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风又绿时
待到春风又绿时
——访九龙山柞蚕育种场
董 璐 史明睿
原以为到了九龙山柞蚕育种场,会看到屋子里摆着—个个圆匾,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蚕宝宝,然后工作人员用碧绿的嫩叶精心地饲喂它们。可实地一看,却与想像完全不同。蚕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是看不到蚕的,要到 6月末才行,在圆匾上喂着的那是桑蚕,而我们的柞蚕是在柞树上放养的。”
九龙山柞蚕育种场位于宾县宾州镇东南7公里处,距哈尔滨67公里。
由于不是生产季节,场部办公楼里空荡荡的,办公室的造革沙发、深咖色的简易木桌椅,不消说也都有二十几年的“工龄”了。
“蚕场成立于1959年,这楼是1975年盖的,那时整个宾县都没有楼呢。农药厂、油厂、酒厂、针织厂等附属产业让职工富得流油啊。”场长毕滨生的回忆把我们带到了在计划经济时曾经红火一时的蚕场黄金期。
据了解,从最早的林业厅,到最后的省农委,蚕场已“随娘改嫁”过10多家单位,近年效益并不好,虽然每年有20万元财政补贴,但也只能对付个收支平衡。职工除1995年全部参加了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其他的如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都没有能力参加。
陪同我们采访的葛志强说:“一年里,职工最累的就是放养蚕的那两三个月。整好了也能有个万八千的,差的也就两三千元。平时,闲下来的职工,有的养养猪,有的外出打工……这回归农垦了,也许日子会好过些。”
在职工居住区参观时,恰巧遇上一位老人开门出来。经介绍,他是已退休的蚕场老场长,姓肖。问起他的情况,老人的神色并不轻松:“蚕场难啊,我干了一辈子,每月退休金才只有600多元,医疗保险也没有。农场在职和退休职工几乎各占一半,68比50。”
“才68名职工,还没有我们一个管理区人多呢!”我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蚕场之小。
“虽然人不多,可这里是惟一的省直柞蚕种繁育场,每年柞蚕种生产量占全省种蚕产量的一半以上。还是省内惟一定点生产柞蚕种根的场家。”毕场长的介绍又让我们对蚕场的贡献和作用肃然起敬。
虽然谈到目前的经济状况,职工们显得信心不足,可一说起如何养蚕来,却全是行家语言,恢复了自信。“单拇,双拇,一把剪,保种、发蛾、入窖、暖茧……”,完全陌生的专业词儿,听得我们一头雾水。可是,对于养了大半辈子蚕的他们,却是驾轻就熟、如数家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我们一边不停地不耻“下”问着,一边心中暗想,“妈呀,全不懂啊,这新归来的蚕场,又使垦区多了一项产业不假,可要学习的东西也还真不少!这门新产业,定会带来新问题,引发新学习,碰到新困难,当然也会产生新希望吧。”
爬到山上,风吹得我们衣衫鼓鼓的,可一棵棵柞树还没有被春风吹绿。一边听毕场长讲整个养蚕的过程,一边忙着恶补刚刚学到的知识:蚕分柞蚕、桑蚕和天蚕。柞蚕在户外吐丝,一遇风吹草动,它就停住,等下次再吐时就会形成一个丝结,所以柞蚕丝不贵,适合做蚕丝被。桑蚕是在室内吐丝的,所以它的丝比较长,质量更好,适合做丝绸面料。而天蚕是野生的,目前还无法人工培育,但天蚕丝最为珍贵,非常难得。桑蚕是南方的特产,北方多柞蚕,而天蚕,则只在牡丹江一带才有。
据说,这里夏天时的景色很优美,风吹过柞树,让人不由想像着蚕宝宝们在柞树上沙沙地吃叶子的声音。
注:九龙山柞蚕育种场始建于1959年,几十年来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农场现有职工68人,离退休人员50人。总人口245人。养柞蚕林12 105亩,是省内惟一生产柞蚕种根的单位。
(原载《农垦日报》2007.5.1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