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综 述】 2008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以“安全至上”为中心,统筹药械监管与食品综合监管、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日常监管与应急处理能力,下发《关于组织查处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紧急通知》,全面封存控制三鹿婴幼儿奶粉下架 776.9公斤。完成“奥运会”期间兴奋剂治理工作。封存问题药品“刺五加”注射液6100支;“双黄连”注射液3410支。开展盐业、液态奶、酒类市场、儿童食品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立案查处25起,罚款4万余元。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72份,处理两起食品超期、变质问题。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制定《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定》。举办系统副科级以上干部轮训班, 进行药品科学监管理念教育;6名正副科级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充实到科室领导岗位。全力以赴投入扑火工作。全区系统86名干部捐助四川灾区1.6万余元。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开展 “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廉政意识”岗位廉政教育活动调查答题活动。参加“行风热线”庆典“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万名公仆迎奥运签名宣传活动,设立咨询台和宣传图版,散发“万名公仆服务日”宣传单2000张。
【兴奋剂专项治理】 奥运会期间,开展兴奋剂专项治理工作。召开兴奋剂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与各县区局、企业签订承诺书。制定《全区兴奋剂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兴奋剂专项治理目标、任务、步骤和措施。成立地、县(区)两级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兴奋剂专项治理舆论宣传,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向企业发放《反兴奋剂条例》宣传手册 380余本。地、县(区)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8期,对食品药品企业380人次进行培训,增强企业第一责任人强化兴奋剂专项治理意识。开展对全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兴奋剂药品拉网式检查,实现监管地域无盲区,单位无盲点,品种无遗漏,层面无断层,实现无非法生产、无非法批发、无非法零售、无非法出口兴奋剂“四无”目标。出动执法人员1785人次,检查1256户次,警告、责令整改28家,完成“奥运会”期间兴奋剂治理工作,受到省督导组表扬。
【药品药械市场监管】 对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每季度按照 GMP检查方式进行一次日常监督,对企业规范化实验室改造情况进行督察。强化特殊药品监管。进一步完善特药动态监控网络,将特药使用单位纳入动态监控网络,达到特药“一针、一片”流向可控目标。对麻精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进行月检制,确保麻精药品安全、有效。流通环节强化 GSP实施检查,全年共组织10次 GSP认证现场检查。开展清理挂靠和出租柜台、广告药品、整顿规范医疗器械免费体验经营企业、电疗、磁疗、光疗物理治疗设备和隐形眼镜及其护理液市场等专项检查。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4家,向工商部门移送违法药品广告7起。强化药械日常监督,推行“谁包片谁负责”、“谁出差错谁负责”、“捆绑式”责任倒查制度。发挥快检车筛选作用,提升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监督检查涉药械单位1600余户次,监督检查覆盖率100%,立案67件,查结66件,收缴罚款15.4万元。
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工作
【处置药品药械突发事件】 在严查“刺五加”注射液、“达美”一次使用静脉输液针、“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紧急处理工作中,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通过地委机要室下发“紧急通知”和向县、区局群发短信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将排查工作部署完毕。在突发事件处理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支。分别在两天内将辖区内情况查清,将问题药品和医疗器械品种、规格、批号等登记造册,详细记录购进数量、销售(使用)数量、现存数量等情况,确保问题药品和医疗器械不再经营、使用。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 建立野生药材保护区。到乡镇、林场、村屯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和其他资源重要性。根据大兴安岭地区重点野生药材物种、储量,制定《大兴安岭地区重点野生药材,野生药材采集、收购、运输管理办法》,严格对企业进行行政许可前资质审查,批准发放 《野生药材收购许可证》5个、《野生药材运输证明》29份。与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公安等部门协调,进一步加强野生药材采集期监管,查处一起无证收购野生药材案件。
【检验检测】 选派13人参加国家培训中心和省药检所培训班,进修学习药品检验检测知识,开展药品检验人员业务理论考核、中药饮片鉴别和现场理化实验技术比武,提升药品检验人员业务素质。将标准品和玻璃器材输入系统管理,完善流程卡,得到省药检所肯定。年内完成719个批次检验任务,其中,中药注射剂评价性抽验176批次。
【农村药品管理】 大兴安岭地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建设达国家级标准。将北极村北极药店列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药店,促进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机结合。举办2期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培训班, 67人参训,解决监督员、信息员素质偏低问题。编制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示范县建设材料选编,拍摄以《为北极人民健康护航》电视专题片展示漠河县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建设成果。 8月,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漠河县示范县创建工作现场验收。漠河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创建示范县。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制定《2008年全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抽检方案》。会同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抽查检验工作。对10个县、区和林业局进行了食品评估样品抽查,抽查33类791个食品样品,合格689个,合格率87.15%;不合格102个,占12.8%。及时向被抽样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通报检验检测结果。
【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 漠河县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地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次赴漠河县,按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要求,对农村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工作进行指导。健全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工作组织机构,与各乡、镇、林场及各监管部门共签订23份《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机制。开展行业和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相结合。
【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3月,开通大兴安岭地区食品安全信息网站, 制定信息发布与上传管理制度,确保上传信息准确、真实,采集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优秀企业、特色产品和科普知识教育等方面信息 150余条,发挥网站快捷的用途和功能,为地委、行署和有关单位提供食品安全政策和执行监管依据,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保障饮食安全提供信息。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贯彻执行省政府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部署, 以分散在社区、 乡镇(林场)和城乡结合部的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针对“两节”、“两会”、“五一”、“六一”、“十一”等特殊时期,开展盐业、液态奶、酒类市场、儿童食品等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2260人次,车辆 578台次,检查食品经营业户1847户,取缔无照经营食品业户4户,立案查处25起,罚款4万余元,没收劣质食品400余公斤、不合格白酒52箱、劣质酱油食醋5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72份,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地、县两级联动,督办检查“中国·漠河第十八届北极光节暨漠河机场首航庆典仪式活动”期间食品安全工作,指派专人对重点旅游地段严加看守,处理两起食品超期、变质问题。
【处理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9月12日, 地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通过地委机要室内部明传电报向各县、区、林业局下发《关于组织查处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紧急通知》,全面封存控制三鹿婴幼儿奶粉下架 776.9公斤。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向食品经营业户和广大居民发布查处三鹿婴幼儿奶粉紧急通知及经营消费提示。成立三鹿奶粉事件应对领导机构,下设综合督导组、市场检查组、医疗诊治组、奶源检查组、检验指导组和专家咨询组 6个小组,处理查处三鹿婴幼儿奶粉相关事宜。 (郭忠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