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述】
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5 580公顷,地处黑龙江省呼玛县境内,大兴安岭东缘,北邻韩家园林业局兴隆林场,东靠古龙干林场,西南与嘎拉河林场毗连,西以韩家园林业局为界,地理坐标是北纬51°19′00″~51°44′24″,东经125°41′03″~126°18′12″。地理位置位于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与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地带,是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区内山体连绵,溪流纵横,森林茂密,植被类型齐全,物种丰富,环境优良。区内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生物1663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539种,大型真菌411种,昆虫302种,土壤动物56种,鱼类53种,两栖爬行类14种,鸟类234种,兽类54种。2014年,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为中心,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各类林政案件4起。增强防火意识,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宣传覆盖面达100%。开展鸟类环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普查工作,掌握保护区动植物分布和种群数量。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面,提升保护区形象。
【资源管护】
鸟类环志 (绰纳河保护区 提供)
加强巡护检查,制定岗位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保护区主要道口设置管护站5个。保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各类林政案件4起,处理违法人员4人,捣毁非法捕猎窝点1处,没收非法捕鱼工具1套,没收非法捕猎工具7个。开展侵占林地清查行动,检查经营者和承包人7人、地照20个、耕地103.67公顷,未发现违法侵占林地行为。
【森林防火】
增强防火意识,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宣传覆盖面达100%。加强火源管理,落实包保责任,组建由处级、科级干部为分组组长的驻站、驻卡、"三清”小分队,开展不定期防火检查。绰纳河和古龙干河流域秋季点烧防火线162千米、800余公顷。保护区全年无火警。
【科研监测】
开展鸟类环志、野生动植物普查工作,掌握保护区动植物分布和种群数量。按照保护区功能区划要求,确定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区划界边,设立界碑。按照保护区物种分布情况设立标识牌和警示牌。根据物种资源状况开展资源监测,在清水河至606塔区域设置固定样带12个,在绰纳河上游设置野生动物调查样带5千米,取得基础调查数据。
【项目建设】
加强保护区已批项目建设验收工作,确保项目落实到位。将远程监控系统、大小兴安岭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纳入二期申报项目。引进科研合作项目,为融入国家监测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结合监测防控网络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预防,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病虫情踏查。全年对施业区清水河至九那大河环线、清水河至西南沟环线、清水河至大砬子环线及28条支线设置的监测点组织踏查4次,重点调查落叶松、白桦、棹树、杨树等树种,对落叶松毛虫、舞毒蛾、落叶松八尺小蠹的虫情发生动态进行详细踏查,完成监测面积25万亩。全年未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宣传教育】
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保护区形象,主要路口设置四处大型永久性宣传标牌。加强信息网站建设,及时更新内容,发布动态信息和重点工作通报。参与全国自然保护区QQ群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