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述】
2014年,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创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保护区为目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保护力度,完成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编制完成《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度汇编》,制定管理制度11类。与公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兴安六号”"保护湿地生态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等专项行动四次。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带班等制度,开展常态化、拉网式"三清”,三个中队靠前驻防,全年参加扑火3次,实现保护区无人为火发生、雷击火不过夜。完成《南瓮河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联合签订六方旅游联盟。按照AAA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湿地栈道徒步等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全年接待旅游考察5100余人。开展科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冻土、湿地景观格局与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研究。协助国家林业局完成南瓮河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评价。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巡查63次,争取虫害防治资金8万元,监测林业有害生物样地面积20 200公顷。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对社区群众、保护区内工作及过往人员进行湿地保护、环境保护等生态保护理念宣传,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资源管护】
完善资源管护管理办法,编制《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度汇编》,制定管理制度11类。防范非法人员入山,进入保护区车辆、人员实行凭证通行。与公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兴安六号”"保护湿地生态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等专项行动四次,捣毁捕鱼量子、狩猎窝棚各1个,起获捕猎工具17个,收缴车辆1台,抓获违法嫌疑人1人。
【森林防火】
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科级领导干部上山驻防制度、检查站问询制度、跟班作业和一盒火制度等。开展常态化、拉网式"三清”,三个中队靠前驻防,保护区内施工作业、科研监测队伍落实防火监管员,实行24小时跟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库房1间,维修防火公路20千米、桥梁4座、涵洞5座,平整操场600平方米。总结防灭火经验,撰写论文参加全省防火工作交流。全年参加扑火3次,实现保护区无人为火发生、雷击火不过夜。
【生态旅游】
委托北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南瓮河生态旅游总体规划》,10月10日获国家林业局批复。与加格达奇区、鄂伦春自治旗、松岭区等五地签订六方旅游联盟。按照AAA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在保护区内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装修布置宣教馆和宾馆,增设旅游景区标识牌、介绍牌、警示牌30余块,新建水冲式厕所1座。开展湿地栈道徒步、攀登瞭望塔观景、野生动植物观测、科研样地参观及垂钓、篝火等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以本地鱼、山野菜、土鸡等为主要食材开辟特色菜肴。全年接待旅游考察5100余人。
【科研工作】
植物防病研究 (南瓮河保护区 提供)
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嫩江源国家级生态定位监测站合作,加强在冻土、湿地景观格局与湿地保护恢复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开展保护区水质、火干扰情况、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等初步调查。配合松岭区完成国家森林认证工作,协助国家林业局完成南瓮河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评价,组织编制《南瓮河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及《南瓮河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工作实施计划》。全年争取鸟类环志资金1万元,环志雀形目鸟类50种556只,重捕回收鸟类60只。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巡查63次,争取虫害防治资金8万元,监测林业有害生物样地面积20 200公顷。
【宣传教育】
世界湿地日、水日、环境日和全国爱鸟周期间,通过电视媒体、短信平台、网络报刊等宣传途径,对社区群众、保护区内工作及过往人员进行生态保护理念宣传,全年录制新闻报道8期,发送宣传短信1400余条。开展生态知识普及宣传活动1次,发放传单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定期维护保护区网站,向湿地中国、湿地国际等知名网站投发图片和文稿,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