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



  【改革开放30年医疗卫生】 1978年始,大兴安岭地区各县、区、局卫生机构相继建立,至1985年,全区有卫生机构 254个。卫生技术人员3190人。医疗床位1809张。防疫站12个,妇幼保健站(所)6个,全区乡镇、街道医院(所)19个,村医疗点 82个。各县、区、林业局医院设内、外、妇、儿、五官科,检验化验室、药剂室。 配备X光机、心电图等简单医疗设备。可完成一些急、重病人抢救并开展脑、胸、腹及骨科手术。重症及疑难病人大多转上级医院。1981年,对个体行医进行登记,批准 9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个体行医。加格达奇街道卫生所的部分医务人员转为个体行医。至1984年,全区批准34名中医、牙医、妇产科个体开业医生。1985年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每年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个体药店监督覆盖面9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实行食品卫生网络化管理,食品卫生综合达标率87.5%。1988年,兴建大兴安岭地区急救中心至1991年建成。 增添日本产岛津500毫安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松下B超诊断仪、心电机、万能手术台、激光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大兴安岭地区医院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 537人,床位359张。 1993年,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新法接生,接生率99.5%。 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系统管理,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29‰以下。三轮强化免疫平均接种率95%。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89/10万。鄂伦春族结核病下降到1.75%,8至10岁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 10%以下。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已经能开展脑肿瘤切除术、脾破裂修补术、断指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手术。1997年6月,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域规划,使本地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全区有12家医院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年,在塔河县、漠河县建立中医院,作为北药开发临床用药基地。2000年,全区拥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等机构 212个。形成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体系。全区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和12家二级乙等医院基本具备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和对突发性意外事故应急能力,可以做一些大型复杂手术。 在“5·6大火”、“6·30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非典”疫情期间,全区防疫系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全区已建立“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省、地、县(区)三级疫情报告网络。2005年,漠河县被命命为“国家级卫生县城”。连续三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医院管理年活动”,各级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和医院内涵建设,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推行院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价格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监督。2008年,全区医疗机构329个,其中,医院 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卫生院30个、门诊部20个、急救中心 (站)2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卫生监督所 10个、县(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71个、其他卫生机构8个。病床位2796张。卫生技术人员2962人。主要大型医疗设备有核磁共振、CT、血液透析机、数字减影X光机、呼吸机、麻醉机、 腹腔镜等。可做心脏二尖瓣分离、介入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冠状动脉内支架、腹腔镜胆囊摘除、甲状腺瘤切除、断指再植、髋关节置换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心脑血管造影等手术。疾病控制能力在计划免疫、消灭脊灰证实、地方病、森林脑炎、乙肝、结核病等方面达省定标准。地区医院及各县(区)医院与省级大医院建立医疗协作关系,重、大、疑难病可通过网络会诊治疗。开展“专家兴安行”和“送温暖”妇女病普查、义诊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将原加区第二医院转型为地区妇幼保健院。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区农村,参合农民 27 755人,参合率99.16%。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区取得《行医许可证》个体诊所 160个,个体行医人员 300余名。启动大兴安岭地区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对结核病人实施归口管理、全程督导。组建地区牙病防治所, 在校少年儿童龋齿防治覆盖率95%。全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现有卫生资源基本能满足全区人口医疗卫生保健和健康需求。



              工作人员在检查指导药品经营企业
  【综 述】 2008年, 全区卫生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开展“专家兴安行”和“送温暖”活动。开展妇女病普查、义诊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减免医药费 4.1万元,捐赠药品价值5000余元。对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免费体检 112人。将原加区第二医院转型为地区妇幼保健院,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哈医大二院确立技术协作关系。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农村县区,参合农民27 755人,参合率99.16%,扩建漠河县医院,新建呼玛县医院和19个乡镇卫生院。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投资 938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置医疗设备。有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入《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项目。33名医生获全科医师证书、34名护士获社区护士证书。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出动4万余人次,清除垃圾800余吨。与北京好医生教育培训中心联手,采用多媒体视频手段,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2008年, 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99.16%;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保险率100%;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病例网络直报率100%、县区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10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实现 99%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1.31%、农村孕妇住院分娩率100%;餐饮单位和食堂索证率100%,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98%;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率60%;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率80%;二级以上医院院务公开率100%;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率在95%以上。



                   双排螺旋CT机
  【卫生惠民服务】 开展“专家兴安行”和“送温暖”活动。组织地区医院、地区二院各科专家到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乡、漠河县北极乡,加区加北乡、白桦乡,开展妇女病普查、义诊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减免医药费4.1万元,捐赠药品价值5000余元。派出医疗队到韩家园林业局,对食用含 “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免费体检,4天共体检112人。通过协调,加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对光明社区供水管线进行改造,解决 300多户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将原加区第二医院转型为地区妇幼保健院,结束大兴安岭地区多年来没有独立地级妇幼保健机构历史。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哈医大二院正式确立技术协作关系,使医疗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农村卫生工作】 全区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7 755人,参合率99.16%,在全省13个地市中排名第一。落实乡村医生防保补贴1200元/年/人。扩建漠河县医院,新建呼玛县医院和19个乡镇卫生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呼玛县兴华乡新民村乡村医生刘学广被授予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8月,全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现场会在呼玛县召开。
  【社区卫生服务】 各级政府累计投资 938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置医疗设备,改善社区就医环境。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入 《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项目。建立加区卫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投资30万元装备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和诊疗设备。
  【应急工作】 组建各级卫生应急队伍,举办全区《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培训班、《禽流感防控演练》等一系列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新闻媒体、设咨询台、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对食用“三聚氰胺”奶粉的 112名婴幼儿免费体检。
  【疾病预防控制】 启动全区传染病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 35次。对7起疑似事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开通大疫情VPN系统。开通全区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服务,完成省 CDC下达HIV筛查中心实验室、麻疹、风疹、碘实验室考核。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由原来“5苗”防“7病”增加到“13苗”防“14病”,对全区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接种率100%。
  【卫生监督执法】 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突出重点监督管理节假日和重大活动饮食安全、餐饮业、加工销售食品业和学校、幼儿园食堂等消费环节卫生安全。年内无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病。通过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与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全区医疗卫生市场。全区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100%,自愿无偿献血率100%,确保医疗安全。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推行“阳光政务”、“绿色通道”、“首问负责制”等六项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把医政执法监督权利下放给四个林业局卫生科,将个人诊所、门诊部审批权下放到县(区)卫生局,方便企业和群众,减少办事环节,减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爱国卫生运动】 开展以“爱环境、讲卫生、树新风、迎奥运”为主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区共出动机关、企事业单位 1050余家,4万余人次,清除积存垃圾包、建筑垃圾及软包装废弃物800余吨,刷洗小广告12 000余处,整治120余座旱厕内外卫生环境,居民区、城郊结合部、单位周边及市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全区人居环境普遍优化。创建省级卫生单位19个,省级健康促进社区1个,省级卫生先进县城1个。
  【人才队伍建设】 与北京好医生教育培训中心联手,采用多媒体视频手段,有33名医生获全科医师证书、34名护士获社区护士证书;对全区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卫生监督员进行系统培训,发放法律书籍354本;举办全区医疗护理岗位技能竞赛,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创建活动】 大兴安岭地区首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行风评比地区卫生局连续两年被地区和省卫生厅评为“关注民生、服务发展”活动最佳单位;信访工作被评为优胜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获“县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刘晓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