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附: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国营农场工作纪要

附: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国营农场工作纪要


  1980年12月11日省委常委召开第八十一次会议,听取了省农场总局赵清景同志关于国营农场工作的汇报,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接着于1981年1月25日省委常委召开第七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农场工作,吸收了正参加全省农场工作会议的省农场总局、各农场管理局、部分农场负责同志等五十二人列席会议。现将两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纪要如下:
  一、国营农垦事业的发展是我省农业的一大优势。我省国营农场创建较早。从解放战争时期,就由老一代荣转军人和农场职工、广大知识分子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创了第一批国营农场;五十年代,国家又派十万转业官兵,以南泥湾精神开发北大荒,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国营农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一个遍布全省的国营农场群,为我省国营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我省农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土地总面积近一亿亩,占全省的七分之一;现有耕地三千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还有上千万亩的可垦荒原;农业机械装备达到一定水平。目前每万亩耕地占有大中型拖拉机六台、联合收割机三台,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为数达七十二万人的农垦职工队伍。这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在我省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中,必将日益发挥它的骨干作用和示范作用。
  二、要发挥优势,多作贡献。省委认为,我省国营农场系统,由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各项政策基本落实,领导班子稳定,干部、职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的积极性很高,粮豆生产发展比较快,实现了省委对农业提出的稳得住、上得去的要求。近三年粮豆总产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点八。1980年粮豆总产达六十七亿斤,比1979年增加十一亿七千万斤。1980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大豆三十五亿斤,商品率为百分之五十二。1979年开始扭转了亏损局面,盈利一亿元,1980年盈利一亿九千万元。职工生活有所改善,1980年平均每个职工比上年增加收入一百一十四元,同年农场系统用于职工生活建设方面的投资九千五百六十万元,占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三,新建住宅达七十万平方米。近三年的这些变化,日益显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优越性。省委指出,我省国营农场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方针中,要按照省委提出的顾全大局,分担困难,发挥优势,多做贡献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七十二万农场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使我省国营农场系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据此省委同意农场总局党委提出的“积极调整,稳步前进,挖掘潜力,多作贡献”的指导思想,同意把实现粮豆总产七十亿斤,交售四十亿斤,盈利二亿元(简称“七、四、二”),作为1981年的奋斗目标。
  三、要稳定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近年来,我省农场系统,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扭亏增盈和调动农场职工积极性的政策,深受各方面的欢迎。目前有些农场的干部和职工群众,还是总伯变回到“大锅饭”、“铁饭碗”的政策中去。为此,必须向干部和群众交底,稳定政策,稳定人心。省委确定:第一,继续实行财政包干的办法,省对国营农场已定的财政包干指标,一定五年不变。第二,继续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国营农场普遍实行的以包、定、奖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效果明显。要继续坚定地推行。并要认真地总结经验,使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搞包、定、奖生产责任制要注意因地制宜,适应机械化、专业化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关系,要把生产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同管理部门的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兑现。第三,各国营农场要在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和职工家属子女就业的需要,在垦区内组织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扶持和发展职工家庭副业。省委要求国营农场在贯彻执行政策中,不断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通过典型试验,把扩大农业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四、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以商品粮为重点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国营农业基地。第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作物种植比例,根据国家的要求,我省国营农场要继续把粮豆生产放在第一位。在抓紧粮食生产中,当前要特别注意搞好大豆增产攻关,提高大豆的产量,使粮豆总产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要有计划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第二,要坚持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近几年来,国营农场积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提高粮豆总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今年,在国家对开荒投资削减的情况下,各农场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保持并改善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还要按照开荒规划多开垦一些荒地。第三,要积极发展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和良好的生态系统。垦区内现有的次生林要搞好抚育更新,严加管护。并积极搞好造林,在平原地区,要抓紧规划,积极营造,使森林覆盖率第一步尽快达到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十的要求,要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前两年为尽快扭转亏损,对畜群进行整顿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确,整顿是为了发展,一定要注意保护畜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对生猪生产加强经营管理,搞好包定奖责任制,改变单纯喂粮食的饲料结构,增加青粗饲料,努力降低成本,这两年许多养猪场转亏为盈,要总结经验,认真加以推广。
  五、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国营农场要建立具备垦区特点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积极攻克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课题,推进垦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要着重抓好的是,第一,要加强农机配套,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标准化的水平。农场正在开展的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中心内容的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工作,对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率,保证各项作业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国营农场已经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要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先进水平迅速变为全垦区的水平。第二,要对土壤实行科学管理,狠抓培肥地力工作。要把农家肥和化肥结合起来施用,要逐年扩大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的面积,有效地恢复和提高地力。第三,要加强种子工作,尽快实现原种更新,逐步做到种子生产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推广科学技术经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抓住本地一两个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要认真注意改善职工生活。在国营农场系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同时对职工生活必须认真加以改善。在国营农场的创业阶段,职工的生活条件一直比较差,特别是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职工生活方面的欠帐就更大。省委提出,在当前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各级领导一定要十分关心职工生活,对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而又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地尽量多为群众办几件好事,一定要多做少说,领导亲自动手,不尚空谈。本此精神,要求今后国营农场每年都要拿一些钱弥补职工生活欠帐,主要用来建设职工住宅和集体福利设施,使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七、搞好农工商一体化试点,加快垦区内小城镇建设的进程。要继续搞好哈尔滨、九三、牡丹江三个农场管理局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试点工作。办农工商联合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目前农场系统本身实际已是初具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要逐步地完善和发展。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要注意先从基层做起,先从场队做起,要就地就近地联合。希望农场在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问题上,能提供新鲜的经验。同时,要把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同建设农村小城镇结合起来,在农场场部和比较大的分场所在地,逐步建设农村小城镇,使之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中心。经过若干年建设,这种农村小城镇,在生活环境上要超过一般城市,具有现代化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长远看,使农村过上城市生活,首先要在国营农场逐步实现。当前要搞好全面规划,并可确定若干个点,逐步展开建设。
  八、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农垦事业的发展。第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国营农场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按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加强革命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健全各级生产指挥系统。每个领导班子的成员,都要不断提高生产指挥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学会指挥大机群作业的本领。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符合国营农场当前的实际,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加强责任制,在没有创造出,并经过实践证明确属更好的领导体制以前,应当坚持不变。第二,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搞好职工队伍建设。农场系统各级党委都要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采取民主的方法,疏导的方法,把政治思想工作做深、做细。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同生产结合起来,同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结合起来,同改善提高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要大力表彰好人好事,提倡共产主义风格。要依靠基层党支部去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要注意发挥群团组织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上的作用。要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搞好全员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有政治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有专业技术的职工队伍。第三,省、地、市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农垦事业。我省国营农场近三年来积累了许多新经验,各地要认真地、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不仅在农场系统推广,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向农村公社推广,更好地发挥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要推广克山农场搞好场社协作的经验,进一步密切农场和县社之间的关系,做到政治上团结,技术上帮助,经济上协作,让全民所有制的农场和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两种经济比翼齐飞,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