管理,改变有系无统局面,制定《广播电视局工作制度》和各部门管理制度10余项,内部管理职责明确。建立自动化飞鸽办公系统和QQ群,利用政府网站空间,创建大兴安岭广播电视网站。
【行政执法】 两次开展全区广播电视执法检查,开展卫视设施专项整治,规范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严把节目制作和播出关,完善安全播出预案,确保卫星接收信号源万无一失和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马云汉卢德本供稿)
【改革开放30年大兴安岭日报】 改革开放30年《大兴安岭日报》由铅印到胶印,由手工排版到激光照排,由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由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由70年代简陋办公环境到宽敞、舒适、方便、明亮办公环境,建立 300平方米报纸采编平台,采编人员人手一台电脑、录音笔和照相机。5、6个人共用一台电脑,编辑记者排队打字已成为历史,实现办报现代化、网络化和无纸化。用改革精神推动报纸宣传工作,在新华社、《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刊发外宣稿件 600余篇,长篇通讯《巍巍兴安绿意浓》在《黑龙江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整版刊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20周年回眸”四篇系列通讯,在新华社连续发表。周末版自改版后,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突出晚报风格和林区特色,关注民生、聚焦百姓。开办大兴安岭日报网站。利用互联网优势,扩大读者群,网站日均点击率3200多人次。30年间,有近2000余篇反映林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新闻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获中国报业年度技术进步奖,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单位,全省地市级报纸质量评比第三名,连续18年保持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大兴安岭日报社综述】 2008年,报纸新闻宣传重点定位在“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三大主题上。拓展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提高新闻宣传实效。重点报道地区“两会”、迎庆“奥运”、改革开放30周年、环境年等活动开展情况。开辟4个专栏, 推出“两会”精神宣传彩色联合版26块,彩色图片专版18块、发稿312篇,图片 200余幅,20余篇系列报道。“环境年”专栏,发稿864篇、专栏3个、照片200余幅。重大活动发稿件60余篇、专版12块、理论文章24篇、照片 200余幅。开辟“提高公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活动专版 12块,发稿392篇(幅)。专版《知廉耻有错必改,讲文明我要先行》、《小窗口传承文明》发稿 136篇。“提高公民素质,打造礼仪兴安”等9块专版发稿127篇、照片29幅。森林防火新闻宣传推出专栏126期,发稿 1648篇。省以上报刊发稿348篇,同比提高15%。有百篇稿件在《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绿色时报》和东北网等刊发,有稿件被新华社作为通稿编发。周末版由16块版增至28块版,增版周六正刊。承办省新闻摄影年会,《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13家报社分别用整版新闻图片刊发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成就。制定《编辑部工作问责实施细则和报纸差错处理补充规定》。18人被地级以上机关授予先进个人等称号。
【“两会”专题报道】 成立以总编辑为组长“两会”报道组,抓动态、抓典型、抓经验、抓成就,采取开辟专栏、专版、连续报道和系列评论等形式,进行综合立体报道。开辟“看项目、抓落实、促发展”专栏,通过彩色联合版等形式,刊发各地发展大项目典型经验,配发评论员文章。刊发彩色联合版26块,彩色图片专版18块,编发各类稿件312篇,图片200余幅。
【重点工作报道】 对生态文明建设、大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煤代木等具有全局性重大主题深入报道,采取动态报道与全景式分析报道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详实数据、实例和各方面新经验、好做法和实际效果作正面报道,用正确舆论引导推动重点工作在全区开展。连续刊发《呼中现象解读》、《走进内蒙看发展》等20余篇系列报道。
【“环境年”宣传】 用专栏、专版形式,刊发全区开展“环境年”活动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果。编发各类体裁稿件864篇,开设专栏3个、照片200余幅。
【文明创建宣传】 宣传“提高公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活动情况,经编委会策划,以“为发展让路,为发展放行,为发展服务”和“提高公民素质,打造礼仪兴安”为主题制定宣传报道方案。开辟专栏、发专版、印彩报进行跟踪报道。开设《兴安人新形象大家谈》、《争做文明使者》、《做礼仪使者,创和谐校园》、《整治环境卫生,打造洁净兴安》和《集中治理交通秩序,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曝光台”和“回音壁”等专栏,刊发《知廉耻有错必改,讲文明我要先行》、《小窗口传承文明》等专版12块,刊发各类体裁稿件 392篇(幅),相关稿件136篇,优化人文环境倡议书8篇,理论文章18篇,照片29幅。
【森林防火宣传】 落实全区森防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开辟专栏,抽调高素质记者到县、区、局采访,全面反映全区森防工作动态、做法和成果。开辟“森防第一位,警钟须长鸣”和“防火瞭望台”专栏126期,刊发森防稿件1648篇,其中,重要动态性新闻和正面典型新闻249篇,言论及理论文章98篇,照片200余幅,宣传口号20期。
【业务培训】 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主要领导亲自授课,从新闻摄影到编采业务进行系统培训。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十七大”精神培训学习,派24名编采人员到省新闻出版局进行上岗培训,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到地委党校轮训。10月,开展为期一个月 “抓学习、提素质、强责任、保质量”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完善机制】 新组建要闻部(时事版)。制定《编辑部工作问责实施细则和报纸差错处理补充规定》,对报纸重大差错等界定和处罚标准做出具体规定。推出“总编辑评报”制度。大兴安岭日报社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地市级党报第三名。
【周末版改版】 在北极光节期间,利用各级领导和全国客商会集漠河之机,增设《兴安探秘》、《聚焦》等专版和专栏,全面介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旅游资源。大兴安岭日报周末版改版成功,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部长刘杰分别对周末版成功改版给予肯定。 8月,增加出版周六正刊,全区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地区主要领导重要活动及时见报。
【采编平台建设】 年末,搬迁曙光大街新社址后,扩建采编平台。实现办报现代化、网络化和无纸化。12 300平方米办公区, 300平方米开放通透式采编平台大厅投入使用,采编人员人手一台电脑,写稿、编搞、组版等工作全部在平台网络上操作完成,建立新闻摄影和财务核算小平台。编辑部各部门设有新闻策划室兼休息室。 (于 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