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我的修志实践感言

我的修志实践感言


 
                     梁滨久
  我在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21年后于2003年 9月退休。在省志办工作期间从事过市县志编纂指导和《黑龙江史志》主编工作,这些都属于宏观性的指导修志工作。期间写过几百篇方志理论研究文章。缺少的是参与一部志书编写全过程的经历。我退下来之后不久,我省尚志市志编纂委员会要聘我做《尚志市志》主编。我想,这是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检验理论的绝佳机会,就欣然应允了。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了。河北省志办邀我在《河北地方志》“专家论坛”栏目发表意见,我并无“高见”,仅就两年所积实践经验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明体制
  我认为,第二轮修志首先要有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好的工作体制。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新一轮修志工作要有体制保证”,“不能完全继承20世纪的体制”,“地方志办公室既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又要成为一个研究单位”,“在人事制度上,要更多地采用聘任制、合同制”。这给二轮修志如何完善工作体制指明了正确方向。
  首轮修志的工作体制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地方志办公室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行政、业务什么具体事都得去办,志办主任一般也就顺理成章地兼任主编。当然,也有志办主任“让贤”的,但是比较少。二轮修志,如果地方志办公室成为政府的职能机构,它就可以独立行使管理地方志事业的行政与业务职能,就不必再是编委会的办事机构了。随之,编委会也可以卸去管理全部地方志事业的重担,一心一意地主持一轮地方志的编纂了。年鉴怎么办,有年鉴编委会去管;部门志、乡镇志、乡土教材、地情资料、咨询服务怎么办,由职能部门地方志办公室去管。主持编纂地方志没有抓手怎么行,行政组织工作可以由地方志办公室去做,业务工作可以组织编辑部,聘任主编,再由主编“组阁”。主编可以由主任兼,也可以外聘。
  尚志市基本上是按这种工作体制运作的。我作为一个县级市志的主编,直接领导是市志办,上面有档案局,再上是市委、市政府和市志编委会。基层还有市直部门和各乡镇。上下多重关系如果不理顺,将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和市志编委会、档案局、市志办的领导沟通后,在编务工作会议上确定工作关系的原则:“编委会是《尚志市志》编纂事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著作权人。编纂事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编纂工作,二是编辑业务,两个方面的最高领导都是编委会。市志办是档案局下属对尚志市地方志事业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抓地方志全局工作的,编修市志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编辑部是具体从事《尚志市志》编辑工作的临时机构。编辑部接受市志办的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但相对独立地开展编务工作。”两年多来,各方面的关系还都比较顺,尤其和市志办配合得很好,业务上的事由我主持,行政上的事由主任出面。我方志理论较熟悉,主任是个“当地通”,优势互补,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二、抓学习
  我认为,编纂地方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的过程,必须始终把学习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主编要带头学习。我写过四五百篇方志理论文章,但大多是凭学术兴趣而写,没把握的问题可以绕开。但主编一部志书,遇到许多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绕开就失职了。大到体例框架的确定,篇目内容的安排,小到一个字词,都必须有明确的意见。
  比如篇目标题是“人民生活”还是“居民生活”;是“群众团体”还是“社会团体”;是“经济综合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是“中共地方组织”还是“中国共产党”;是“畜牧业”还是“养殖业”等,都是经过一番学习研究才确定下来的。再如审查各篇志稿,我常和编辑们说,你们是单项运动员,我是十项全能运动员,必须各方面的知识都懂一点,否则就没法审编辑的稿子。许多专业,行业的知识不懂,怎么办?只好学习,有时是“临时抱佛脚”,从有关书籍和方志刊物中找来七八篇文章、材料,突击学习研究,直到能够把握志稿的内容为止。
  主编光自己学习不行,还必须组织编辑部人员的学习。编辑部人员中,除我之外 6人都没有参与过首轮修志,有的刚刚被聘到岗,方志理论与业务知识自然欠缺。我给编辑部拿去20余部各地新编优秀志书作为学习参考书,复印了近百篇方志理论文章。还几次讲方志理论课,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志稿评议会。编辑每写一篇志稿,我都复印几篇相关理论文章和材料,和编辑一起推敲篇目,研究编写业务, 针对创新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并形诸文字。共写文章17篇(我写的30余篇文章不计在内),大都发表(《中国地方志》上发1篇,《黑龙江史志》上发 8篇,《哈尔滨史志》上发3篇)。编辑们理论水平提高了,方志知识增多了,编写能力增强了,主编审稿和总纂也就省力多了,我以亲身经验和所尝到的甜头呼吁各地志办和编辑部(总编室)一定要把学习重视起来。
  三、多借鉴
  首轮修志是在方志理论匮乏和修志经验欠缺的情况下起步的。二轮修志情况大为改善,已经有了大量的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和二十几年修志实际经验的积累。续修志书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的。多学习吸取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善于借鉴新志编纂实践经验,是题中应有之义。《尚志市志》续志(首志为《尚志县志》)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充分借鉴已成志书的丰富编写经验。比如,篇目上“升格”问题,首轮修志是有争议的。但大量的“升格”实践证明这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所以,《尚志市志》将《抗日武装与珠河抗日根据地》与《冰雪文化》升格为编,已不存疑虑。
  再如,在最近几年出版的志书中,出现了同时纳篇章节体和条目体的现象,如人物志不再分章设节,而直接按条目体分人物传、表、录几个部分。《尚志市志》也准备如此办理。
  还有首轮修志,黑龙江《呼兰县志》在习俗编里设“祥瑞”一节,记有龙凤呈祥、四灵、八宝图、口彩与数字吉祥语等内容。陕西《岐山县志》社会风土卷设禁忌、取吉两节。取吉一节记庭院里栽梧桐树取吉祥之意,所谓“家有梧桐招凤凰”。洞房炕边多选用核桃木制作,取“核”与“孩”之谐音,意为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等。这些都是吉祥文化内容。《尚志市志》借鉴了两志记述吉祥文化的做法,但经过分析研究,将节名改为“祝吉”。
  最近,我还看了一本《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志》,“校长致辞”写得热情洋溢,很精彩。新方志很多都有政府首脑所写的“序言”。由于政府首脑担任地方志编委会的主任,所以该序实为“自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方志编修教程》(方志出版社2004年出版)就是这样说的。而自序自说自志如何如何好,是否合适?我们欲借鉴《益都卫校志》在“他序”之前写“校长致辞”的做法,也来个“市长致辞”。
  首轮修志,“三级”行政地域志就出版了几千部,还有更多的部门、行业志,乡镇村志。这些志所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写法多得很。如果我们善于吸收借鉴,并结合地方实际加以改进,一定会提高二轮修志的质量,当然,前提是要了解、熟悉他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写法,并进行认真的研究思考。
  以上实在没有多少论的成分,纳入“论坛”有充数之嫌。诚望同仁能取其所需,本文之用如此足矣。
                            (原载《河北地方志》2006.3)