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述】
  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林区伊勒呼里山岭南部,范围在东经124°17′09″~125°03′36″、北纬50°19′56″~50°43′02″之间。保护区总面积128 95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1 786公顷,缓冲区面积38 879公顷,实验区面积48 294公顷。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是处于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地带的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是嫩江主要集水区和水源涵养地,维护着松嫩平原乃至更大区域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常见维管束植物有56科416种;兽类有53种;鸟类231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6种;冷水鱼类30种;昆虫146种。2014年,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循以"生态为主线、保护为前提、管理为基础、项目为支撑、发展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加强保护管理,提高科研监测能力,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实现稳步提升。落实事业编制人员35名,招录保护管理站管护人员30名。强化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编制《规章制度汇编》。控制外来人员进出保护区,实施特别通行证制度。加强项目建设,推进全球环境基金(GEF)示范点项目,提升保护区整体保护管理能力。提高科研监测能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构建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系统,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14 766.67公顷,全年监测覆盖率达100%,测报准确率达95%。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落叶松原始林进行两次实地调查,初步摸清原始林面积、树种组成和植被情况。利用红外线监测仪进行野生动物监测。通过电视媒体、宣传条幅、网络简报、宣教廊道、参观标本馆等形式宣传湿地保护理念,扩大保护区知名度。大黑山激情漂流晋升为国家级AAA景区。
  【资源管护】
  



  销毁非法捕鱼工具(多布库尔保护区 提供)
  控制外来人员进出保护区,自1月1日起,实行入区"特别通行证”制度,一人一证,全年为保护区内种养殖户办理长期特别通行证206个、短期特别通行证2100个。加强资源管护检查,打击非法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湿地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违法行为4起,处理4人。加强对保护区内非法捕鱼人员的清理,收缴、销毁非法捕鱼用具,清除打鱼人员15人。清理违法侵占林地行为,制定《保护区清理排查非法侵占损毁林地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专项行动清理排查小组4个,出动车辆13台次、人员40余人次,走访种养殖户85户,排查重点区域8处,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森林防火】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主要交通路口张贴森林防火宣传标语,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落实防火责任,签订《保护管理森林防火责任状》182份。加强火源管理,开展"三清”和巡护工作,对保护区内种养殖户进行逐一排查。秋防期间点烧防火隔离带284.9千米。全年保护区内无火灾发生。
  【项目建设】
  推进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建设,完善附属设施,购置保护监测设备,维护道路20千米,旧取料场坑体整平、植被恢复1.6万平方米,维修保护站点4处。12月,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体系示范点项目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通过地区初审,上报国家林业局待批。
  【有害生物监测】
  构建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系统,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14 766.67公顷,测报点6个、监测样地8个,采集植物、昆虫、害虫样本资料。对保护区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按六个监测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及建档,为病虫害监测提供依据。全年监测覆盖率达100%,测报准确率达95%。
  【疫源疫病监测】
  遵循"勤监测、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开展疫源疫病监测,排查疫情隐患,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告制度,制定《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应急预案》。全年未发生疫源疫病情况。
  【宣传教育】
  对保护区内种养殖户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保护区主要道路沿线和重要路口设立警示公告牌。利用保护区办公区域,建立宣传廊道,制作宣传图板60余块。利用业务知识培训竞赛及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和防火期宣传日等开展宣教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认识。加强保护区网站建设,在中国林业网开通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网站,与湿地中国、大兴安岭政府网建立相关链接。丰富保护区宣教方式,形象展示保护区资源状况,开展标本采集和制作,建立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全年接待参观者2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