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陈子婴 刘彦斌 吴 江
  暮春的北方草长莺飞。4月末,记者来到归属垦区不久的涝洲鱼种场采访。
  涝洲鱼种场离哈尔滨只有40公里,但道路崎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不断出现在旅途中。
  涝洲名副其实,坐落在松花江畔。境内除了鱼塘还是鱼塘,场长韩玉民告诉记者,涝洲有120多个水塘,最大的当属5 600亩水面的库塘沐了。
  在一个不大的池塘里,十几个职工正在忙活着,他们从塘里用鱼网捞着鱼,鲜活的草、鳙、鲤、鲢的春片在网内兴奋地跳跃着,职工们将捞出来的鱼苗根据不同种类放在不同的桶里。
  说起涝洲鱼种场的捕捞史,有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在流传。每年春天,涝洲最小的鱼苗即水花都是从南方运来再到此繁衍的。有一尾青根鱼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涝洲繁衍后代,经过若干年后,鱼种场的职工都熟悉了这条青根鱼,每次捕到它,都会把它重新放进湖里。后来,这条鱼已经不能繁衍后代了,但人们一旦抓到了仍会把它放掉。也许人们对青根鱼的那种情愫已不能用老朋友来形容了,青根鱼在涝洲活了40年,体长达到1.75米。
  职工刘军指着一处80亩水面的鱼塘说,文革时期,我们场没有机械,这个鱼塘是我们人工一土篮子一土篮子挑出来的。副场长赵凌功接过话茬说:那时候一到冬天,职工有两样活干,一是打冬鱼,主要方式有两种——人工打川和马轮子绞网。最多的一年一冬天能能打出20万公斤的鱼呢。二是扫雪,就是清扫冰面上的积雪。
  为什么还要扫冰上的雪?
  让阳光充足些,氧气多了,利于冰面下的鱼生存。他解释说。
  任劳任怨的涝洲人用自己的勤劳换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1985年,鱼种场被评为全省水产系统的先进企业标兵。还是在那年,全场的泥草房退出了历史舞台,174 户人家全部住进砖瓦房。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坐惯了计划经济的车,换乘市场经济的车,涝洲人不习惯。曾经不必为销售发愁的鱼苗如今卖不出去了,草、鲢、鳙、鲤老四样鱼贩子也不再稀罕了。涝洲的经营航船就这样搁浅了。
  1998年,涝洲鱼种场开始向场内职工发包鱼塘,2006年,鱼种场对下属的大小鱼塘全部进行承包经营。
  “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场长韩玉民说,好的鱼塘承包户一年能挣上 3万块,不太好的也能挣个3 000~5 000元。
  副场长赵凌功说:“承包后,渔民改变了过去只在秋季卖鱼的习惯,而是学会了打时间差。同时,向名特优品种如嘎牙子、怀头鲶鱼等发展。”
  特优鱼种效益与普通相比强多少?
  “强多了。”赵凌功说:“亩效益高出 1 000元左右。我们还琢磨着发展有机鱼,虽然没有用颗粒肥的鱼长得大,但是价格照那个翻几番,也一样。”
  党委副书记韩非感慨地说,我们归过省农委也归过肇源县,如今归到了农垦总局,我们知道场子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兄弟单位差远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有总局和绥化分局给我们指路,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鱼种场的经济搞上去。
  记者点点头,衷心祝愿涝洲鱼种场未来的经济也能像来时的路一样,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注:涝洲鱼种场1956年建场,位于肇东市西南涝洲镇境内,紧靠松花江北岸,距哈尔滨只有40公里,有职工199人,人口500多人, 去年人均收入为5 000元左右。现有池塘2 380亩和7处鱼种越冬场地,平均亩单产近 500公斤,年产鱼品80万公斤,鱼种50万公斤,商品鱼35万公斤。鱼种场可控制面积近万亩,是垦区最小的农场之一。
                         (原载《农垦日报》2007.5.1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