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概述
质量技术监督
“十二五”概述
【“十二五”概述】
“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贯彻落实省质监局和地委、行署决策部署,加强质量技术监管,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2015年,对全区90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100%实施分类监管,确定A类企业6家,B类企业84家,督促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企业质量档案建档率100%。全区产品质量综合合格率由“十二五”初期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1.2%。对全区特种设备安全进行专项整治,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57家,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20余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督办单》4份。通过会议动员、企业自查自纠、现场检查督查,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监管、督促企业认真整改,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注册登记特种设备95台,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410人。组织开展特种设备救援演练12次,检验特种设备739台(部)。“十二五”期间,行署质监局实施“12345”策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六大产业”发展。加强干部职工队伍作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到“三高一优一好”(即高素质、高效率、高质量,成果优,形象好)。坚持全过程提供服务,全方面接受监督理念,找准服务发展切入点,突出提升服务能力,推动质监工作开展。制定《2015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方案》,对全系统行政执法责任进行重新量化分解,签订行政执法目标责任状,确定各级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管理和执法责任,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压缩行政审批办结时限,将60日内办结审批项目压缩到20—30日内办结,行政审批办结时限最高压缩率50%以上,解决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编制完成《大兴安岭地区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开展民生计量工作,加强对液化气净含量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监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54家,检定机构3家。对全区集贸市场、医疗卫生等行业进行监管,开展能源计量专项执法检查,全区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由93.1%提高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