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建设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述】
2014年,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立本”方针,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护力度,提高管护能力,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物种多样性的工作目标。开展打击危害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成立联合打击小组,开展"利剑”等专项行动。强化管理,提高森林保护、防火、巡护、管理效率。全年区内实现无人为森林火灾、无乱砍盗伐、无乱捕滥猎。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研合作,与黑龙江省科学院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开展北方林定位研究站监测数据收集整理传输及氮沉降项目研究。开展病虫害监测和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悬挂昆虫诱捕器200个,环志鸟类21种200余只,监测鸟类粪便样本190例。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全年接待1000余人次免费参观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通过讲解、观看纪录片、参观展品等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资源管护】
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打击危害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清山、清沟、清林”和林政执法力度,成立联合打击小组,开展"利剑”等专项行动。加大区内管护巡查密度和次数,全年清查保护区3次,堵截非法入区人员12人,没收水叉4条、渔网10片。
【森林防火】
组织开展扑火战术、火场识图、GPS应用、扑火机具使用等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保护、防火、巡护、管理效率。加强火源管理,坚决执行入山制度,杜绝人为火灾隐患。构筑联防战线,同与保护区接壤的内蒙古甘河林业局、金河林业局、阿龙山林业局及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及《资源林政管理联防协议》。加大防火宣传,提高公民防火意识,保护区周边社区张贴防火标语100余份。全年区内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
【科研合作】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群落谱系研究 (呼中保护区 提供)
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研合作。2014年度被《中国大兴安岭生态文明论坛》吸收加盟为大兴安岭区域生态联盟生态站。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合作建立大样地25公顷,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开展北方林定位研究站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传输及氮沉降项目的研究,每月收集数据两次,监测时间30分钟一次,全年提供数据资料17 520份。与黑龙江省动物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完成原麝数量普查项目,对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变化进行监测,设立样线30条、安装红外摄像机42部。环志鸟类21种200余只,救助受伤长尾林鸮一只,伤愈后放飞。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同大兴安岭地区电视台、《大兴安岭日报》、呼中区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合作,对保护区进行宣传报道,制作风光画册、纪录片、专题片等宣传资料。出版《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维护和更新保护区网站,及时宣传保护区工作动态和亮点。利用"5?6”大火反思日、爱鸟周、广场文化周、国际志愿者日等开展宣传,发放宣传单1500余份。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邀请社区居民、离退休老干部、青少年等团体1000余人次免费参观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派发保护区区徽、画册200余份。通过讲解、观看纪录片、参观展品等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