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震将军率十万转复官兵进军北大荒
忆王震将军率十万转复官兵进军北大荒
王 桂 林
我从1938年参加革命当“娃娃兵”起,就一直生活在王震将军身边,跟随他打过日本鬼子,到南泥湾开过荒。后来调到领导机关做机要工作,更有机会亲耳聆听将军的教诲和指导。王震将军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我调到铁道兵作训处当二级参谋,经常跟随司令员下连视察和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后来,王震司令员兼任农垦部部长,我又调任农垦部秘书处处长,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王震将军豁达、开朗的性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他对开发北大荒的决心和大胆的战略部署,更是表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的雄才大略,令人敬佩。现在,每当我回忆起跟随王老在一起的日子,怀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将军指挥定方略
对开发北大荒的部署,也象指挥一场大战役一样,有个从调查、研究、分析到展示宏图的过程。1953年7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期分批撤回祖国。志愿军铁道兵第五师回国后,即在黑龙江省汤原县筹建营房和修筑汤旺河森林铁路,不久又调往福建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留下一批老战士,由副师长余友清带领在汤原待命。九师从朝鲜回国后,接替了五师在汤原的任务。
1954年初秋,王震将军带领我和一些参谋于事来汤原视察。北大荒的金秋,高粱似火,豆荚摇铃,战士驻地的帐篷周围,一畦畦的白菜泛绿滴翠,鲜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压枝爬地……
显然是蔬菜“过剩”了。王震将军一打听,这些都是战士们在当年新开的荒地上栽植的。将军惊喜万分,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去,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兴奋地说: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
这比当年茅草稀疏的南泥湾强百倍,好啊,多好啊!……就在这激情奔放的赞叹声中,一个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图,便在将军脑海里萌发了。
当他了解到虎林、密山一带有大片荒地可以开垦时,就决定派我和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去虎林、密山调查荒原分布情况。余友清是红军时代的一员猛将,有一股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劲。我这次跟他踏荒,有时骑马,有时步行,穿密林,钻草丛,趟激流,涉泥沼,余师长一直走在前面。后来听说宝清县那边还有荒地,我们又翻越完达山脉,进入山北地区。沿途访问了一些老农、猎手、鱼亮子,继又查阅了历史资料,直到l0月返回,向王震将军作了汇报。将军听了汇报后,立即拍板定案,命令余友清动员和组织五师待命的老战士,带领500 名参加铁路建设的劳改犯,徒步向虎林进发。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就在虎林县西岗建点了。并在当年开荒25万亩,播种2.5 万亩,还修通了简易公路,盖起了能住万余人的草房。
有了这支先遣部队的实践,将军的心里更亮堂了,便命令我们起草一个文件,经他亲自修改审定后,遂于1955年8 月14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密山、虎林、饶河这片大荒地,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曾作过调查勘察,并有开拓团开垦过。现在黑龙江省土地勘测局又继续作了勘测。开垦这块土地,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预计,有三千万到五千万的土方量……则到1960年可开垦荒地l000万亩,可为国家增收粮食30亿斤。”报告中还谈到先遣队实践的情况,并建议从铁道兵收入的工程费中抽出一亿元作为开垦基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彭德怀元帅立即在报告中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试验后,再逐步扩大一些”。王震将军遵照中央意见,以更积极的步骤,绘制开发北大荒的蓝图。
1956年春,在王震将军主持下,筹建了密山铁道兵农垦局,任命铁道兵材料部部长王景坤为局长。王景坤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剿匪,是威震三江的“王团”团长。
他对这里的各种地形地物也很熟悉。同时又抽调铁道兵干部部副部长刘伯增、组织部长霍大儒、宣传部副部长王余音和老农垦干部向俊选等担任副职。
领导班子成立后,王震将军即动员铁道兵各师的老战士复员建设北大荒。在完全自愿原则下,把复员官兵编成师、团、营、连,仍以部队序列进军北大荒。由三师代师长黄振荣、副团长张汉荣、马继昌、杨培君等,进入宝清县南横林子一带组建八五二农场;由驻扎广东湛江的四师副师长罗培兴、高文德、李瑶含等在迎春组建八五四农场;由九师的孙培君等组建八五九农场;由蒋述智等组建八五八农场。又将原属地方的青山农场扩建为八五六农场,高学仁任场长;朝阳农场改编为八五七农场;金沙农场改为八五五农场;永安农场改编为八五一。农场;由牡丹江青年垦荒队建立的青年农场,改编为八五一一农场。最早由余友清试建的八五○农场,又以“母鸡下蛋”的方式,分别扩建了云山农场和农垦部实验农场;在宝清县的八五二农场也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到1957年底,一大批带“八”字头的军垦农场已初具规模了。为加强军垦农场的经营管理,王震将军还从地方农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一批懂业务技术的干部。来自地方国营农场的有周道仁、王品仙、李锐明、马振山等;来自新疆建设兵团的有苟成富、祝元凯、罗光荣、赵明高等。铁道兵农垦局的建成和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军垦农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雄师十万展宏图
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中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裁减一批部队。1 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2 月16日,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又发出了《对退出现役干部转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3 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这个《意见》中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
兼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遵照中央决定,认为黑龙江地广人稀,又有了铁道兵农垦局的建场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办军垦农场。不久,农垦部成立了接收安置小组,我是接收小组的成员之一。4 月初,即随同刚参加中央会议回来的王震将军赶赴密山。密山农垦局开始忙碌了,东北、华北地区的转业官兵已陆续到达,密山小城一下热闹起来了。
这次按中央统一部署,到黑龙江垦区的转复官兵共有81500 人,包括5 个预备师、2 个预备医院和属志愿军后勤部的2 个兽医院。其中有排以上干部60000 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以预六师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l576人,其中师级干部4 人,团级干部46人,营级干部82人,连级干部468 人,排级干部976 人,有老红军4 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 人。全体转业官兵的政治素质良好,党、团员占85%,还有一大批荣立战功的英雄模范。有荣立大功、一等功11次的“战斗模范”和“练兵模范”李国富;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 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斗争14昼夜荣立二等功的左尚喜。他们不计个人名利,仍象当年唱着保家卫国的战歌跨江杀敌一样,唱着“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进军北大荒!
一列列的军用专车接二连三地开进密山车站,密山边城沸腾了。仅有万余居民的小城,家家并屋腾室,仍然人满为忧。站台上、马路旁堆满了行李什物,有些随军家属就在行李旁支起简易篷帐,暂作栖身之所。从密山再把部队送往生产第一线实在太困难了。国营农场都建立在僻远的边境和荒漠地区,近则几十里,远则数百里,时值冰雪初融,道路翻浆,汽车行驶十分困难。于是,一批未走,一批又到,密山镇达到饱和程度了。
4 月13日,峦山车站广场上举行了欢迎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的万人大会。大会主席台两旁书写着两条醒目的标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这是王震将军亲自拟写的,大大激励了复转官兵们的豪情壮志。9 时许,王震将军佩带三星上将肩章,披一件黄呢大衣,威武地伫立在主席台前,向与会者招手致意,这时,会场上爆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他对着话筒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会场上又响起一阵如雷般的掌声。
王震将军鼓励复转官兵们吃苦耐劳,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一定能把北大荒建设好。同时也批评了一些挑挑剔剔,怕艰苦怕困难,不愿到边境农场去的人。最后,王震将军又严肃而恳切地说:“同志们,我们当前面临一个困难,运输工具少,道路泥泞,眼看农时紧迫。是坐着等呢,还是抢着走?”
“走!”万众齐声,如翻江倒海。
“走,我就主张用我们革命战士的铁脚板、飞毛腿,向荒原进军!”将军肯定的语气,如同一道作战的命令。
会后,预备六师的先头部队和商丘步兵学校的转业官兵,高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一面大旗离开密山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八五八农场进发。大旗上写着“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
在徒步行军队伍的前头,还有一支骑自行车的前哨部队,他们是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他们随部队一起到达八五八农场,摄下了一组历史的镜头,后来编入了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随军家属和行李什物,则由汽车和马车随后转运。
预备六师和武汉军区机关直属部队的复转官兵,为徒步进军北大荒带了头。4 月28日,全体官兵到达预定地点。副师长萧天平被任命为八五八农场总场党委书记。,总参谋部情报局副局长曾柯被任命为场长。新建的分场和生产队都在茫茫的荒草甸上,官兵们放下背包就动手伐小杆、割羊草、搭窝棚,安家立业。
接着预备第四师的官兵进入完达山北麓的八五五农场,后按四师番号改为五九七农场。预备一师和预备七师,还有来自福建前线的第九预备医院的官兵,全部集结到佳木斯地区的汤原县,那里有铁道兵建成的营房,铁道兵已开赴福建、四川等新线建设工地,营房便空出来了,只留少数官兵,一边守卫,一边种地办农场,这里便成了屯兵的好地方。
4 月20日,我又随同王震将军风尘仆仆地来到预一师和预七师的集结地——汤原北大营。按照王震将军的原定规划,是以预一师、预七师为基础筹建直属中央农垦部的合江农垦局,设在佳木斯市,然后以汤原为中心,建立一个总场。但是,经过进一步调查,汤原县境内的荒地,大都为香兰、莲江口、鹤立河、梧桐河、伏尔基河等农场所占有,附近可供开垦的荒地,多为零星插花地。所以,决定在萝北县建立总场。
由预七师师长黄家景为合江农垦局代理局长,王震兼任局长,并抽调一批机关干部组成合江农垦局的办事机构。刘海率领预一师、预七师、信阳步校等的复转官兵,进军萝北建立总场,在黑龙江与松花江的汇合地带,摆兵布阵,先后建成了延军、青年(现共青)、名山、江滨、军川等5 个农场。
到5 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大军已基本安置就绪,牡丹江农垦局(原铁道兵密山农垦局)
共接收官兵60000 余人,合江农垦局共接收官兵17000 人,西部的省属农场共接收4500人,总计为81500 余人。
生活的起点
开荒建场是十分艰辛的创业劳动。这次新来北大荒的转复军人大大超过了原有农场的负荷能力。牡丹江农垦局,按照原来的发展计划,1958年拟接收复转军人5000人,而这次却容纳了60000 余人,是计划数的l2倍。这就增加了许多困难,首先遇到生活问题,一批批转复官兵分进了农场,农场多半是新建的,住的、吃的都难于负担。许多官兵由农场分配去分场和连队,而分场和连队却是荒原一片,原来是虎熊出没,狐兔为家的地方。生活真正要从零开始了。大家放下背包就动手割草、砍树条,选一处高坎地支撑窝棚。这种窝棚极陋,用草绳绑几个人字形的架子,再绑上横担,盖上羊草,能挡住风雨就造成了。然后在里面铺上厚厚的草,铺开背包,就是落脚之所了。有一部分随军家属,也几家合住一个“窝”,中间挂个布帐,就是两家的分界线。
有的场区吃饭也成问题,按军委规定,转业官兵第一年的口根由地方供应,供应标准也按军队标准。但是由于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供应的粮食一时也运不到。于是,有的场只好组织人力,从百里地外的国库去背运口粮;有的场因无粮食加工设备,就暂时用原粮充饥,煮苞米、小麦。吃的住的是这样,其他日用品更是奇缺,火柴、肥皂、灯烛,连卫生纸也买不到……困难确实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王震部长知道这些情况后,一面敦促地方部门积极调运物资,一面又毅然决定撤出一些过于偏远的点,并动员一部分官兵分配去其它战线。最早调离垦区的,是为支援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的建设和大庆油田建设,组织了l 个师,约l200人。
在黑土地上
王震将军身兼数职,公务繁忙。有时到铁道兵建筑工地去视察指导;有时参加中央会议;有时又到农垦部讨论各类问题。我被指定留在密山,配合农垦部的工作组了解情况,协同牡丹江局工作,有时也被召回汇报工作。开荒、种地是开发北大荒的基本任务,王震将军时刻挂念着这件头等大事。他在北京开会时,写信给牡丹江局领导人,布置开荒任务,并提出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后来便被认定为“五边方针”。
拖拉机很快运进了荒原。来自空军、炮兵、坦克兵等特种兵部队的官兵,率先上车,当了第一批拖拉机手,来自步兵学校的年轻人,也“求门拜师”当了助手。大规模的垦荒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几乎没有什么规划,反正荒地无边无垠,拖拉机尽量地开垦。大地苏醒了,黑土地飘着芳香,还熠熠闪光,都说那是油花。许多来自农村的老战士,踏着松软的黑土,望着辽阔的大地,乐得闪动着泪花。是啊!土地,为了这神圣的土地,他们奋斗殊死拼搏了几十年,如今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过去说“3 亩地,1 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又何止3 亩,30亩,300 亩,3000亩,3 万亩……
但是,开荒并不是目的,播种、收获、打粮,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北大荒的时令紧迫,播期很短,“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然而,当时农具不配套,荒地开出来了,却没有重耙,无法整地,有播种机也用不上。怎么办呀!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沉睡了千百年的土地再沉睡呀。于是,广大官兵立即动员起来,用人工抢播。工具是最原始的,取一支短棍,削尖了头,在新翻起的垡片上用棍捣个眼,然后播上大豆。有的摘下大沿帽,翻过来装上种子;有的脱下衣服用袖简装种子,大家风趣地称之为“帽播机”“衣播机”。真是众志成城呀!这一年,就凭着有限的机械和众多的“土播机”,抢种了百余万亩大豆,秋后收获了千万吨大豆。
云山会战
在北大荒,春播结束到夏锄开始这段时间,是大上基建工程的好时光。当时各场除继续大面积开荒、整地外,又大搞住房建筑。牡丹江农垦局又提出了大兴水利的号召。修建八五○农场的云山水库,是规模最大、动员人力最多的一次“大会战”。云山水库工地先后调集了6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是转复官兵。因为机械少,整个工地仅有7 台推土机,2 台铲运斗车和l0辆汽车,大坝的土方工程几乎全由人工抬土填筑。当时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工地上红旗招展,广播喇叭播放着音乐和鼓动口号,人流恰如一条条长龙,上上下下,川流不息,气势巍巍壮观。但是,由于供应上的困难,生活条件越来越差。按规定军官应该供应细粮,粮食部门却不胜负担,只能供应苞米面和大楂子,主食如此,副食品就更差劲了。于是,有的同志体力渐渐不支了。
有一次,王震部长来到了工地,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军装,脚下是一双解放鞋,很轻松地加入了抬土筐的人流。他来到一位年轻军官跟前,拿起抬杠要跟他搭肩担土筐。这位军官一时没认清是将军,但总觉得这位同志年纪大了,这满筐的土压上肩头,说不定会闪腰的,在起肩时,稍稍把绳套往后移了移。这个“小动作”被将军发现了,立即笑着说:“我们可得平均待遇呀!”说着把绳套往前拉了回来。当将军背过身子起肩时,绳套还是往后移了几寸。一趟、两趟……接连抬了几趟,年轻军官才认定搭肩的是王震,说啥也不让再抬。一面擦汗,一面憨笑着说:“王部长,您该歇歇了!”将军哈哈大笑起来,并且大声说:“好小伙子,有你这个干劲,社会主义一定能快马加鞭。”这一天,王震将军就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在工地上同吃、同乐、同劳动。
在王震同志的关怀下,对会战工地的支援工作得到了改进,我们也协助局领导做了些这方面的工作,生活得到了改善,医疗卫生机构也加强了,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这座水库总容量为4750万立方米,原计划2 年完成,而现在却只用6 个月时间完成了。共开挖土方74万多立方米,其中用土篮抬的土方就有63万立方米。这座用转复官兵们辛勤的汗水和毅力浇铸的工程,使八五。农场在七虎林河流域的2100公顷土地年年免遭旱涝,岁岁确保丰收。
铁路通车了
为了开发虎饶荒原,王震部长又多次指示牡丹江农垦局加紧修复密山至虎林的铁路线。在日伪统治时期,虎饶一带原是日本关东军的重兵驻扎地,密山与虎林早已修筑了铁路,可惜“八一五”光复后,路轨被苏军拆毁了。经过l0多年,路基已被冲刷和挖掘,桥梁全部毁坏,修复工程困难很多。铁道兵农垦局已组织一批铁道兵转业的技术干部和复员战士,于1957年秋动工了。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到来后,就直接分配数千人参加铁路建筑,有填筑路基的,有开凿石矿砸碎石铺道渣的,也有配合工程技术人员架设桥涵的。王震部长还专门指出,一定要在入冬前修复,桥涵可先采用朝鲜战场上用木料搭架的临时措施,要保证运输粮食和木料。1959年8月1 日,全长ll4 公里的密虎线铁路修复通车了。接着,修路队伍又进入虎林至迎门顶子(迎春)段,全长45公里。这段线路是新建的,线路通过沼泽和山岭,工程量大,官兵们不辞艰辛、冒着寒风和冰雪继续施工。于1959年底竣工通车。这段铁路原计划通过完达山,经八五二农场至八五三农场,伸入三江平原腹地,后因木材运输任务紧急,决定先修由迎春至东方红段,全长36公里。东方红有个林场,是完达山脉木材的主要集散地,1958年由转业官兵们采伐的l0余万立方米原木积压着运不出来。
铁路通车后,全线的维修、管理和运行都由转业官兵们担任,直到1966年才移交给哈尔滨铁路局,成为哈东线的组成部分。
在北大荒,每一项工程和事业的成就,都饱含着转业官兵的汗水和辛勤劳动。当我来到农场,进入工地的时候,都能听到许多动人的事迹。密虎线的通车,说明转业官兵不但能开荒种地,而且能承建技术性很强的铁路工程;不但能组织种地、修坝、伐木等比较简单的劳动作业,也能组织铁路运输这样的复杂管理。有人说转业官兵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这话确实不错。我走上省农垦局领导岗位之后,更深切地体会了这一点。
完达山伐木
王震将军指挥l0万劲旅,不断吹起“向地球开战”的号角。秋收未完,又指示牡丹江、合江两个局组织部队上山,先是“小秋收”,采摘松籽、葡萄、蘑菇、木耳和挖掘人参、黄芪等药材,入冬后又组织一支支的部队,进山伐木。完达山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时,曾在边缘地区滥砍乱伐,破坏了大片森林,有数万立方米“困山材”,已被农建师和铁道兵复转官兵运出。1958年南路主要采伐锅盔顶子等林区,北路主要采伐大叶沟林区。这一年,还接受了选伐万米优质木材,支援首都“l0大建筑”和大连造船厂的建设等光荣任务。
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转业官兵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在古树参天,荆棘丛生的山坡上开辟出一条条通道,然后又引泉水,浇灌出平滑如镜的冰道,加速把采伐的木材运进楞场。
采伐工们更是干劲十足,他们抡大斧,拉大锯,汗水把棉衣都浸透了。有的干脆脱掉棉衣,摘下皮帽,还是汗淋涔涔。千年百年成长的古木,一棵棵顺山倒下,从此,它就成了国家有用之材。… …
这一个冬天,两局共伐木20万立方米,为国家创造了1000万元财富。
“干部仓库”
1959年,随着国家第二个五计划的逐步实施,由苏联援建的156 个项目也陆续上马了,各地都感到干部不足。于是,拥有近l0万转复官兵的黑龙江垦区,便成了珠宝璀灿的“干部仓库”。各地纷纷向中央和农垦部申请支援。当然,王震将军胸有成竹,早预见到这个步骤,开始几乎是“有求必应”。
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上马了,大庆油田的筹备工作起步了。王震根据中央的指示,由原预备四师副师长华兴率队,从五九七等农场抽调近万人,组成全套班子前去支援。黑龙江省委又提出要一批文化宣传人才,王震将军又批示让择优选送;甘肃、内蒙有几个新矿和工厂上马了,又分别组成成套干部调出;吉林省财贸战线人才不足,林业部要扩建林场,铁道部要新线的管理干部……商调干部的信函来自全国各地,都给予了满意的支援。自1959年到1964年的5 年间,先后调出大批干部支援国家建设。
1964年,我也被调往虎林县当县委书记。临别时,王震将军专门找我谈话说:到地方去,也是锻炼。那里农场很多,你了解农场,再去了解地方,就可沟通两方面的关系。以后还可以回到农垦来。
1979年,我果真又回到了农垦战线,担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副书记。以后又被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趁会议和工作的方便,我曾多次进京拜访我敬爱的老首长——王震将军。
他总是在百忙中接见我,还深情地询问北大荒的老垦荒战士的近况。当我谈到北大荒已不再荒凉,许多农场建成了人口密集的小城镇时,他高兴地笑了。并且真挚而恳切地说:在有生之年,我还要去北大荒探望亲人。
扎根北大荒
1985年8 月26日9 时,两架银灰色的直升飞机在佳木斯机场徐徐降落,第一架载坐的是刚刚赴京汇报演出归来的八五三农场“小百花文艺队”的小演员们。小演员们在北京曾受到王震将军的热情款待,亲自为他们安排演出场次,一再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让孩子们吃好、睡好、玩好。
后来,这位慈祥的王爷爷又决意让小客人坐坐飞机,陪同他一起来北大荒探望亲人。当王老出现在第二架专机的窗口时,我见他满头银丝,精神钁铄,但毕竟已是耄耋之年,便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将军一面和欢迎者握手,一面含笑而兴奋地说:“同志们好,我代表党和国家来看望你们。”
王老在垦区只逗留了3 天。3 天中,他出席了国营友谊农场建场30周年的庆祝活动,走访了八五二、八五三农场。在农场,他一批批地接见了最先响应号召进军北大荒的老铁道兵战士,接见了10万官兵中继续留场的战友,还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回首当年,激情满怀,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是,面对将军又觉得无从说起,只能简单地祝愿:王老您好,祝您长寿!
8 月29日,王老在佳木斯宾馆接见总局机关代表和来自垦区各管理局各农牧场的代表。还跟代表们合影留念。
接见大厅里,前几排坐着的都是满头银丝的老垦荒战士,他们都已年过花甲,离休退休,儿孙满堂了。仍在垦区担负重任的现职干部中,也有许多两鬓斑白的老同志,他们多数已在北大荒度过了30个春秋。但是,由他们开创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锐意开拓,勇于献身”的北大荒精神将世代相传,常青不衰。
王老仍和当年一样,以浓重的湖南乡音,简洁而铿锵有力的语言讲了话。他代表党中央,代表国家领导人向代表们问候全体农垦战士,并对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建设北大荒的成就表示感激。最后,他坦率而诚恳地对大家说:有的同志提出来,在北大荒呆了30几年,老了,应该叶落归根,回家乡去。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革命者一向以四海为家。你们在北大荒苦战了30多年,在这里生儿育女,有的当上了爷爷,北大荒就是你们的家了!我是湖南人,但我对北大荒、对新疆建设兵团的感情胜过了家乡,我退下来之后,就准备搬到新疆去住。所以,除了个别条件许可的外,我希望你们的孙子再在这里当爷爷!
当天下午,王老乘专机离开了佳木斯市。在专机徐徐起飞的时候,我举着双手和他告别,心里默默地祝愿着:将军,祝您健康长寿!
(楼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